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花炮是湖南省特产,产自“花炮之乡”醴陵。醴陵,这个位于中国湖南省的瑰丽之地,承载着一段源远流长的花炮历史。醴陵不仅是烟花的发源地,更是花炮创始人李畋的故乡。因此,它被尊称为真正的“花炮之乡”。
近年来,醴陵烟花爆竹企业融合现代科技,研发出“方方得利”“加特林”“李畋传奇”等烟花爆竹产品,深受市场青睐,融合场景表演的网红烟花、在阳光下绽放的日景烟花、更安全稳定的环保烟花等等。
醴陵花炮和浏阳花炮各有其特色和优势,选择哪个更好取决于个人偏好和需求。
1、浏阳被誉为“花炮之乡”,其花炮产业在全国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市场份额。浏阳花炮在技术和创新方面一直处于行业前沿,因此,如果追求技术创新和品牌影响力,浏阳花炮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2、醴陵花炮在上世纪80年代销量领先浏阳,曾经在湘赣边烟花主产区占据绝对龙头地位,拥有良好的销路和客商资源。醴陵花炮在某些方面可能更具传统特色和地方优势,如果看重传统工艺和文化价值,醴陵花炮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总的来说,两者都是中国花炮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有千秋。选择哪个更好,最终还是要根据个人的具体需求和偏好来决定。
相传唐朝初年,吴楚间瘟疫流行,李畋在其家乡麻石村用竹筒装填火药燃放,利用爆炸时产生的气浪和硝烟驱散瘴气,控制病疫传播,并曾为唐太宗李世民“驱鬼祛邪”。李畋因开火药用于“爆竹”之先河,故被花炮行业尊为祖师爷,称为李畋先师。这个李畋就是湖南醴陵人。后人将炮竹加以改进,以纸筒代替竹筒,变单发为连响,并研制出了五彩斑斓、绚丽多彩的烟花。尔后花炮逐步形成规模宏大的产业,为许多花炮产地带来了滚滚财源,醴陵也因此成为江南富庶之地。
醴陵是中国花炮的主产区之一,又是花炮行业祖师李畋的故乡,自原始的“爆竹”到现代的鞭炮烟花,其生产工艺、产品艺术、使用范围,都与民族的风俗习惯、人文教化、文学艺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花炮文化。
醴陵花炮起源最早可上溯至唐代。相传唐朝初年,吴楚间瘟疫流行,李畋在其家乡麻石村用竹筒装填火药燃放,利用爆炸时产生的气浪和硝烟驱散瘴气,控制病疫传播,并曾为唐太宗李世民“驱鬼祛邪”。李畋因开火药用于“爆竹”之先河,故被花炮行业尊为祖师爷,称为李畋先师。这个李畋就是湖南醴陵人。后人将炮竹加以改进,以纸筒代替竹筒,变单发为连响,并研制出了五彩斑斓、绚丽多彩的烟花。尔后花炮逐步形成规模宏大的产业,为许多花炮产地带来了滚滚财源,醴陵也因此成为江南富庶之地。
据史料记载,“湖南生产鞭炮始于唐代,发达于宋末及清乾隆年间……湘东之平江、浏阳、醴陵……均为爆竹制造中心地”。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醴陵最早的花炮产区是麻石及邻近的富里、潼塘一带。至清咸丰、同治年间,产区扩展到南桥、白兔潭、仙石、浦口、王坊一带,与浏阳金刚、大瑶、萍乡上栗等地区连成一片,形成集中产区。清光绪年间醴陵花炮开始出口海外。解放后,花炮发展成为醴陵两大支柱产业之一,醴陵花炮的鼎盛时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全市有花炮厂家400多家,从业人员达12万余人,产值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东莞。
醴陵燃放花炮的习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鞭炮多用于婚丧喜庆、重要集会、开业庆典、四时八节、祭祖祀神、迎宾送客等,范围广、用量大。尤以传统节日、婚丧喜庆为最普遍。
