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简介
新加坡猫,英文名Singapura,原产新加坡。体型小巧玲珑,肌肉结实,在猫中属侏儒一类,,成长后的雌猫不足2公斤,最重的雄猫也极少有超过2.5公斤以上重量的。是目前被公认的所有猫品种中体型最幼小的猫种。该猫外型优雅,有大耳朵和画了眼线般的大眼睛,都能予人深刻印象。
新加坡猫,是世界上体形最小的家猫品种,有的体重甚至只有两公斤左右。又名阴沟猫、下水道猫,因早期这种猫在原产地新加坡并不受欢迎,常被迫寄居在下水道中,故得此名。也由于生活环境恶劣的关系,而导致其体形娇小。1975年,新加坡猫才被带入美国,从此为世界各国所识,成为了重要的宠物猫品种。
新加坡猫最早起源于新加坡。在二十世纪70年代初期,它们被发现,是体形非常娇小的猫。1975年Tommy回到了美国,并带回了3只新加坡猫,开始了繁育。在1981年由Hal和Tommy向CFA提出申请,并得到了CFA的允许,从此新加坡猫开始了在CFA的注册和繁育,直到1988年,新加坡猫终于得到了CFA的肯定与认可,并允许新加坡猫参加冠军赛。
新加坡猫是世界上最小的猫种!很多兽医在第一次见到新加坡猫的时候都会认为它们是未成熟的小猫,的确!新加坡猫的成熟期是15到24个月左右,即便是到了成熟的年龄,它们也不会长的很大,成年的雌性新加坡的体重一般只有5到6磅,成年雄性也不过是6到8磅。所以在新加坡猫还非常少的情况下,人们在不了解这一品种猫的情况下,即便看到成年的新加坡猫,还认为它们只不过是不足8个月的新加坡猫宝宝,也是值得理解的。
形态特征
体型细小的新加坡猫,雌猫的体重一般在1.8—2.7千克以下,雄猫在2.7千克以上。拥有如刺鼠般的毛色,相同的图案亦可在阿比西尼亚猫,兔子,松鼠及地鼠身上发现。皮毛短而贴服,有光泽,前腿内侧及后膝均有条纹;头呈圆形,额上有'M'字斑纹标记,眼睛及耳朵非常大,耳朵根宽端尖,眼睛可以是榛子色、绿色及黄色。鼻短,四肢长度适中,所有新加坡猫均拥有同一颜色的皮毛,亦是唯一CFA认可的颜色-古象牙底色及毛尖染上深啡色,这便形成了深棕色的刺鼠斑纹。它的毛色往往给人柔弱的感觉,但事实却刚好相反,虽然个子细小,但却是肌肉结实的猫咪。
猫眼睛形状的分类有3种:即杏仁眼、圆形眼、椭圆形眼,其中杏仁眼是最普遍的,其次是圆形眼,再次是椭圆形眼。
杏仁眼:暹罗猫、新加坡猫、阿比西尼亚猫
生活习性
猫在新加坡不受欢迎,所以这个猫种虽然保留下来,却不习惯受人喂养。
其实只要饲养得法,新加坡猫虽性情文静,却很有感情,对主人十分忠诚,喜欢与人作伴。好奇心旺盛且动作敏捷,经常活泼地跑来跑去。由于体型细小和叫声宁静,不会为主人带来很多烦恼。缺点是新加坡猫比较好动爱玩和好奇,喜欢到处乱钻,甚至钻进下水道里,因此很多人不喜欢它。不过新加坡猫的性格非常温驯,没有攻击性,即使家里有婴儿仍可以放心饲养。
性格特点
新加坡猫的性格是非常外向的,它们非常黏人,活泼好动,既有非常强的好奇心,但绝对不是具有破坏性的猫。它们非常聪明,懂得与人交流,博取人们对它们的怜爱。性格是它最可爱的一面,很少有人能够抵挡住新加坡猫的热情。懂人语,温顺近人,作为伴侣动物,特别招人喜爱。
常见受伤情况及处理办法
受伤表现
