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汉墓,又名中山靖王墓,两墓南北并列,墓门向东,相距约120米。陵山主峰居中,两峰如左辅右弼,三峰相连,形如坐西朝东的太师椅。在墓口前的山坡上有一条宽6~14米的南北古道,此道应是营建墓穴和埋葬死者时人工修建的上山道路。陵山上除了第一、二号两座墓外,暴露在外面的小墓还有18座。满城汉墓属于横穴式的“崖墓”,均采用以山为陵的营建方式,墓道及墓室凿山而成,呈弧形。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铜博山炉”等器物。满城汉墓是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在中国考古史上占重要的地位。作为汉诸侯王、后一级的大型崖洞墓,满城汉墓墓室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墓中出土的文物充分反映了西汉盛世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以及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靖王墓有一棺一椁,改变了过去诸侯王使用多层棺椁的旧制。髹漆棺椁置于汉白玉石的棺床上。窦绾墓有棺无椁,为镶玉漆棺,装饰颇为特殊,棺内周壁用192块玉版镶嵌,棺的外壁镶嵌玉璧共26块,棺盖及左右侧壁各镶8块,前后端均嵌大型玉璧一块,这种内外镶玉的漆棺未见于记载,在考古工作中也属首次发现。这一镶玉嵌璧木棺的出土,是中国考古学上的首次发现。
满城汉墓出土的两套玉衣外观与人体形状一样,玉衣分为头部、上衣、袖筒、裤筒、手套和鞋子6个部分,均由玉片组成,玉片之间以金丝加以编缀。靖王的金缕玉衣全长1.88米,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玉衣外貌和男子体型一样,体躯肥大,腹部突鼓,头枕鎏金镶玉铜枕,两手握璜形玉器。全身可分为头、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个部分,包括脸盖、头罩、上衣前片、上衣后片、左袖筒、右袖简、左手套、右手套、左裤筒、右裤筒、左鞋、右鞋等十二个部件组成。袖筒、裤筒、手套和鞋都有开缝。脸盖上刻画出眼、鼻和嘴的形象。手作握拳状,足部呈方头平底高腰靴状。在“玉衣”内还发现玉璧十八块,以及饭含等佩戴之物。窦绾的玉衣全长1.72米,用玉片2160片,金丝约600克。头下枕一鎏金镶玉铜枕。在玉衣内,放置玉璧15块。
西汉错金铜博山炉,出土于靖王墓侧室,熏香用具,现藏于河北博物院。炉体高26厘米,通体错金丝,炉盖镂雕成山峦起伏状,人和虎、豹、猴、野猪等动物置身其间。足部为透雕蟠龙纹,器腹饰错金卷云纹。炉身似豆形,通体用刚柔相济的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把香料放入点燃,香烟通过炉盖的许多小孔,袅袅上升,弥漫房中。博山,乃古代神话中的仙山,错金是金银镶嵌的一种工艺。炉盘上部和炉盖则铸出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山峦,以象征陆地和群山。炉盖上就山势镂孔,山峦间有神兽出没,虎豹奔走,小猴或是蹲在山峰高处或是骑在兽背上嬉戏玩耍,猎人则在山中巡猎。炉座把上透雕成三条蛟龙,以龙头擎托炉盘,炉座把上有山、海之间饰龙纹。
长信宫灯,出土于窦绾墓。外形是个宫女跪坐执灯的形象,灯高48厘米,通体鎏金,作宫女跪坐双手执灯状,灯的各部分是分铸而成,可以随时拆卸,结合起来却天衣无缝,构成了一个整体。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在圆形轨道内可以开合,能根据需要调节光亮的大小和照射的方向。宫女的体内中空,烛火的烟滓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进入体内,使烟滓停滞在灯身中,用以保持室内的清洁。长信宫灯是一件罕见的古代艺术珍品,设计精巧,宫女的造型极其生动。灯体上6处“阳信家”字,字迹比较工整;上部和灯座底部周边刻有“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的铭文,其字迹稍嫌潦草,说明宫灯原本是属于阳信夷侯的刘揭之家,后为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居所长信宫中使用,故名“长信宫灯。
