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简介
东圳水库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区西北8公里许的延寿溪中游(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东圳尾村)。东圳水库具有灌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游览等作用。是福建省大型水库之一,也是莆田市唯一的一座大型水库,是莆田市的“大水缸”和生命线工程。
水库拦河大坝长360米,高58米,顶宽8米,像一座巨大的屏障,横亘在天马、地龙两山峡谷之间,拦住了自仙游九鲤湖奔流而下的溪水,形成一个面积10平方公里、库容量达4.35亿立方米的人工湖。1962年,郭沫若来莆参观时,曾赋诗盛赞。今天,东圳水库已成为一个新兴的游览区。凌波荡桨,泛舟湖上,其乐无穷。两岸奇秀的山峰、蓊郁的树林,同澄碧的湖水相映成趣。湖上置有各种娱乐设施,游客到此兴致倍增。市区有公路通达库区。
建设历史
枢纽工程
1958年3月,成立莆田县东圳水库工程指挥部,省水电厅晋江工程局刘序文、周连贵任指挥,工程师高宝善、副县长许子斌任副指挥。1958年6月动工,1960年4月竣工通水,共完成土石方2007万立方米,投工3643万工日,总投资4748.92万元,其中水库投资3192.07万元,渠道投资1556.85万元,淹没耕地1.17万亩,移民2666户;13382人,拆迁房屋14847间。
水库流域面积321平方公里,河道长40.5公里,总库容量4.35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80.5米罗零高程(下同),相应库容量2.827亿立方米,死水位高程50米,死库容400万立方米,正常水位面积17.756平方公里。 工程由大坝、输水涵洞、溢洪道3大建筑物组成。
大坝
高度58.6米,坝顶宽8米,防浪墙1道,高1米,坝长367米,粘土心墙混合坝型,坝心浇灌一道混凝土齿墙直接两岸山坡接合槽,迎水坡比自下而上为1∶4.22、1∶3.33、1∶2.94、1∶0.5,中间有平台3道,宽度分别为8米、2米、1.5米;背水坡比自下而上为1∶3;1∶3.30;1∶2.53;1∶75;1∶0.5;中间有平台3道,宽度分别为8米、2米、1.55米,内外坝坡均用大块石干砌护坡,坝底最大宽度354米,为石英斑岩基础。
输水涵洞
由大坝右侧山坡内坚硬岩层开凿而成,全长332.6米,直径4米,进水口高程50米,出水口高程38.033米。进水口建1座高35.5米的钢筋混凝土放水塔,安装两道事故闸门,两台各10吨的卷扬机,出水分叉管4道,输水量为26立方米/秒。
溢洪道
位于大坝左侧山坡上,宽60米、坡长190米,比降为1∶50和1∶7,岩石基础,进口设开敞式控制闸1座,分5孔,每孔净宽10米,闸底高程73.5米,闸墩4道,有启闭房1座和3米宽人行桥1道,安装5台40吨电动启闭机。
渠道工程
1958年6月成立莆田县东圳渠道工程指挥部。1959年9月渠系工程全面开工,组成9个民工团,分段包干,历时8个月,东圳水库干支渠工程于1960年4月竣工通水。
东圳干渠从输水涵洞出水口高程38.033米处开始,经大坝右侧天马山蜿蜒南行,绕过南山广化寺,跨过木兰溪,经过壶山山麓,直奔沿海。东圳渠系工程有干渠1条,全长89公里,支渠11条,总长87公里。
渠系沿线有大小建筑物24类计325座,其中较大的有下林、山牌渡槽,木兰倒虹吸管,红山水库、东湖、上营边的倒虹吸管等20座。受益的有城郊、渠桥、黄石、笏石、北高、东峤、埭头、平海、忠门、东庄等10个乡镇的225个行政村,1962年省水电厅核定其灌溉面积为30万亩,其中自流灌溉22.5万亩。 1963年冬至1964年春,修建石顶地面渡槽、钢筋混凝土输水槽,全长134米,底宽4.10米,高4.0米。
1960年5月,建成木兰倒虹吸管。为木质结构,双管并列,横跨木兰溪,全长356.3米,架设在22个跨溪排架上,木管内径2.1米,经10多年时间输水运行,木管腐烂,1973年冬动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水管内径2.4米,压载跨溪排架上,耗资98万元。
1978年,吸取河南特大洪水灾害大坝被冲垮的严重教训,县委、县府决定加高加固保坝工程。同年10月保坝(坝加固扩建)工程开工,坝顶高程由原来84.59米增至88.60米,坝长由原来360米增至367米,投资47.5万元,1979年12月竣工。
