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规划及任务
渔洞水库位于金沙江流域的二级支流居乐河上,下游称洒渔河,流经横江汇入金沙江,距昭通市昭阳区23Km,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利工程。水库总库容3.55亿立方米,坝高87m。
渔洞水库所在地昭通市是云南东北部重镇,位于云、贵、川三省的结合部,为多民族杂居地,该地区资源丰富,是国土规划中的攀西——六盘水开发区的腹地,长期以来,该地区工农业发展缓慢,经济贫穷落后,改革开发以来虽然经济有较大发展,但由于工农业基础薄弱以及人口过快增长,目前按人均工农业产值仍属贫困地区。
昭鲁盆地(坝子)总耕地面积50.2万亩,水利条件差,渔洞水库渠系灌溉系统发挥作用前其有效灌溉程度仅25.2%,以旱作为主,且单产较低,因此解决本地区农田的灌溉问题是昭通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之一。渔洞水库发挥效益后,昭鲁坝子水利化程度可达87.2%,每年可净增产粮食1.1亿千克,可达到粮食小区自求平衡。
昭通褐煤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80亿吨,可露天开采,经过规划,坑口火电厂第一期设计装机容量120万KW,最终规模可达300万KW以上。但煤电资源的开发规模又受水资源条件的制约。渔洞水库的兴建可解决煤田及火电厂的供水水源问题。
昭通城市用水较为紧缺,该水库建成后,可向城市供水。2000年供水量为855万立方米/年,中期2010年供水量为1804万立方米/年。
渔洞水库建成前,昭通地方电力系统总装机仅5.1万KW,以径流式电站为主,枯季出力不足2万KW,缺电面大,因此在网内增加具有调峰、调枯功能的电站是提高昭通地方电网供电质量和保证安全运行的关键措施,渔洞水库坝后电站为担负此任务的首选电站。
洒渔河下游水能资源丰富,总落差1150m。规划按四级开发,渔洞水库是下游各梯级电站的龙头水库,可对下游梯级电站补偿调节供水,对提高下游梯级电站的保证出力作用重大,该水库的兴建,将促进下游高桥等梯级电站的开发。
二、自然条件
渔洞水库位于云南高原的东北部,乌蒙山的北缘,洒渔河上游居乐河上,海拔高程在2000~3000m内,水系发育,河谷深切,相对高差一般在200~600m,形成高山深谷相间的地貌景观。
坝址区河流流向南东40~50度,比降0.5%,河底宽30~40m,河床高程1907~1910m,岸河底无深潭,河谷为“V”型,两岸对称,左岸山高370m,右岸山高300m,岸坡尚称为平整,坡度一般39~42度。物理地质现象不发育,主要表现为冲沟、风化、构造破碎风化岩体。
坝址出露地层为上二迭统峨嵋山玄武岩,岩层从第13层到29层,其中致密状玄武岩占整个坝基的57%,杏仁状玄武岩占36.7%,火山角砾岩占2%,第15层为玄武质页岩,岩层厚0.2m,第20层为凝灰岩,岩层厚0.4~0.5m,以上二层软弱岩层占坝基面积的2%。岩层呈单斜构造成,走向近南北与河流近正交,倾向下游,倾角38~50度。坝基98%为坚硬岩层,岩石饱和抗压强度为41~105Mpa,整个坝基未发现构成深层滑动的结构面。坝址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右岸位于坝轴线上游30m处有一松动体,前缘高程1930m,垂直河床边坡长度约120m,平均坡度38度,顺河床宽度约52m,整个松动体体积约12万立方米。松动的失事将给工程带来难以预测的危害。对松动体的整治采用预应力锚索加地基梁、固结灌浆、挡墙的综合处理方案,确保了松动体的稳定。
渔洞水库多年平均流量11.6立方米/秒,实测最大流量423立方米/秒(1654年8月24日),实测最小流量0.48立方米/秒(1958年5月10日),调查历史最大流量922立方米/秒(1856年),多年平均含沙量3.09千克/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113万吨。
三、枢纽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大坝为砼细骨料砌石重力坝,最大坝高87m,坝顶长225.5m,坝轴线方位角北东30°59′。大坝共分为十个坝段,第一坝段长21m,第五坝段(溢流坝段)长24m,第十坝段长26.5m,其余7个坝段长均22m,坝顶宽12m。
右岸第一至第四坝段、左岸第六至第十坝段为非溢流坝段,坝顶高程1988m,上游坝坡在1948m高程以下1:0.1,以上为垂直,下游坝坡为1:0.73。
第五坝段位于河床中部,为溢流坝段。溢流堰顶高程1978m,上游坝坡与非溢流坝段相同,下游坝坡为1:0.78。溢流段净宽14m,分两孔出流,堰顶设置两套7×7m弧形闸门控制,堰面采用WES曲线,下接0.78的直坡段,下段为半径62.8m的反弧,将水流挑至下游冲坑。溢流表孔最大下泄流量607立方米/秒,最大单宽流量42立方米/s/m,最大流速32m/s,最大水舌挑距81m。在溢流坝段中部设有一6m宽的闸墩,墩下部设置无压泄洪冲沙底孔,底孔全长116.18m,进口闸底高程1925m,工作弧门的孔口尺寸为2.5×4m,工作门后用X2=350y的抛物线与底坡1:3.6的直线相接,下段为半径55m的反弧段,将水流挑至下游。底孔断面尺寸为2.5m×7.65m,最大下泄流量275立方米/秒,最大单宽流量120立方米/s/m,最大流速31m/s,最大水舌挑距90m。
