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是落叶大乔木,高可达20米。树皮灰褐色,枝有明显叶痕及短圆锥形的黑色直刺,髓部疏松,颓废部分成空腔。羽状复叶具3小叶,常密集枝端;托叶披针形,早落;叶柄长10-15厘米,通常无刺;小叶膜质,宽卵形或菱状卵形,长宽15-30厘米,先端渐尖而钝,基部宽楔形或截形;基脉3条,侧脉5对;小叶柄基部有一对腺体状的托叶。
总状花序顶生,长10-16厘米,上有密集、成对着生的花;总花梗木质,粗壮,长7-10厘米,花梗长约1厘米,具短绒毛;花萼佛焰苞状,长2-3厘米,口部偏斜,一边开裂;花冠红色,长6-7毫米,旗瓣椭圆形,长5-6厘米,宽约2.5厘米,先端圆,瓣柄短;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龙骨瓣2片离生,雄蕊10,单体;子房被微柔毛;花柱无毛。
荚果肿胀黑色,肥厚,种子间略缢缩,长15-30厘米,宽2-3厘米,稍弯曲,先端不育;种子1-8颗,肾形,长约1.5厘米,宽约1厘米,暗红色。花期3月,果期8月。
主要特征是刺黑色;花萼佛焰苞状,偏斜,分裂到基部,不为2唇形,龙骨瓣2片分离,龙骨瓣与翼瓣近等长;种子红色。
刺桐常见于树旁或近海溪边,或栽于公园。原产印度及马来西亚等地,性强健,萌发力强,生长快,开花时新梢可长达1.5米,花序长达50厘米,喜温暖湿润、光照充足的环境,耐旱也耐湿,对土壤要求不严,宣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不甚耐寒。南京地区露地栽植稍加覆盖可越冬,但盆栽要放入温室方才安全。
原产热带亚洲,即印度、马来西亚,中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浙江、贵州、四川、江苏等地均有栽培。是阿根廷国花,福建省泉州市市花, 日本冲绳县县花、, 中国吉林省通化市市花。
繁殖以扦插为主,也可播种。扦插,于4月间选择1-2年生,生长充实、健壮的枝条剪成12-20cm的枝段作插穗,插入砂土中。插后要注意浇水保湿,极易生根成活。苗应置于半阴处,经常保持盆土湿润。当插穗上长出红色的小芽时,即表示已经生根。扦插成活的幼苗,可在翌春分枝定植。
叶斑病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菌(Alternaria sp.),该病主要危害刺桐叶片,植株感病后,叶尖、叶缘开始发病,病斑V形,薄,灰褐色,上有灰黑色小点,病斑边缘较厚。后期病斑扩大,有的可以达叶片1/4,灰褐色至灰白色,透明如纸,易破裂,边缘黑褐色。该病5-10月均可发生,7-8月为发病盛期。发病严重时7-8月份大量病叶枯黄残破,严重影响正常生长和观赏效果。
防治建议
1、加强土、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2、发病时喷雾1:1:100-150波尔多液、75%百菌清500倍液、50%多菌灵600倍液,每隔7-l0 天喷1次,连喷2-3次,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该病的发生与流行。
褐斑病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叶点霉属真菌(Phyllosticta sp.),该病主要危害刺桐叶片。发病初期,感病部位产生退绿小斑点,往往叶尖或叶缘先发病。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向内扩展,呈圆形或不规则的黄褐色、灰白色。病斑边缘深褐色,轮廓明显。枯死部分变脆,易裂脱落。发病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湿度大时,病斑上可腐生大量黑色霉层。该病6-9月均可发生,7-8月为发病盛期。
防治建议
1、减少侵染来源:发现病叶及时摘掉,及时收集落叶销毁。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1:1:200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喷2-3次。
刺桐树皮或根皮入药,称海桐皮,祛风湿,舒筋通络,治风湿麻木,腰腿筋骨疼痛,跌打损伤,对横纹肌有松弛作用,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但有积蓄作用,毒性主要表现为心肌及心脏传异系统的抑制。
刺桐适合单植于草地或建筑物旁,可供公园、绿地及风景区美化,又是公路及市街的优良行道树。花美丽,可栽作观赏树木。本种生长较迅速,可栽作胡椒的支柱。
刺桐花是阿根廷的国花,泉州、日本宫古岛市的市花,冲绳县的县花。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关于刺桐花的诗词,刺桐花还可作止血外用药。《异物志》记载:“苍梧即刺桐,岭南多此物,因以名郡。”泉州因为刺桐的普遍,古别称为“刺桐城”,广西梧州多刺桐,故以苍梧命名此地,“刺桐城”也是台南市之别称。台湾噶玛兰族以刺桐花开时为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