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蝗,国外分布于前苏联的西伯利亚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国内分布于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吉林地区的夏秋牧场上,在甘肃的部分地方亦有分布。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牧草和农作物为主要食料,喜食的植物有天山赖草、狐茅、牛毛草、芨芨草、冰草、细柄茅,三棱草、野葱、蒲公英、马蔺、小麦等,常对牧草造成严重损失。
国外分布于前苏联的西伯利亚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国内分布于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吉林地区的夏秋牧场上,在甘肃的部分地方亦有分布。
成虫体形中等偏小,暗褐色,头顶端较钝,颜面倾斜,头侧窝明显,呈狭长四方形,雌雄两性触角顶端明显膨大,尤其是雄性更为明显,膨大呈锤状,触节中段一节的长度为其宽度的3倍(雄性)或2-2.25倍(雌性)。雄性前胸背板明显地呈圆形隆起,中隆线呈弧形,而雌性的较平坦,前有背板侧隆线明显,在沟前区呈弧形弯曲,前翅到达或略超过后足股节的顶端,缘前脉域基部明显膨大,雄性前翅的前、后肘脉部分或全部彼此相结合,中脉域很宽,有整齐的横脉,雄性前足胫节特别膨大,近乎梨形,雌性正常。体长:雄性17.1-23.4毫米,雌性19-25毫米,前翅长:雄性11.6-16.5毫米,雌性12-14.7毫米。蝻:雌雄两性皆4龄。1龄:触角13-14节,翅芽很少,位于中胸及后胸侧板两侧,具不明显的纵脉。2龄:触角16-17节。翅芽顶端到达后胸的后缘,有明显的纵脉。3龄:触角18-20节。翅芽到达腹部第一节,并在背后合拢。4龄:触角22-23节,翅芽较长,前翅芽到达第三腹节,后翅芽到达第四腹节。卵:卵位于卵囊内,卵囊常呈不规则菱形或长桶形,中部略弯,长7-15毫米,暗黑色或褐色,一般含卵7-15粒,少者3粒,最多可达18粒,卵长卵形,微弯曲,长5-6.5毫米,宽1.2-2毫米。
草原蝗虫微孢子虫繁殖与应用的主要技术要点;第一:筛选产孢量高的蝗虫种类,待生长为五龄时人工接种微孢子虫,接种后20—30天,通过随机取样,确定最大产孢量时机,获得大量微孢子。第二:人工饲养蝗虫的饲料配方基本为绿色植物和麦麸,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的凝胶以及防止蝗虫在正常生长过程中生病的抗菌素。人工饲养蝗虫必须在人工小气候饲养箱内进行,或有人工自动调节温、湿度的养虫室,要求的温度为30—35度,湿度为(对相湿度)30%左右,饲养室内必须有通风设备,以提高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蝗虫成活率。第三:将含有微孢子的蝗虫,通过粉碎、过滤、离心以获得微孢子液,最后通过分层分离则可得到比较纯的微孢子浓度液,并通过取样镜检得到单位体积内的含孢量。第四:在人工饲养过程中,不仅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湿度,而且要采用热光源全光照(24小时),以加速蝗虫的繁殖周期,增加产孢量。分离出的孢子浓缩液在-10度下可以保存一年,存活率在90%以上。第五:美国利用微孢子大面积治蝗,采用麦麸作微孢子的载体,根据青海的研究,以草地生长的牧草为载体,感染效果更好。因此,可以将微孢子液直接喷施在牧草上,这样既简化了工序,又减少了费用,较为经济、实用。第六:适宜浓度应为每亩0.5×10的9次方/毫升或1×10的9次方/毫升。第七:防止施后雨淋,否则会降低效力。
要过早防治,有的蝗虫没有孵化;防治过迟,龄期大、效果差;若防期更迟,大部分蝗虫羽化产卵,就失去防治意义。由于各地区蝗虫种类的发生规律不同,除飞蝗为了龄适期防治外,其他蝗虫种类防治适期的掌握,必须依据不同的优势种类和发生环境的特点,因地、因时制宜地确定防治时期。(1)合理利用、保护草原,草原蝗虫的发生与猖獗,是在一定的草原气候、土壤、植被等条件下形成的。气候太干旱的荒漠草原,缺乏蝗虫孵化等生命过程必需的水分,气候阴湿冷凉的高寒草原,因热量不足,缺乏蝗虫生长发育的温度。所以在这些地区虽有蝗虫分布,但都不能猖獗成灾。而虫口密度大、成灾次数较多的一般都是气候适宜的冬春草场,这些草场往往由于放牧过重,植被退化,成为蝗虫发生的主要基地。各地多年的治蝗实践证明,单纯依靠药剂治蝗,只能临时控制蝗害,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蝗害问题。彻底消灭草原蝗虫的为害,必须治标与治本兼施。根据各种类型草原蝗区的特点,结合草原建设,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综合措施,改变蝗虫发生的适宜环境。