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石头河水库
拦河坝
河床段采用粘土心墙砂卵石坝壳的土石混合坝,两岸阶地逐渐扩大心墙过渡为均质土坝。坝顶宽10m,坝顶长约590m,体积835万立方米。
溢洪建筑物
溢洪道布置在右岸,基岩为绿泥石云母石英片岩。进口采用实用堰,共3孔,设11.5m×17m弧形闸门。堰后接陡坡泄槽,采用挑流消能,最大泄量为7150立方米/秒。泄洪隧洞布置于左岸,由导流隧洞7.2m×8.36m改建而成,用以泄洪兼放空水库;首部设进水塔,隧洞断面为圆拱直墙式,洞内为明流,最大泄量859立方米/秒。在反弧段起点上游9.3m和反弧段下游2.2m处在底板上设有两道通气槽,断面尺寸为0.8m×0.8m,挑坎高15cm,坡度1∶10。
引水建筑物
引水隧洞布置在左岸,围岩全为绿泥石云母石英片岩,为圆形有压隧洞,直径4m,下游接直径2.5m的灌溉支洞(支洞出口设有2m×2m的弧形闸门控制,门后有突跌35cm的掺气槽,下接消力池和灌溉总干渠)和一条直径2m的压力钢管引水发电。水电站布置在右岸,为地面厂房,安装3台容量为1.65万kW的水轮发电机组,年发电量5070万kW·h,电站尾水引入灌溉总干渠。灌溉和发电总引水量不少于70立方米/秒。
工程主要工程石头河水库土石方开挖621万立方米,填筑835万立方米,混凝土36万立方米。大坝填筑工期5.5年,最高强度202万立方米。
坝基防渗处理
在河床砂卵石层较浅处明挖至基岩,回填粘土,形成截水槽,在槽内回填粘土前浇筑一道混凝土齿槽。在左、右侧河槽部位,明挖到一定深度后,再用人工支撑开挖窄槽至基岩,浇筑混凝土防渗墙。右岸阶地设有倒挂井分层开挖形成的深59m的混凝土连续墙。
风景介绍
石头河以石为美,山石如天斧神功雕砌一般,突兀林立,溪水在山石之中或一泻千里,奔腾咆哮;或温柔恬静,波澜不惊。山水互辉互映相得益彰,应验了古人“山因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的佳句!”
石头河治理
头河南出斜峪关,北流15公里,流经落星、安乐、五丈原三个乡镇,汇入渭河。河床平均宽度300米。历史上河水湍急,河床宽浅,河滩密布,顶冲严重,改造频繁,遇洪决堤毁坝,淹没农田,冲毁村庄,对两岸人民生产生活威胁很大。
建国后,50年代对老河岸进行整修加固,1963~1966年,全面开展河道治理,东西两岸修筑堤防13.5公里。斜峪关口至郑家磨河道长2.7公里,河道顺直、较深、弯道节点稳定。郑家磨至西宝公路大桥,河道长9.6公里,属弯曲型淤荡性河型,河床不时变迁,河道拓宽至1000米,仍威胁村庄农田安全。大桥至入渭处,河槽基本稳定。石头河出山口的落星,因河道主流不稳定,洪水冲开七道河岔,从1963年开始,年年治理,修建堤防5000米,稳定了河道主流,治理滩地400亩。
1973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县委提出“治河造田为人民”的口号,制定了石头河治理工程规划方案,决定“以四年时间对石头河自斜峪关至入渭处15公里川道河段进行一次全线大浚治,截弯取直,顺直河流,束窄河身,稳定河槽,使河道向渠槽化发展。”治河工程于1973年12月15日开工,由落星、曹家、安乐、五丈原4个公社组织民工施工。1975年3月,为加快工程进度又从马江、麦禾营、枣林、城关、孝子陵、大营、北郭、益店、故郡、青化、蒲村、祝家庄、京当13个社镇,抽调2000名劳力紧急支援。日上劳4000~5000人,最多达到7000人。至同年6月底,国家投资83.19万元,完成投资82万元,修筑成东堤顶宽4米,西堤顶宽7米的干堆石浆砌护面堤坝22公里。临水坡为1:1.25,背水坡为1:1。护堤丁坝52座,中心河床初步疏通。共移动土方145万立方米,完成主体工程80%。同年7月8日,石头河骤发洪水,洪峰流量达700立方米/秒,冲毁已成堤坝58处,4.519公里,毁齿墙斜坡1.52公里,冲毁丁坝49座,已疏通的中心河床基本淤平,损失材料费仅水泥一项计14万多元,受灾庄稼3700亩,冲毁房屋21间。多年费工,毁于一旦。洪水过后,县委对此次治河进行了专题研究,确定以防为主,重点浚治,停止统一施工,由社镇分段治理。在强家寺段破堤分洪,分洪口以下,新老河槽同时行洪,新河槽行洪三分之一,老河槽行洪三分之二。随着已成工程的整理、加固、修复和陕西省斜峪关石头河水库的建成,河水得到控制。
1987年,县水电工作队设计并指导施工,建成石头河空塔寺索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