1978年,东圳水库干支渠扩建工程开工,渠三面皆用石块浆砌防渗,提高水的利用率,完成干渠1条,支渠23条,总长259公里,完成土石方328万立方米,投资1720万元,1980年春竣工。
同年冬,筱南隧洞开工,洞长318米,宽、高各6米,输水能力40立方米/秒,比原渠缩短3444米,完成土石方13760立方米,其中石方11710立方米,投资27.5万元,1979年底竣工,1981年正式通水。
1981年9月9日溢洪道改建工程动工,堰顶高程由原来75.5米降至73.5米,拆除实用堰坝2米,溢洪道下游筑护岸重力墙80米,导流墙27米,拆除10×5米的5扇人工手摇弧形闸门,安装5扇10×7米升卧式平面钢闸门,投资193.57万元,1984年8月竣工,最大泄洪能力4045立方米/秒,相应洪水位88.10米。
水库闸坝
水库大坝最大坝高58.6米(含1978年扩建加高4.01米),坝顶宽8米,砌防浪石墙1道,高1米,坝顶长367米,坝型为粘土心墙混合坝,内外坡均用沙石堆砌,外干砌块石护坡。有输水隧洞1条,位于大坝右侧山坡中,直径4米,除进口段23米和出口段19米用砼衬砌外,其余均是完整基岩不衬砌。隧洞全长332.6米,洞底纵坡为3.97%,进口处建1座高达35.5米的钢筋砼放水塔,安装事故闸门2道,出口分叉管4道(水库扩建时增设1道发电),灌溉专用针阀闸门1道,直径1.2米,后改为锥阀启闭,正常输水量26立方米/秒。溢洪道位于大坝左侧山坡上,宽60米,长190米,均为石英斑岩基础,未作衬砌,进口段建1座开敞式控制水闸,计5孔,每孔净跨10米,原有砼溢流汇1道,高2米,1981年扩建时拆平,改建水闸,采用7×10米升卧式钢闸门(原为弧型木闸门),安装5台各40吨电动启闭机。设计溢洪量为1990立方米/秒,校核溢洪量为4045立方米/秒。
水库总库容4.35亿立方米,正常库容2.827亿立方米,死库容400万立方米。1975年,河南省出现罕见水灾后,国家水电部对大中小型水库的防洪标准重新确定,东圳水库按“千年一遇”标准设计,“万年一遇”加20%进行校核,其洪峰流量由4770立方米/秒提高为9340立方米/秒。坝后利用压力水头修建1座水力发电站,原为2台,计装机容量3120千瓦,后扩大1台3200千瓦,合计6320千瓦。水库以灌溉为主,农业用水灌溉26万亩,结合防洪、发电、养殖、航道等综合利用。
干支渠工程由省水电厅勘测设计,总长176公里,其中干渠1条长89公里,支渠11条长87公里。渠首输水流量20立方米/秒,经城郊、华亭、渠桥、黄石、笏石、东峤、埭头等乡镇,输水量递次减少,渠末为0.8立方米/秒,渠底纵坡1.5/1万~1/1.5万(其中开凿石渠2公里,阶段纵坡1/1000),支渠流量6~0.2立方米/秒,渠底纵坡为1/3000~1/5000,大中小建筑物计24类325座,较大的有下林、山牌渡槽,木兰、东湖、上营边等倒虹吸管,以及“长藤结瓜”的红山水库等共20座。原规划包括新围垦地灌溉面积50万亩,1973年“五查四定”时调整为30万亩,其中自流灌溉面积22.5万亩,是全省自流灌溉面积最大的工程。受益10个乡镇,225个村,1个农场,平原片占35%,沿海片占65%。平原片以水田为主,地质多属粘土,渗透性较弱,年平均亩用水量700~800立方米。沿海以农地为主,多属沙壤土,透水性强,年平均亩用水量900~1000立方米。
坝区和渠道工程分别于1958年3月和6月成立工程指挥部。省水电厅设计院派出设计组驻工地及时修改工程设计,并设立“土工试验室”,对有关材料进行物理试验。大坝于6月下旬正式破土动工。11月10日坝基开始填土,上场劳力达5万人,其中妇女劳力占65%,最艰巨的隧洞开炸任务由部队施工。1959年4月6日土坝合龙堵口,于7月底达到预定计划的70米高程。1961年全省大中小型水库检查评比时,根据大坝沉陷量,位移以及施工中检验记录,证实大坝质量优良,评为全省第一名。
左侧的溢洪道,大部分是山坡岩石开炸,土石方共91万立方米,工程艰巨,边开炸边利用筑坝。5孔溢洪闸门,孔宽10米,1960年3月建成。
经过2年的紧张施工,东圳水库于1960年4月通水。灌溉12个公社共26万亩旱地和沿海10万亩海涂围垦地。通过水库拦洪,又可减少北洋片洪涝灾害,在大旱缺水时可补充南北洋沟网水源,同时结合发电,水库养殖,航运交通,并为30多万人提供饮水水源,水库综合效益显著。
1978年,提高防洪标准,扩建大坝,重建溢洪道闸门,改装电动启闭,于1984年8月扩建配套完成,提高蓄水能力,由以前汛期限制水位75.5米提高为79.5米,增加蓄水量6400万立方米,同时利用外度引水水源,充分发挥水库效益。