旧时,自头年腊月12月24日“过小年”、“送灶神”起,燃放日趋稠密;到除夕,进入高潮。从祀水神、家神、“馈岁”、“辞岁”、“分岁”、吃“年夜饭”、“接灶神”到翌日“祀诸天”、“出天行”、“关财门”、“开财门”,鞭炮、花炮通宵达旦。春节期间,宾客来往,都燃放鞭炮迎送。正月玩龙灯、狮灯、蚌壳灯,都燃放鞭炮,增添热闹气氛。正月初二“启牙”、初五“五成”、初七“上七”,都要燃放鞭炮;十五日元宵节,万家灯火与鞭炮烟花交相辉映,有“月不得明,露不得下”之概。惊蛰日,预示虫蚁从冬眠中苏醒,农家祈求减少虫害,室内室外都燃放鞭炮,并念念有词:“惊蛰、惊蛰,爆得虫蚁笔直!”。此后,清明、端午、婆官、中元、中秋、重阳、立冬等时节,以及每月初一、十五、或祭祖、或祀神,都要燃放鞭炮。
解放以后,燃放花炮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相应变化。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举行集会时,都要燃放鞭炮;重要会议的开幕、闭幕仪式上也要燃放鞭炮,且多在奏国歌和礼成时鸣炮,这都已经形成习惯。相反,农历的节日燃放鞭炮较旧时少一些,只是在春节、元宵节、中元节燃放。而且大量燃放烟花。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燃放鞭炮烟花的习俗也随着发生了一些变化。企业、店铺的开业、重点工程的奠基、竣工都要燃放鞭炮烟花,以示庆贺;特别是婚丧喜庆、乔迁新居、春节期间尤甚。除夕的年饭前,春节零点,全市城乡,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烟花。特别是城区鞭炮声响成一片,持续半个多小时,烟花也此起彼伏,形成独特景致。
光绪年间,醴陵范围内年产量1-5万担,开始出口。民国五年,县城创办宏声鞭炮公司,附设作坊,在农村设子庄,“产品加工精选,商标注册,驾驭浏阳之上”时上东乡从事花炮生产者6万余人。11年,县人谢寅杰在县城创办花炮传习所,为城乡培训技工72人,并编《鞭炮指南》一书,以普及爆竹制作技术,15-17年,城乡作坊进千家,年产量达10万箱。21年,开始生产眼花,有16个品种;日军侵醴,花炮停产,出口中断。
解放初期,花炮被视为“迷信品”。1952年,仅产0.5万箱。1954年,创建第一家工厂——潼塘鞭炮厂。至1956年,城乡500多家作坊相继组成77家鞭炮厂(组)。1965年,醴陵研制出一批烟花投入国际市场,同时,停止使用浏阳、醴陵公用的《工农联盟》商标。内销、出口花炮分别使用“三狮”“红灯”牌商标,在国内外市场迅速赢得质量第一的声誉。
1981年,醴陵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花炮订货会,并组织人员参加国际烟花节,在外地和国外燃放烟花。1985年花炮产量超过百万箱,花炮厂发展到426家,产区由东乡扩展到四乡农村。从业人员发展到16.05万人,现在全市有花炮生产、经营企业503家,从业人员30多万人,年产花炮998箱,产品达13大类,4000多个品种,是名副其实的“花炮之乡”。
醴陵花炮以其悠久的历史,繁多的品种,过硬的质量,精美的包装,绝妙的效果而驰名中外,畅销全世界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先后承担了世界杯女子足球赛、97香港回归、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北京国庆五十周年、澳门回归、厦门海峡两岸春节联欢、桂林山水艺术节等一系列重大庆典燃放,并代表中国参加了日本、加拿大等国家举办的世界焰火大赛,受到了各界的好评,为祖国赢得了荣誉。2016年,“花炮制作手工技艺”被评定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