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是由杨苡口述、余斌撰写的人物传记,首刊于《名人传记》,首次出版于2023年1月。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是杨苡先生唯一的口述自传,这是一位女性的成长史、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一部个体见证下的百年中国史。该书由南京大学教授余斌历时十年整理撰写,以倾听抵抗遗忘,以细节通向历史的真实,家族旧事、翡翠年华、求学之路、山河故人,让一个世纪的人和事在杨苡先生注的叙述中缓缓展开。书中,杨苡以阅尽千帆般的从容,回忆了自己出身书香世家,到就读天津中西女校,再到西南联大潜心研学的难忘经历。作为五四运动的同龄人,在其百年人生旅程中,杨苡先后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等一系列大事件。幼年时期的她,无论是就读私塾,还是在中西女校接受新潮的现代教育,抑或是在西南联大聆听众多国学大师们的谆谆教诲,在其缤纷的流年里,都有许许多多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事,在她平静的心湖中,投下过斑斓的七彩“华石”,带给她或深或浅的心灵悸动。杨苡先生的自述中,以云淡风轻的平顺之笔,娓娓讲述着生命过往中,那些煨热过她心怀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该书为《杨苡口述自传》上部,从清末杨家发迹写起,到1946年,抗战胜利后杨苡从重庆随中央大学北返南京告一段落。以1946年分界的“上学记”与“上班记”是杨苡人生的双重变奏。“人的一生不知经历过多少次奇遇,到了我这个岁数,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这之后等等,我虽是平民百姓,也有一大堆趣事可说。”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余斌历时十年为杨苡先生做口述回忆录。这一过程不像专门的访谈,他们就如往常聊天一样随意。余斌说,“碎碎念”恰是杨先生自述的特点。无论在亦师亦友的巴金、沈从文先生,还是在哥哥杨宪益、先生赵瑞蕻眼里,杨苡可能永远是那个圆圆脸的小姑娘,可是在他们身后,杨苡已经成为了文坛的一位祖母。她与余斌对坐漫谈,一个世纪的人和事在叙述中缓缓展开。
杨苡(1919年——2023年1月27日),原名杨静如,出生于天津,先后就读于天津中西女校、西南联大外文系、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曾任职于南京国立编译馆、南京师范学院外语系。是中国国内第一个将艾米莉·勃朗特的《Wuthering Heights》翻译成中文的翻译家,著有《青青者忆》(散文集)、《雪泥集》(巴金致杨苡书简,编注)、儿童文学《自己的事自己做》等,译有《呼啸山庄》《天真与经验之歌》及《兄妹译诗》(与杨宪益合集)等书。2019年获第七届南京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2023年1月27日晚,杨苡先生在南京逝世,享年103周岁。
余斌,六〇后,南京人,作家,南京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主要教授外国文学通识课程。文章散见于《万象》《读书》《读库》等,著有《张爱玲传》《事迹与心迹》《周作人》《提前怀旧》《译林世界名著讲义》等书。
历史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人生命层累而成的,这些历史的微声,才是宏大叙事之外活生生的肌理与情感。因而每一个人的记忆和记录都是对历史的贡献,它们最终汇聚成人类的整体。杨苡先生的百年回忆录《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看似云淡风轻,却记录了百年大历史中许多值得纪念的时刻和人物。世纪老人是历史的瑰宝,他们的生命史就足以折射出历史的复杂与幽微,而与一位百岁老人的灵魂深入交流,则会更新人们对历史和人的感受。
从《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这部书的目录上来看,该书起讫时间从杨苡二十世纪初的出生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但是杨苡对此后生命历程的追忆,却穿插于各个目录章节的讲述之间。杨苡因她的长寿而看到了身边许多人的结局,故而这部口述自传,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为她身边的许多人作传。
“繁”是这部口述自传的特点。整部书中,杨苡在回忆与家人、师友相处的细节当中,说了太多次“没想到竟是最后一面”,言语中充满了遗憾。另外,在回忆与哥哥杨宪益、大李先生等人的过往时,杨苡讲述的许多故事在书中不同的章节部分重复出现。从后记部分中能够看到,撰写者余斌对口述语体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尊重与宽容,并未对杨苡片段化的口述作过多的删节。这种“繁”,让读者与听者的身份达到互通,像是在面对面听取杨苡的讲述。读来更流畅、更具现场感,且饱含一种历史的温度。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这部口述自传除了“繁”的特点,更不容忽视的特点是“细”。极细微的个体经验与个体情感,让处在历史阴影中的日常记忆能够走向读者,被看到、被感受到。百年现代史的大时代背景被虚化开来,所谓运动、思潮、事件被置于后景,杨苡在与读者的畅谈之间,杨宪益、赵瑞蕻、罗沛霖、沈从文、巴金、吴宓、萧珊等与她有私交的学人名家,甚至于蒋介石、陈布雷等政坛要人都从文学史、政治史中走出来,变得可亲、可近,也有可爱、可笑。明明是个顶个的大人物,居然能如此从容地立在读者的面前,这正是这部口述自传区别于其他作品的一点,只有杨苡这样以百岁生命丈量历史的阅历,才能够如此从容且鲜活地讲述出历史背后为人所忽视的细处。
