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沿革
于1959年曾一度开工建设,1961年因国家经济困难下马。1998年大水后,再度被国务院及水利部、湖南省领导提上议题, 2000年正式立项, 2004年2月8日正式开工,2008年12月电站机组并网投入商业化运营。
地理环境
库区内山光水色秀丽宜人,湖水清沏,湖面微波荡漾,野鸭戏水,白鹭飞掠,溢满勃勃生机;两岸怪石嶙峋,草茂树丰。湖中有大小几十个半岛或岛屿,库区形成水库四周群山环抱,森林茂密,是一个山水相映、岛屿棋布、峡谷幽长、环境优美的“千岛湖”。据统计,库区内有1075种木本植物,171种陆生脊椎动物,89种鱼类。
工程特点
皂市水利枢纽位于澧水流域的支流渫水下游河段,距三江口约18Km(洪水传播时间仅2小时)。澧水上游及其支流溇水、渫水上游均处于长江流域最大的五峰、鹤峰暴雨区,洪水汇集迅速,峰高势猛,致使澧水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对该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防洪问题十分突出。澧水流域规划确定由溇水江垭、渫水皂市及澧水干流宜冲桥等干支流水库共同承担澧水流域17.7亿立方米防洪库容,其中皂市水库承担7.83亿立方米,占44%,通过三库联合调度,可提高下游松澧地区防洪标准,减轻澧水尾闾地区的洪水灾害和西洞庭湖的防洪压力。皂市水库防洪库容大,调度灵活、及时、可靠,地理位置优越,是澧水流域规划确定的流域防洪体系中的重要骨干工程。
根据皂市水库需承担的防洪任务,考虑澧水流域梯级开发和尽量减少移民等因素,选定其特征水位为:正常蓄水位140.0m,相应库容12亿立方米;防洪高水位和设计洪水位为143.56m,相应库容13.94亿立方米;校核洪水位144.5m,相应库容14.4亿立方米;防洪限制水位125.0m;死水位112.0m。考虑到澧水与长江干流洪水遭遇的机率较多,洪水地区组成复杂,在澧水流域规划确定皂市承担7.83亿m3防洪任务的基础上,将坝高增加2m(坝顶高程由146m改为148m)以获得1亿立方米库容,作为稀遇超标准洪水的防汛紧急备用库容。
泄水建筑物采用5个表孔、4个底孔相间布置联合泄洪,表孔堰中分缝,中墩厚度9.5m。表孔堰顶高程124m,孔口尺寸11X19.5m。底孔进口底高程103m,孔口尺寸4.5X7.2m。消能建筑物采用表孔宽尾墩、底孔射流低流消力池型式,消力池底高程58m,底板厚3m,池长117m,底部净宽89m,厂坝导墙长149m。电站厂房位于右岸采用坝后式方案,进水口底高程96m,采用单管单机,装机容量2X60MW。
坝下游右岸水阳坪--邓家嘴一带,存在水阳坪基岩古滑坡体,其前缘进一步解体形成邓家嘴滑坡体。现状情况下,水阳坪古滑体基本处于稳定状态,邓家嘴处于临界稳定状态。考虑到上坝公路开挖和今后泄流雾化等工况,且在导流洞出口一带分布有金家沟崩坡积体,对此均采取了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并设置了必要的观测设施。
皂市水库淹没石门县、慈利县幅员面积约54km,影响区为滑坡、孤岛、失去生产生活条件的库周地段、浸没等。淹没人口34570人;房屋总面积180.4万平方米;耕园地36991亩。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补偿静态总投资共计约14亿元,约占设计概算总投资的43%。
旅游开发
除了以皂市水利枢纽工程为依托的自然风光,皂市水利风景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
皂市水库库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闻名全国的古文化遗址有两处,一是燕尔洞猿人洞穴遗址,出土了大量的中国犀、剑齿象牙化石等人类伴生的动物化石标本,属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一处是皂市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文物以石器居多,这些文物距今已有7000余年历史,早于西安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全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文化之一。近年,在库区上游维新镇附近还发现了战国古城遗址,是当时一座具有军事性质的边城。
目前,皂市水库淹没线以下分布了各类型的文物古迹共30处,其中古遗址24处,古墓群(葬)4处,古城址2处,约占有全县文物单位的28%。在年代上自3─4万年前后旧石器时代下至汉晋,延续时间长,特别是自新石器时代(距今4000年)往下中间没有缺环,对研究长江流域的文化历史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