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纪念园,坐落在河南省兰考县城北黄河故道的沙丘上,是为了纪念“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而建立的。纪念园自兴建以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乔石、李铁映、宋健、李长春、贺国强等中央领导亲临纪念园视察,对纪念园的工作和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号召全党、全国在新时期进一步弘扬焦裕禄精神。现纪念园建设已初具规模,园内松柏林立,枝繁叶茂,环境清幽,景色宜人。近几年每年平均接待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达50万人次,自纪念园对外开放以来共接待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华侨10000多人前来瞻仰。纪念园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学习焦裕禄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园内现存党和国家领导人、知名人士为焦裕禄同志的题词500余幅,焦裕禄同志生前遗物89件、展览图片300余张,生动展示了焦裕禄同志光辉而伟大的一生。
位于纪念园南部的中心部位,1993年5月建成,碑高19.64米(寓意纪念焦裕禄同志1964年逝世),碑体正面镌刻着毛主席手体“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座四面刻有“访贫问苦”、“查三害”、“解放兰考”和“碑记”,该碑图文并茂地诠释了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的经历。
位于纪念碑北侧墓区最高处。墓碑高2.75米,正面镌刻“焦裕禄烈士之墓”,碑阴为烈士生平简介,墓盖由汉白玉外镶,墓后屏风墙纪念壁上,镶嵌着毛主席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墓区广场2100平方米,平整开阔;墓前两侧竖立了两座题词牌,分别刻有董必武、郭沫若撰写的长诗。
位于墓区西侧,为现代化新式建筑,1994年4月建成,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馆正面三层,大门正上方镶嵌的“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为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纪念馆正门前的群雕为焦裕禄事迹群雕。该群雕2010年8月16日(焦裕禄诞辰88周年纪念日)落成,群雕净高3.6米,加上基座近4.2米,重达4吨。群雕反映了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心系百姓、根治“三害”的革命精神。馆内分序厅、展览厅、贵宾室和放映厅等主要组成部分。序厅正面立焦裕禄半身铜像一尊,两侧分别有焦裕禄当年带领广大人民战天斗地的劳动情景画面。
游客可乘坐由开封客运中心站买往兰考的车票,始发车7:50,末班车23:40,票价21、25元不等,到达兰考县后可乘坐摩的或出租车前往。
焦裕禄,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崮山乡北崮山村人,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因生活所迫,幼年时代只读了几年书就在家参加劳动。于1946年1月在本村参加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他带领民兵参加过不少战斗,以后又调到山东渤海地区参加过土地改革复查工作,曾担任组长。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随军离开山东,到了河南,被分配到尉氏县工作,一直到1951年。他先后担任过副区长、区长、中共区委副书记、青年团县委副书记等职。而后又被先后调到青年团陈留地委工作和青年团郑州地委工作,担任过团地委宣传部长、第二副书记等职。
1953年6月,焦裕禄响应党的号召,被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直到1962年。他在这个工厂担任过车间主任、科长。在此期间,焦裕禄还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了一年多。1962年6月,为了加强农村工作,焦裕禄又被调回尉氏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
1962年12月,焦裕禄被调到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他从到兰考的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他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直至被县委强行送进医院。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同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学习焦裕禄同志忠心耿耿地为党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同时还刊登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随后,全国各种报刊先后刊登了数十篇文章通讯,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焦裕禄的热潮。1990年5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领导干部要学焦裕禄》的社论,在神州大地再掀焦裕禄的热潮。焦裕禄同志是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