世界分布: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牙买加、美国、澳大利亚、非洲及太平洋某些岛屿。
中国分布: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西、广东、海南。
毛木耳担子果胶质至带软骨质,较坚韧,初如杯状、碟状,后呈耳壳状至叶状,周边直伸或稍内屈呈波状,直径1-15厘米。子实层面光滑,深赤褐色至带暗紫色,干后硬而韧,淡紫褐色至紫黑色。不孕面密生淡褐色至黄褐色毛茸,毛长,50-690微米×4.5-7微米,基部膨大处粗10微米左右。异担子圆柱状,具3横隔,50-62微米×3-5微米;小梗圆柱形,15-30微米×1-3微米;担孢子短圆柱形,稍弯曲,9-15微米×3-6微米,萌发产生再生孢子。
毛木耳在栎类、桑、杨、柳、刺槐等园阔叶朽木上群生。尤以构树腐朽处或朽树桩上最常见,偶见生泡桐朽枝上,但质地差,更坚硬。
1、栽培季节
毛木耳属中温偏高、稳温结实性真菌,较耐寒耐热,菌丝在0℃以下较长时间不会死亡,在37℃时仍能生长,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3-30℃,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20-27℃。象湖镇菌袋生产一般安排在1-2月,3-5月出耳。毛木耳193品种早生产,早出耳;毛木耳781品种产量高,但上市期要推迟。
2、栽培配方
毛木耳袋栽培养基配方有以下几种:
①木屑80%,麦皮16%,石膏2.5%,糖1.2%,硫酸镁0.3%,含水量55-60%。
②木屑55%,棉籽壳30%,麦皮12%,石膏1.6%,糖1%,尿素0.4%,含水量55-60%。
③甘蔗渣62%,木屑20%,麦皮15%,石膏2.5%,碳酸钙5%,含水量55-58%。培养基配制方法按常规。
3、菌袋制作
将配制好的培养料及时装袋,常用栽培袋规格为15×55厘米,装料后迅速放入常压灭菌灶内灭菌,100℃保持14-16小时。灭菌后及时卸袋,搬入培养室内散热,冷却至28℃以下接入菌种,要求无菌操作。
4、室内管理
接种后的前3天,温度控制在25-28℃,使菌丝迅速生长充满接种穴,以后温度控制在24-27℃。接菌后7天内不可翻动菌袋,以免感染杂菌,菌袋翻动越多污染率越高。10天后菌丝已充满菌穴,直径7厘米左右时开始翻堆检查杂菌,发现污染菌袋及时处理。由于菌丝生长迅速,新陈代谢不断加强,菌袋袋温也随之上升,因此翻袋时应将菌袋排稀,防止高温死菌,发菌期50天左右为宜。
5、室外管理
耳场四周可撒施杀螟丹、辛硫磷等农药杀灭虫害。生长期以防治螨虫为主,可用15%哒螨灵1000-1200倍液,喷足水量,喷湿耳基部位,每隔3-4天喷1次。耳棚四周围密,防止风吹入耳棚。排袋架应牢固,木棍直径大于2厘米,木棍间相距20厘米,并同横边垂直。
6、开孔排场
接菌后经50-60天的培养管理,菌袋布满洁白的菌丝时即可开孔。用刮胡须刀片割洞穴,洞穴形状有V、∧、 、O型4种,以V型最佳。每袋割12-14个刀口,直径1厘米。开孔时避免损伤菌丝,穴与穴之间呈梅花型错开,菌袋间隔3-5厘米,倾斜80°放于畦床的排筒架上。
7、出耳
发菌后的菌袋能否正常出耳关系到栽培的成败。在菌袋未出耳前,通过喷重水,创造高湿、增光、增氧的生态条件,恒温控制在30℃左右,刺激原基形成和子实体分化。毛木耳出齐后,转入生长管理,主要要控制好温度、湿度、空气、光线。
8、采收
当子实体长到八成熟,耳片充分展开,颜色由红褐色变为紫色或紫红色,边缘变薄时,应及时采收。采收时一手握住菌袋,一手抓住子实体顺时针旋转采下。采收时蒂头应采尽,不留原基,以防腐烂,污染菌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