坦白说,受到意外伤害的猫,并不是好病人。它会紧张得张口就咬,因为怕你把它弄得更痛,再乖的猫也一样。平时就应找好有二十四小时急诊的动物医院。很多意外发生于没有人在家时。当主人回家呼唤它,它不肯出现,吃饭时间到了,也不见过来,这时你再担心,也千万不要紧张的大呼小叫,那会把它吓得越躲越远。轻声呼唤,慢慢地蹲下来,伸出手轻轻地摸它、搔它的耳朵、下巴、轻轻抬起它的头,如果猫咪没有反抗,设法抱它起来,放在桌上,仔细检查。
如果猫咪抗拒得很厉害,先拿块大毛巾盖上去,再慢慢把它整个包起来。立刻打电话给医院。同时把它放进箱子或摇篮里送去医院。一路上,轻轻的抚摸它或跟它说话,使它安静下来。
受伤出血
如果猫咪有任何部位的出血,设法先用双氧水倒在伤口上,以干净的布、餐巾、纱布用力按住伤口,简单地包扎起来。
如果是四肢的骨折,猫咪会提起受伤的那只脚;有外伤时先用双氧水冲洗,再以纱布等按住伤口,用木板、厚纸板夹住断肢包起来。
如果是后腿完全麻痹,用前腿拖着走,很可能是脊柱受伤,可以先把猫咪侧放在一块板子上,用布条绑牢。
如果是胸部、腹部的深部创伤,肉眼即可看见内脏。在用双氧水消毒后,要用布或绷带缠绕整个胸腔或腹腔。
由高处摔落,通常有鼻、口出血,骨折,意识不清,甚至休克,立刻紧急人工呼吸及心脏按摩,止血,固定骨折部。
止血时用湿棉布将伤口洗净,剪去纠结在一起的毛,涂上性质温和的杀菌剂。在伤口边缘涂点石油冻可避免毛发粘入伤口。如果猫出血严重,可将纱布在凉水中浸湿后盖住伤口,轻按。
若血流不止,用绷带包住纱布后在上面再加一块纱布。为保险起见,可在第二层纱布上面再加一条绷带,扎紧。如果流血严重,则赶快带猫看兽医。
昏迷休克
如果没有心跳了,立刻用手掌握住猫咪的胸部,施以人工呼吸,喊“1-2、1-2”,“1”的时候压,“2”时放松,持续三十秒再用手闭紧它的嘴巴,从鼻孔用力吹气进去,吹约三秒,不断重复,直到胸部鼓起,无法再吹气进去。重复二十几回,如果还没心跳,再重来。在送医院途中,继续努力,不要停止。
休克时,猫咪半昏迷,体温低,呼吸深而快,牙龈有白斑,立刻给它保温,紧急送医,并拉出舌头查看有无异物塞住,设法保持呼吸道畅通,并且看看有无大量出血,如果有,需设法止住。
中暑时,它会不断流口水,呼吸快速而困难,头部热烫,呈现半错迷状,设法先降温。将全身弄湿,用冰块或冷水浇,随后赶紧送医院。不要自行降温太久,急救不当反而会失温。随时要量肛温,万一温度太低,立刻保温。
触电时,查看有无休克的症状,小心拔掉电源,查看有无心跳呼吸。
窒息,猫咪会用脚抓口、喉头,舌头苍白,呈青紫色,半昏迷。立刻张开口,拉出舌头,握住后腿,倒立,拍打背部,压迫腹部,同时查看呼吸与心跳。
突发性抽搐、痉挛时,用布塞进它口腔,拉开远离家具,以免它受伤。用毛巾或毯子包裹全身,尽快送医院。
中毒
中毒常发生于误用狗的除蚤剂在猫身上,会立刻出现高温、流涎、呕吐,紧接着降温。此时要立刻冲掉体表的药剂,包裹,带着除蚤剂一同送医院。
猫吃了被毒死的老鼠或是毒饵,容易大量出血,必须保温送医院。
杀蟑螂的药剂毒性很高,千万别在猫咪走动的附近喷洒,它很快就会中毒,中毒时立刻包裹,并且把药剂带着送医院。
怀疑它误食人类的感冒药或安眠药、镇定剂、退烧药中毒,连带药包一起送医院。
烫伤
烫伤时,与人类烫伤的做法类似,冲→脱→泡→盖→送。先要制服它,接着除去烫伤的东西,冷敷,包扎伤口再送医院。
饲养注意事项
换牙期