“当户”铜灯,出土于靖王墓中室,收藏于河北博物院,高12厘米。灯作当户跪擎铜灯形象。铜俑身着直襟左衽胡服,右袒,身后左袖束成长尾状拖曳于地,支持灯座保持平衡。手有臂褠,脚着长靴。昂首,右腿跪,左手按膝,右手上举托灯盘。灯盘敞口,直壁,平底,盘心有烛钎。灯盘和俑分铸,在俑右臂上用铜钉铆合,盘壁上刻铭文8字,"御当户锭一,第然于"。“当户”系当时匈奴官吏的名称。“锭”同“灯”。“然于”应为器物的编号。铸匈奴官吏形象来跪擎铜灯,反映汉了和匈奴之间的矛盾。
鎏金银蟠龙纹铜壶,出于靖王墓后室,盛酒器。通体以鎏金、鎏银工艺装饰。通高59.5厘米、腹径37厘米,重16.25千克。全壶金银相间,黄白互映,异常华丽。壶底铭文显示此壶是主司膳食的官用来盛酒的器物。口部和圈足有鎏银卷云纹装饰带,颈部为鎏金银相间的三角纹带。腹部饰4条独首双身龙,上下盘绕,中间以金色云纹为地。纹饰带之间用金色带状弦纹分隔。壶盖上面饰有3只鎏金凤纹。壶内壁髹朱漆,底部刻有铭文:“楚,大官,糟,容一石,并重二钧八斤十两,第一”。此壶原属楚国,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楚王刘戊参与七国之乱败死,国除,其财产没归朝廷。汉朝又将其转赐给中山王。
“中山内府”铜镬,出于靖王墓中室,收藏于河北博物院,高22.5厘米、口径41厘米。敞口、微鼓腹,腹部有蟾蜍形铺首衔环一对。镬即大锅,用以煮牲肉。口沿上有铭文:“中山内府铜镬,容十斗,重卌一斤,卅九年九月己酉,工丙造。”西汉诸侯国的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类同,“内府”职能应与中央“少府”职能相近,执掌诸侯王府内的事务。卅九年即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己酉”指九月的某一日,“工丙造”即工匠丙制造,工匠丙所属机构可能是中山国专设的铜器生产机构。此器为断定墓主人身份提供了证据,西汉中山王只有刘胜在位时间超过39年。
鎏银骑兽人物博山炉,出于窦绾墓中室,熏香用具。高32.3厘米、口径13.1厘米、底径22.3厘米,由炉盖、炉身、底座三部分组成。盘形底座,折沿,浅腹,平底,四周饰同心圆和一组柿蒂纹。底盘内有一骑兽力士,兽作俯卧昂首张口状,力士上身赤裸,下身着短裤,腰间束带,跪坐于兽背,兽体下面有一支钉,安插于底盘上的小圆孔中。力士左手撑在兽颈部,右手上举托住炉身,并回首仰望着炉体,笑面可掬。炉身呈钵状,子母口,圆鼓腹,底部有一小圆座和力士的右手铆接在一起。炉盖分上下两层,上层铸出山峦和流云,山云间有虎熊出没、人兽搏斗和人驾牛车等场面;下层铸龙、虎、朱雀、骆驼及草木、云气等纹饰。
铜朱雀衔环杯,出于窦绾墓中室。通体错金,朱雀衔环矗立于两高足杯的兽背上,朱雀展翅翘尾,喙部衔一能自由转动的白玉环。兽昂首张口,四足蹬于高足杯的底座上。朱雀的颈、腹与两杯的表面嵌有圆形和心形绿松石十三颗。出土时杯内尚存朱红色痕迹。
铜鸠杖首,出于靖王墓后室,收藏于河北博物院。铜鸠杖首高5.7厘米,作鸠头形,长喙,圆眼,颈作椭圆形銎,杖已朽。相传鸠鸟进食不噎,杖饰鸠首,寓意老人进食顺利,身体健康。
铜说唱俑镇,出于靖王墓中室,收藏于河北博物院。铜说唱俑镇高7.7厘米,两件风格基本相同,均坐姿,头戴圆帽,高髻,着错金云纹右衽衫,袒胸露腹。大眼睛,高额骨,尖下巴,张嘴嬉笑,表情滑稽。两者均为汉代俳优人形象,正在进行说唱表演。此二镇应为中央工官的制品,由朝廷统一赐给诸侯王使用。
1、从保定出发,乘10路公共汽车即可到山下。
2、自驾车走京深高速公路或乘火车两个小时到达保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