全书在结构上分为四部分,第一章“家族旧事”与第二章“中西十年”读来节奏平缓,这部分是以小女孩的视角带领读者重回天津的租界时代,遍访充满童趣的花园街、耀华里、中西路,感受着家族庇荫下的无忧无虑。而自第二章的“中西之外”一篇起,杨苡对记忆的讲述从美好的氤氲走出,开始直面家庭、校园外部更广阔的世界。随后的“毕业季”一篇,让这部口述自传在讲述个体记忆、个体经验与情感之外,也蒙上了浓烈的国族历史色彩。
第三、四章进入到抗战爆发后在西南联大与重庆中央大学求学的时光后,杨苡的讲述从平缓变成有节奏的起伏,在历史的大背景下,人生的大事件也越来越多。但是杨苡一如之前那样,从亲历的事、身边的人去弥合历史与个体之间的巨大空隙。乘坐“云南号”前往昆明,本应是战争中的艰难迁徙,杨苡却将这段经历视作是一段游记;面临敌机轰炸时的紧急避险,用“跑警报”来代称,偏偏是这个“跑”字,没有“逃”“躲”的狼狈、慌乱……尽管正常的求学历程遭遇战争、流徙变得十分艰难,但从杨苡的讲述中却能体悟出当年联大、中大学子的那份自重与自持。
“复学生”和“我们的课”两篇中,杨苡将西南联大的生源、师资、课程设置等向读者一齐娓娓道来。“女生宿舍”一篇中,杨苡的口吻像是一个在抱怨、发牢骚的小姑娘,有水土不服的难以适应,更有在和金丽珠说悄悄话时流露出对大李先生的想念,足以见得杨苡的诚与真。到重庆中央大学读书时,杨苡已经初为人母,故而在重返校园之后,较之于西南联大读书时心绪更为复杂,杨苡却毫不避讳,直言现在与过去的不同、中大与联大的不同。
而作为外文系出身的翻译家杨苡的讲述当中,书内书外的世界也得到了某种贯通——对大李先生的仰慕之情,是杨苡在多处都有所提及的。杨苡将大李先生、巴金先生比之于巴金的小说《家》中的林觉民、林觉慧兄弟,并且还是中学生的杨苡与巴金通讯时也将觉慧出走视作是自己的目标。与沈从文第一次相遇时的杨苡还念念有词道:“反正我要像觉慧。”讲到自己在重庆求学时结识的同学徐璋与王聿峰的恋情时,杨苡将他们比作《呼啸山庄》中的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甚至调侃徐璋太过于驯服而不及希刺克厉夫那样有反抗性。
杨苡在书中的讲述,是用拾起百年生命历程中细碎生活片段的方法,来抵抗记忆可能面临的遗忘。抵抗岁月的遗忘,需要留住的有记忆,更有书中提到的名家大师们在寻常生活中以普通人身份所流露出来的真挚情感与所思所想。杨苡所面对的并非是无名之辈,但那些个顶个的大人物们,也有个人独特的心流被历史的普遍情感所吞没的时候。杨苡的一生,伴随着也见证着中国现当代历史大事件的发生。当她站在一百年这一极具人生意义的时间节点上回望过去的风雨呼啸时,她却选择了最细微、最日常、最生活的人与事,用细碎的故事补缀着历史与人之间巨大的缝隙。这是她拾起自我记忆以抵抗遗忘的方式,也在告诉着读者,任凭时代风云呼啸而来、呼啸而去,能置身其中且最珍贵的,就是生活本身。
2023年3月,该书入选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评选的“2023年‘中国好书’推荐书目(1-2月)”;入选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组织评选的“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2023年第一期(1-2月)”;12月,该书获由四川日报社主办,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协办,成都市金牛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都市金牛区融媒体中心承办的“金牛·川观文学季”2022年度川观文学奖“非虚构奖”。
2024年1月,《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荣获译林出版社2023年度图书;该书获得了由央视《读书》栏目组织评选的“央视读书精选2023年度十大好书”。
《文汇报》评:《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不只是家族传记,也不只有豪门故事,还有许多普通而平凡的命运,如丫头来凤的故事、杨苡与“大李先生”错过的爱情、中大时代的两大惨案等等。这群普通人的生命,并非是历史河流的碎石,无法觅迹。他们仍活在个人的记忆中,是个体的生命史诗中极为重要的篇章。与宏大叙事相比,这些个体的、琐碎的日常生活,总是会在某个瞬间,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予人绵厚的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她所记忆的,不是知识分子的宏大叙事,而是一个大时代中女性视野中的私人生活和情感史。杨苡的故事,是民国知识贵族人格纯粹的又一个例证。
《读库》主编张立宪:这是一本“祛魅”的好书,它破除了我们对所谓“最后贵族”“簪缨之家”司空见惯的膜拜和讴歌。
作品名 ISBN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 978-7-5447-9274-5 杨苡 口述 译林出版社 2023年1月
余斌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