小猫从出生后就会逐渐地长出乳齿,等到近两月龄时就有能力咬食干饲料了,所以母猫也会因为小猫牙齿的长出而逐渐拒绝小猫的吸乳行为,就是所谓的断奶,为啥会拒绝呢?就是会痛ㄚ!牙齿咬奶头当然是会痛的嘛,但要记得在四月龄之前所见的牙齿都是乳齿,以后都会逐渐脱落而被永久齿所取代的,在换牙的过程中,当然会有流血的现象,这样的状况会持续到月龄,牙龈也会有轻微红肿,甚至会稍微厌食,这都是正常现象。
为啥我们从来未曾看过脱落的乳齿呢?这因为它们大多会将脱落的乳齿吞食入肚,要紧吗?没关系的,如果还有疑虑的话,最好还是请兽医师检查一下啰。乳齿有可能不掉吗?当然是有可能的,这样就会影响永久齿的生长及方向,所以如果超过八月龄仍有乳齿的滞留,就必须请兽医师拔除。
猎行为
猫是完全的肉食兽,在食物链上扮演着掠食者的角色,因此小猫从小就会开始学习捕猎的行为,这是一种天性,演练的对像就是母亲或兄弟姐妹,但被您带回家饲养之后,这些学习及练习的对象都不见了,怎么办呢?当然就只剩下人类啰,也就是所有的家人,常有饲主抱怨说”它都一直乱咬耶!也会突然冲出来咬我的脚耶”,其实这就是一种捕猎行为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但可能会造成您的困扰,所以对待幼年猫咪应该温和轻柔,别挑起它的本性,也别跟它玩粗暴的游戏,以免咬人咬上瘾。
若幼猫咬人时,可以轻弹鼻头来教训它,或用水枪喷它,若它咬的是手指头,别客气,就把手指顺势伸入它的口中,让它感到不适,以后就会不敢咬了,但这样的训练可不是一两次就会奏效的,要多次密集才会加深印象的。
化毛膏
化毛膏这个名词也不知道是谁发明的,真是太有创意,也误导了大家,其实化毛膏就是一种软便剂、利便剂、便秘治疗剂,根本无法将毛发消化掉的,因为猫咪的舌头上有粗糙的倒刺,可以用来梳理自己的毛发,在这样的舔毛过程中,就会将脱落的毛发吞入胃肠中,少量的毛发是不会引起任何症状的,如果有结毛球时或大量掉毛时,吞进胃肠的毛量就会相当可观,并且可能造成所谓的”毛球症”,就是肠胃阻塞,症状就是呕吐及便秘。
那么问题来了!幼猫须要吃化毛膏吗?幼猫长毛就来不及了,还掉啥毛?除非有造成严重掉毛的皮肤病发生,否则大多于六月龄后才开始给予化毛膏,而且,每天良好的梳毛习惯就可以告诉您啥时须要开始使用化毛膏,啥时不用给予化毛膏,意思就是掉毛严重时须每天服用一指节的化毛膏,如果是普通掉毛时,可以每周次,根本没啥掉毛时就停用,如果已经发生便秘状况时,就必须增加量到两指节,并且每天增为两次。
异食癖
大部分的猫咪对于塑料的味道有特别的癖好,许多主人会拿塑料袋、竹筷袋、塑料绳来取悦猫咪,这是非常可怕的行为,一旦猫咪爱上这类塑料制品后,就会胃口越来越大,可能连巧巧拼这类的泡棉地板都会加以啃食,并不是心疼物品,而是猫咪吞食后可能会造成可怕的肠阻塞,不仅诊断上困难,手术及住院费用可能会造成您很大的负担,猫咪经过这样的折腾,九条命也不够用了,另外,它们永远学不到教训的,会一再地发生,最高纪录是两年内连开四次!够可怕了吧。
也有为数不少的猫咪对纤维有癖好,大多是过早离乳造成的,所以线缝衣线、毛线、毛衣这类的纤维纺织品也尽量离猫远一点,线状异物造成的后果可是更严重的肠胃切割伤,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