例如:植树造林、草原灌溉与施肥、建立人工草地种植多年生牧草、补播优良品种牧草、划区轮牧合理利用草原等措施,都可以改变蝗虫发生基地的植被、土壤、小气候等条件,从而不利于它的发生。(2)讲究防治策略,改进防治方法,提高防治效果。第一:切实做好蝗情普查与查成虫、查孵化、查蝻等工作。主要蝗区必须设有蝗虫测报站和群众性侦察员与专业防治队伍,举办侦查报与治蝗技术培训班,培养骨干力量,积极开展测报和防治工作。第二:根据蝗虫发生数量、分布特点及蝗区自然地理条件等各种因素,采取不同的防治对策。贯彻勤俭治蝗的精神,掌握防治标准和防治有利时机,凡发生面积小,分布比较分散的地区,宜采用超低容量电动喷雾器或手摇喷粉器喷粉或撒毒土、毒饵等方法防治。特别注意飞机防治与地面中、小型药械防治相结合灵活运用,才能达到经济有效的结果。大面积草原飞机灭蝗,虽然速度快,效果好,但在山地,灭了平滩,留下了山湾,灭了山坡,留下了沟壑,即使每年施药,也消灭不了局部环境蝗虫的为害。蝗虫的大发生是由点扩散到面的,把蝗虫消灭在点片发生范围内,即经济也不会造成大面积灾害。但飞防对小片灾害确是无能为力,这只能用人工防治。把飞机防治与人工防蝗紧密地结合起来,灵活使用,才算做到了因敌设防,对症下药。加强联防,统一相邻地区的治蝗时间,是防止漏沼或蝗虫发生迁移的重要措施。相邻地区要及时召开联防会议,共同制订方案,统一行动。第三:做好防治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如药械的检查、维修、保管、运输等,也是达到勤俭治蝗、防止被动、缩短战线,有效防治蝗害的重要措施。(3)药剂防治。第一:地面超低容量喷雾:可采用手持型超低容量电动喷雾器或背负式东方红18型电动喷雾机。常用制剂有:40%乐果乳油、50%马拉松乳油、5%稻丰散乳油、80%敌敌畏乳油十二油(1:1)、25%乐果 混合醇、6.7—10%敌敌畏乳油 13—26%马拉松 二线油等制剂。几种制剂的每亩有效用药量为:乐果20—30克,稻丰散20—30克,敌敌畏30—40克,马拉松30—45克,马拉松 敌敌畏35—45克。地面超低容量喷雾的喷酒量为40—100克/亩,有效喷幅3—5米,喷雾高度0.7—1.0米。第二:飞机超低容量喷雾飞机防治可采用的制剂有:6.7—10%的敌敌畏 13—20%马拉松 二线油、20—30%马拉松 二线油、20—25%乐果 缩乙二醇、20%稻丰散 二线油。乳油不能用于飞机防治。乐果乳油使用时时如遇低温会出现晶折现象。各种制剂的喷洒量为100—150%克/亩,有效喷幅50—60米,喷雾高度7—10米。第三:药效检查方法,衡量防治工作的好坏有两个标准,即死亡率和残蝗密度。在蝗虫发生严重的地区,残蝗密度的测定非常重要。因为蝗虫密度愈大则对死亡率的要求就愈高。例如有两个蝗区,防治前的密度一个是50头每平方米,另一个是400头每平方米,防治后其效果都是95%;前一个蝗区蝗密度是2.5头每平方米,防治效果符合规定要求(按防治标准5头每平方米计),后一个蝗区残蝗密度是20头每产方米,因而还需要重治。第四:养鸡灭蝗。据新疆阿勒泰1979至1981年草原养鸡灭蝗试验,草原养鸡灭蝗即能发展养鸡业,又保护了草原,是一举两得的事。例如:1979年养三黄鸡4700只,在蝗虫密度平均为7.5头每平方米的3500亩春秋草场上放养7天,蝗虫基本被吃光,灭效98%。放养期,鸡群每天只除得20克信号粮外,均以蝗虫为食。每只每天可捕食188克蝗虫,灭蝗面积1分草地。经3年试验,不同品种的鸡,平日增重15—19克,如果就地孵化,购鸡均有很大收入。第五:微孢子虫灭蝗。利用微孢子虫灭蝗治草原蝗虫,是当今世界上防治草原蝗虫最先进的生物防治技术。为了改变我国当前单纯依靠化学药剂灭虫状况,我国从1985年从美国引进此项技术。草原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是丝孢纲(Cnidosporidra)的一种原生动物。在600倍显微镜下外部形态呈长椭圆形粒状。成熟孢子在电镜下表面有网状花纹,大小为2.5—3.5微米。它仅寄生于活性,无性裂殖,适宜贮存温度为-10度—(-20)度。对昆虫有致病性能的微孢子虫有200多种,草原蝗虫微孢子虫是其中之一。中国应用微孢子虫灭蝗尚处于研究阶段。根据青海、新疆的报道,微孢子虫对宽须蚁蝗、小翅雏蝗、狭翅雏蝗、红翅皱膝蝗、鼓翅雏膝蝗、白边痂蝗、轮纹异痂蝗以及飞蝗属和星翅蝗属的种类均有明显的感受性和致病力。蝗虫感染微孢子虫后,表现为发育迟缓、体形瘦小、腹节拉长、后期腹部松软多呈粉红色,行动不活跃、懒于采食或少食、严重者死亡。部分进入成虫期者交尾比例小,经测定,150头患病雌虫共产卵囊115块,平均1.58块/头虫,比健康雌虫产卵量少68.4%。草原蝗虫微孢子虫施用后次年,在试区采虫样单体研磨、镜检,感染率喷施区平均为38%,撒施区平均为29%,且雄虫略高于雌虫,证实其具有垂直感染的性能。微孢子虫在自然光照下48小时内,其感染力无减弱现象,在72小时其感染能力丧失,这可能是阳光中紫外线的杀伤所致;在5度、10度的条件下,分别经24、48、72小时处理,对其感染力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