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乌贼分布在印度海洋—太平洋海域,具体从莫桑比克南部遍及印度洋外围、马六甲海峡、美拉尼西亚群岛、中国南海、菲律宾海和中国东海、台湾及日本至九州岛南部。印度尼西亚至澳大利亚西北和东北部、珊瑚海、帕劳、新喀里多尼亚、斐济群岛。
白斑乌贼胴部盾形,胴长约为胴宽的2倍;胴背中央区具很多大小相间的灰白色斑,两侧区具一些短横条纹,附近杂有一些粗色素斑。肉鳍较宽,最大宽度赂小于胴宽的四分之一,位于胴部两侧全缘,在后端分离。无柄腕长度略有差异,腕式一般为4〉3〉2〉1,吸盘4行,各腕吸盘大小相近,角质环具齿或不具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全腕中部的吸盘骤然变小并稀疏;触腕穗肾形,约为全腕长度的六分之一,边膜较宽,吸盘6、7行,大小不等,中央者大,其中4、5个特大,其角质环不具齿,小吸盘角质环具齿或不具齿。内壳椭圆形,长度约为宽度的2.5倍,背面具同心环状排列的石灰质颗粒,纵肋平而不显,腹面的横纹面呈狭圆弧形,中央有1条浅沟,壳的后端骨针粗壮。已知成体的最大胴长为500毫米。
白斑乌贼暖水性强,在珊湖礁周围海域集群较多。在南海,常与拟目乌贼和虎斑乌贼栖居一起。浅水种,栖息在热带珊瑚礁水域,水深至30m,适温25℃以上。春季集群游向数米至几十米的浅水区生殖,秋季在陆架内缘百米左右深处越冬。
白斑乌贼春季从深水区游向浅水区交配、产卵。卵子较大,孵化前的卵子长径约30-40毫米,短径约20-25毫米,略呈葡萄状,一端较突,另一端为分叉柄,卵膜与金乌贼同,为奶油色型,半透明;卵子分批成熟,单个产出,多扎附于柳珊珊、马尾藻或细枝、细绳上。例如,在关岛西部沿岸和冲绳群岛外海通常1-5月在30m水层进行交配。
白斑乌贼体型大,经济价值较高,唯生活于珊瑚礁区不易捕获。在日本和菲律宾为地方性渔业。渔具渔法有鱿钓、手钓、定置网和枪刺,在东南亚主要为拖网渔业的副渔获物,无专门的渔获统计,存在两个渔场:
1、琉球群岛渔场,纬度虽高,但有黑潮主轴流经,平均水温一般高于25℃,渔汛为11-4月,盛渔期为1-3月,水深几米至几十米,主要由定置网捕捞。
2、中国广东渔场,包括广东近海及西沙群岛周围海域,渔汛为春季和秋季,水深几十米,主要底拖网兼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