东圳水库渠道工程指挥部于1958年6月成立,有关公社按军事化组成城郊、涵江、渠桥、华亭、黄石、笏石、埭头、忠门、北高等9个民工团(后改为工段),生产大队为民工营,生产队为民工连。渠道工程线长面广,建筑物多,工程相当艰巨。除木兰倒虹吸管、山牌等渡槽由省水电厅直接负责施工外,其他技术工作概由县水电局负责。是年秋收后,全面动工。到12月间劳力最多上场达7.6万人,红山水库5000人。经过8个月的紧张施工,176公里长的干支渠工程全面完成,1960年4月通水。干渠完成后,还新开泗华、寺山、锦亭、溪北、溪南、龙泉、红山、东郊、东埔、梅山、岭下、东峤、古汀、灵川等14条支渠,长91.5公里,以及1000多公里的分斗毛渠,并在渠顶以上高地安装26台980匹马力抽水机,使灌溉面积逐年增加,最高时灌溉面积达到26万亩。
1978年干支渠全面扩宽和石渠化,1979年完成,有效地减少渠道渗漏损失,增强输水能力,缩短流程4小时以上。
1991年干支渠长度达到243.2公里,分斗毛渠计1461条,长1059.9公里,有大中小建筑物共1923座,形成较为完整的渠道网络。
东圳水电站
东圳水电站有坝后式厂房面积291平方米。设计装机2×1560千瓦,设计水头34.6米,单机流量5.15立方米/秒。选用保加利亚进口的立式法兰西斯式(PC-BM-84型)水轮机(相当国产HL240-LJ-84型),调速器为W-800型,发电机为BOP-218/49-12型,机端电压6.3千伏,功率1560千瓦,升压站主变压器选用沈阳电机厂制造的SJ-5600-6.3/35型,容量5600千伏安。水电站主体工程1960年动工,均于1962年底完成土建任务。
1963年2月由省机电安装公司和省电力中心试验所完成1号机组安装和调试工作。4月29日正式成立福建省东圳水电站,隶属省水利电力厅。6月完成2号机组安装和调试工作,9月24日1号机试运转。11月1日,1号机组1560千瓦投产,以6.3千伏线路5公里和15.2公里供电城关和涵江。11月18日,2号机组开始试运转,12月1日投产。至此,总装机容量2台合计3120千瓦。总投资199万元。同月24日经启动验收交接委员会验收,东圳水库工程指挥部将2台水轮发电机组正式移交给东圳水电站运行管理,该站实行站、场、班组三级管理制。
1965年4月1日,35千伏东(东圳)涵(江)线(15.49公里)和35千伏1800千伏安涵江变电站投入运行,并归该站管理。
1966年1月1日,东圳水电站正式下放莆田县,划归东圳水库管理局管辖。
1971年9月11日,东圳水电站与莆田县供电所合并,成立莆田县电力管理总站。
1977年3月3日,该电站经35千伏东涵和朱(山)涵(江)线与110千伏福清朱山变电站连接,并入闽北电网运行。
1978年9月,恢复东圳水电站建制。根据新的防洪标准,东圳水库大坝加固加高,扩建溢洪道,加大排洪量。为充分利用放水量,成立东圳水电站扩建指挥部,进行单机容量3200千瓦3号机组筹建工作,由东圳水电站自行设计、施工和安装调试。厂房面积为372平方米,设计水头30.5米,流量12.6立方米/秒。选用天津水力发电设备总厂制造的立式辐向轴流式水轮发电机组,HL240-LJ-140型水轮机,CT-40型机械液压自动调速器,TS-325/36-20型,电压6.3千伏,功率3200千瓦发电机。升压站改造增容,主变压器选用江苏泰州变压器厂制造的SFL-4200-6.3/35型2台,总容量8400千伏安。电站扩建总投资204万元,其中省拨款40万元,其余自筹。
1980年5月1日,3号机组投产,至此,总装机容量3台计6320千瓦。7月1日35千伏筱塘至麻风院线路(4.5公里)建成,该电站改由经东麻线和莆涵线接入110千伏筱塘变电站306馈线,并入福建电网运行。
至1990年12月31日,实现连续安全发电1619天,年发电量达2949.4万千瓦时,两项均创建厂以来最高纪录,累计发电量38885.9万千瓦时,其中输送福建电网20620.4万千瓦时,占53.03%。该站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50万元,职工153人,4次获省水利电力厅、莆田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先进单位称号,并被国家水利部授予小水电优秀电站称号。
旅游指南
门票价格:免费
景区分类:名山胜水
开放时间:全天
景点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东圳尾村
最佳时间:四季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