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拼音:bǎi chǐ gān tóu,gèng jìn yī bù)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唐·吴融《商人》。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喻到了极高的境地,仍需继续努力,争取更高的进步。复句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状语。
唐·吴融《商人》诗:“百尺竿头五两斜,此生何处不为家。”
宋·释道原《五灯会元·长沙景岑禅师》:“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宋朝时,长沙出了一位叫景岑的高僧,号招贤大师。他精研佛法,能对佛法做深入浅出的解释,并且经常到各处讲经。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动听,听的人总是会深受感染。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虽然很多,但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问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拿出了一份偶帖。所谓偶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大师指着偶帖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人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思是:“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是真正的高峰。”
“生命有限,知识无穷”,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无穷无尽的海洋,都是无边无际的天空。所以,谁也不能够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就停步不前、趾高气扬。古语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坐舟。”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们只有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不满足自己的现状,不断地努力进取,才能到达知识的顶峰,然而即便到达了顶峰,也应该“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喻到了极高的境地,仍需继续努力,争取更高的进步。复句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状语。
宋·朱熹《答巩仲至书》:“故聊复言之,恐或可以少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之势也。”
茅盾《漫谈文艺创作》:“学习是深刻领会了人家在表现手法上的特长以后,化为自己的血肉,而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柳公权小时候字写得很糟,常常受先生和父亲的训斤。小公权很要强,下决心一定要练好字。经过一年多的日夜苦练,他写的字大有起色,和小伙伴相比,他的字已经成为拔尖的了。从此以后,他写的大字得到同窗称赞、老师夸奖,连严厉的父亲脸上也露出了微笑,小公权很得意。
有一天,柳公权进京城,见北街一棵大槐树下挂着个白布帽子,上面写着“字画汤”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笔法雄健潇洒。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去看,不禁惊得目澄口呆。只见一个黑瘦的畸形老头,没有双臂,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起一支大笔,挥洒自如地在写对联。他运笔如神,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看客们阵阵喝彩。小公权惭愧极了,跪地一再苦苦哀求要拜字画汤为师,字画汤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道:“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老人向公权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牢地铭刻在心里。自此,柳公权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处补了一层又一层。他学习颜体的清劲丰肥,也学欧体的开朗方润,学习字画汤的奔腾豪放,也学宫院体的娟秀妖媚。
柳公权一直到老,对自己的字还很不满意。他晚年隐居在京城南的鹳鹊谷,专研习书法,勤奋练字,一直到他八十八岁去世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