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喊捉贼(拼音:zéi hǎn zhuō zéi)是一则来源历史故事的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贼喊捉贼”原指做贼的人喊捉贼,后比喻坏人为了自己逃脱,故意制造混乱,转移目标,把别人说成是坏人;在句子当中充当谓语、定语、分句;多含贬义。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贼喊捉贼”。
苻融是前秦皇帝苻坚的弟弟。他聪慧超群,下笔成章,耳闻则诵,过目不忘,体力雄健,骑射击刺,百人莫敌,文武双全。由于他尤其善于新狱,奸人无所容身,因此被苻坚委以重任,他曾经当过司隶校尉。破了不少疑案,因此名声很大。
苻融在任冀州牧时,曾破获过这样一个案子。故事发生在前秦甘露年间冀州首府房子城。一天,有个老妇人去女儿的婆家作客,回家时天色已经很晚了,她提着一个小包袱急匆匆的赶路。包袱里还藏着女儿给她的一笔私房钱和亲家送给她的一些礼物,显得沉甸甸的。老妇人知道这么晚了,身上又带那么多的钱物肯定不安全。所以一路上很是担心出事。正这么想着,突然半路上不知从哪里审出来一个歹徒,把她手里的包袱抢走了。老妇人还没来得及醒悟过来,那个贼早就跑出去很远了。急得老妇人大喊起来:“抓坏人啊!抓坏人啊!我的包袱被人抢走了。"
正好身边有个小伙子,看见歹徒从老妇人手中抢走了包袱,听老妇人一喊,立即追了上去。歹徒拼命的逃,小伙子死劲的追,一步一步向歹徒逼近。正当小伙子一把抓住歹徒的时候,谁料歹徒反身也抓住了他,并且嚷嚷:“你这个坏蛋,你跑不了了!竟敢在大街上抢东西!胆子不小啊!”
小伙子没想到歹徒还有这么一手,愣了一下,但丝毫也不松手,训斥他说:“你抢了人家的东西,还要还赖人!真是不要脸!“两人互相拽着不放,扭打在一起。这时,老妇人和街上的人也都追了上来,把他们围在中间。两人几乎同时对老妇人说:“老太太,您看看抢您东西的强盗给抓住了。"
街上的人纷纷问老妇人:"大娘,您仔细看看是谁抢了您的包袱?”老妇人看看小伙子,又看看歹徒,一样的年轻,一样的个头,事情发生的那么突然,天又快黑了,她也没有看清楚歹徒的模样,所以弄不清楚究竟谁是抢她包袱的强盗。歹徒见老妇人认不出他,就更加易狂起来,骂小伙子不务正业,不走正道,居然抢走老妇人的东西,简直是丧尽天良。小伙子见歹徒这么要无赖,也更加气愤,说他是贼喊捉贼,反咬一口,真是无耻之极。大家听了他们两人的争解,难分真假,不知如何是好。于是把他们一同送到了官府,请当时担任冀州牧的苻融断案。
苻融问情了事情经过以后,微微一笑,说:“此事好办,你们这两个年轻人,一定有一个是抢包袱的歹徒,有一个是见义勇为的好汉,而且歹徒逃跑了,好汉把他追上了,是不是?“这两个年轻人和老妇人、路人都说:“是啊,是啊!“苻融接着说:“那么,你们两个人现在从这儿出发,跑到前面的风阳门,谁先跑到,谁就不是强盗。把那个后到的人,给我抓起来。”大家一听,一下子开了窍:既然见义勇为者能抓住歹徒,他当然一定比歹徒跑得快。于是,纷纷让开一条路,让他们赛跑。只见其中一个人还设等苻融说开始,就抢先跑了起来,另一个人还在等号令,苻融说:"你还不赶快去追!”他才快步追了上去。虽然比赛尚未结束,但苻融心中已明白先跑的那个人是强盗。
果然,先跑的那个人尽管使出浑身的劲没命的跑,后跑的人却很快追上了他,还没等跑到风阳门,就把他抓了回来。谁好谁坏,立见分晓。苻融对耷拉脑袋的歹徒说:“你抢了别人的东西,还要诬陷好人,太可思议,应该罪加一等!"大家都拍手称快。
贼喊捉贼,这是心虚的人惯用的伎俩。苻融在审理这件贼喊捉贼的案件时,能够凭借智谋断明真伪,维护正义。他先是正确分析了歹徒跑得慢才会被抓住的事实,想用赛跑来证明谁是见义勇为者;同时也抓住了犯罪者做贼心虚的心理,因此,当歹徒抢先跑时,他就果断的做出了正确的评断。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要善于发现对方的心理,这样可以很明确的看出谁是值得交往的真心朋友,而谁是在弄虚作假,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贼喊捉贼寓意着坏人为了自己逃脱,制造混乱,转移目标,嫁祸别人,给自已洗干净。
“贼喊捉贼”原指做贼的人喊捉贼,后比喻坏人为了自己逃脱,故意制造混乱,转移目标,把别人说成是坏人;在句子当中充当谓语、定语、分句;多含贬义。
陈登科《赤龙与丹凤》一部一九:“贼喊捉贼,明明自己是匪,还扛着剿匪的旗号,到处剿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