电站进水口为深孔式取水口,设于第六坝段,进口底板高程1944.5m,压力管轴线与坝轴线正交,管道为坝内埋管,一管两机供水,主管长94m,管径2.8m,水轮机安装高程1910.88m地面厂房,设两台装机2×6300KW的立式机组,设计水头60m,设计流量25立方米/秒。
南北干渠放水孔分别布置于右岸第三坝段和左岸第九坝段,轴线均与坝轴线垂直,为压力输水管,内径1.8m,进口底板高程分别为1948m和1951m,南干渠压力管长为29m,北干渠为24m,设计流量分别为10.5立方米/秒,13.5立方米/秒。为提高灌溉供水水温,在进口检修门前设置分层取表表水闸门一套,出口设置1.5×1.5m的弧形工作门,后设消力池与干渠相接。
四、枢纽工程施工情况
枢纽工程的施工采用“一次围堰隧洞导流”的方法,导流标准采用P=10%实测洪水最大洪峰流量370立方米/秒。导流隧洞布置在左岸,全长471m,进口底板高程1913m,洞身底坡I=1/200,洞身为6×6方圆形断面,最大下泄流量21立方米/秒,隧洞内为光面爆破喷锚支护。上下游围堰顶
高程1931m,高21m,顶宽8m;下游围堰顶高程1914m,高5m,顶宽8m。
枢纽工程设计总工期5年,1992年11月至1993年9月导流隧洞施工;1993年5月至1994年5月大坝坝基开挖;1993年10月截流;1994年5月浇筑大坝;1997年6月大坝工程完工,同年实现坝后电站第一台机组投入运行。2000年12月,省水利厅受云南省人民政府委托,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共同主持,进行枢纽工程竣工验收,于12月25日正式通过竣工验收。
五、水库淹没和工程占地
渔洞水库淹没耕地6746亩,淹没果树、林木3197亩,迁移人口10963人。
渠系工程占地2561亩,迁移人口1529人。
六、工程量
枢纽工程总工程量为:砼和钢筋砼30.41万立方米,砌石9.31万立方米,土石方开挖19.74万立方米,
金属结构安装、闸门、钢管650t,启闭机15台;帷幕灌浆7095平方米,固结灌浆12574平方米。
七、投资
渔洞水库枢纽初设批准总投资23573万元,修正概算36384万元,竣工决算36084万元。
灌区工程审批概算24107万元。
八、水质情况
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当随地表径流大量进入水库水域的悬浮、胶体、溶解、沉淀有机物被鱼类和其他动物摄食,或被细菌分解为氮、磷等无机物,其中氮、磷和其他无机盐类被藻类和水生植物陆续吸收,鱼类则在摄食各种动植物时,将氮、磷等营养盐富集到鱼体。当捕捞渔业将鱼体捕出时,就减少了(即带出了)水域中的氮、磷含量。鱼类一般含氮2.5~3.5%、磷0.3~0.9%左右。每从水中捕捞1千克鱼或在不投饲料的情况下生产1千克鱼,就可从水中取出约25~35克氮和3~9克磷。如果水库水体每年鱼捕获量为100吨,则可从水中取出约2500~3500千克氮和300~900千克磷,表明鱼类是水域净化的主导因素。渔洞水库鱼类増殖和不投饵养殖的发展规模越大,其对水域的净化作用也就越大。
渔业净化是去除氮、磷污染的最好方法,还能去除部分钙、钾、钠等盐类。可以说,渔业的净化作用是高级净化,它能起到三级处理的作用。
云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昭通市分中心编制的昭通市水环境质量通报(2006年第4期)表明: “采用综合水质指数法评价的集中供水水源点渔洞水库和大龙洞水质均为1级,属水质优良的供水水源地。
对渔洞水库水体用总磷、总氮、高猛酸盐指数和透明度等指标做富营养化评价,评分值为40,其富营养化程度为中营养。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采用单因子评价得其水质类别除pH外为3类。
水质变化情况与上期监测结果比较,本月水质总体与上期基本一致。主要是由于进入汛期,河道内水量增加,水体夹带大量面源污染所致。”
天然水体(包括水库)pH的变化受季节、水位、环境及生物等多种因子的影响。例如光照的增强必引起水温的上升,水温的升高又加速了有机质的分解,丰富了水中的营养盐类,进因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繁殖。由于浮游植物的强烈光合作用,pH在午后一段时间可达9-10以上。如投放滤食性鲢、鳙鱼类(鲢鱼滤取水中的浮游生物、鳙鱼主食浮游动物,也食藻类)则可有效地改善水的理化特性,其行为本身将会导致pH的降低。从《2006年渔洞水库水质监测成果表》也可看到,pH主要与季节变化、水位变化、地表水径流及外来物质有关,水位低,导致pH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