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概况
位于扎音河上游,距黑龙江省海伦市区28千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城镇供水、养鱼、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1958年动工兴建,1961年续建,1965年竣工运行。
坝址以上集水面积522平方千米,占扎音河流域面积的36.6%。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总库容2.13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相应库容0.90亿立方米,死库容0.18亿立方米。
库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70毫米,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0%左右,且常出现集中暴雨。多年平均年蒸发量823毫米左右,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174毫米。多年平均气温1摄氏度,最高气温35摄氏度,最低温度-41摄氏度。
水库枢纽
主体工程包括土坝、溢洪道、输水隧洞和电站等建筑物。土坝为均质坝,长520米,坝顶宽6米,最大坝高19.54米,坝顶设1.2米防浪墙。溢洪道为开敞式,设5孔平板钢闸门, 每孔净宽4米,堰顶高程236.40米,最大下泄流量350立方米每秒。输水洞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洞身全长201米,进出口设有平板钢闸门控制,最大过流量30立方米每秒,用于发电和灌溉。电站采用坝后式厂房,装有250千瓦卧式发电机组两台,设计多年平均发电量183方千瓦时,发电流量5立方米每秒。
建设历史
东方红水库1958年7月动工兴建,因水库地址与海伦县东方红农场(今红光农场)毗邻而得名。水库工程建设初期,由松花江专署水利局和省水利厅呼兰河流域勘测设计组设计(按五十年一遇洪水设计,二百年一遇洪水校核),海伦县自行筹集资金,动员全县农村劳动力施工。1958年10月土坝初步合龙。1960年建成输水隧洞和挖通溢洪道,共完成土石方7.3万立方米。由于水库工程是在“大跃进”时期上马,急于求成,设计标准偏低,加上条件所限,坝基承压水未作处理,坝下游坡保护层由腐殖土堆筑,坝顶未做保护层,冬季施工又未碾压。输水隧洞洞身有58米未衬砌,衬砌部分有漏水现象。溢洪道仅为防汛需要开一个口,断面、高程均不能满足防御百年一遇洪水的要求。
整修续建
1962年,东方红水库工程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标准进行整修续建。由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省水利第三工程处施工。整修续建工程有:
(1)土坝裂缝处理,坝后坡培厚及整形,坝顶加高填筑,右侧山坡接头处理,坝前粘土铺盖,坝后平整及镇压。
(2)溢洪道开挖,边坡整修,渠道护砌,闸室及公路桥修建。
(3)输水隧洞进口渠道开挖,钢闸门和启闭室整修,隧洞衬砌,出口灌溉支管控制室及消力池混凝土浇注。
(4)电站(新建项目)厂房、输水压力管及机电安装等。整修续建工程于1965年6月全部完工。两期工程建设,共完成土石方58.3万立方米,混凝土方0.53万立方米,使用人工275万个工日,总投资118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50万元,集体投资及劳务折款239万元。
东方红水库整修续建工程竣工后,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没有经上级主管部门正式验收,工程上存在一些问题,以后又陆续进行维修。
(1)1966年9月遇6级以上北风,土坝迎水面块石护坡遭到严重破坏。1967年将土坝迎水面护坡全部翻修,兴利水位以下部位用50×70×20厘米的混凝土预制板护砌,兴利水位以上用30厘米以上块石护砌。1973—1980年对坝后老河道用碎毛石镇压,工程量4.58万立方米。1979—1983年对老河道(天然排水减压沟)两岸边坡用50×70×10厘米混凝土预制板护坡。
(2)1976年对溢洪道进行消险,底宽扩到20米。1984年在原溢洪道出口段挡土墙处用浆砌石护砌264米。1985年改装平板钢闸门,启闭机改为电动手动两用;原溢洪道公路桥加高4米,原桥面改为闸室工作桥,在闸室工作桥上面另修建公路桥。
水库效益
东方红水库建成后,在防洪方面,下泄流量一直没超过下游河道安全泄量。1960年库区3日最大降雨量142.9毫米,入库洪峰流量300立方米/秒,水库仅下泄28.8立方米/秒,削减洪峰90%以上,使下游扎音河两岸11个村屯,2.5万人口,2.5万亩耕地免受洪涝灾害,并使水库下游25公里的滨北线铁路免受洪水威胁。灌溉方面,水库兴建前扎音河两岸灌溉面积仅1000亩,水库建成后灌溉面积逐年增加,1985年利用水库水源灌溉水田达4.15万亩,水源有足够的保证率。电站供应红光农场和双录、东方红、护林等3个乡用电,1969年与国家电网联网供电。从1959年开始渔业生产,到1985年共捕捞商品鱼135万公斤。1973年开始搞鱼种生产,现有鱼池383亩,每年可产秋片5万公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