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口风景区主要由五个近似平行的南北走向的区域构成,呈条带状分布,五大景区以其特有的山水资源和人文景观而各具特色。五龙口古称枋口,两千多年前这里就开发秦渠,引水灌田,因以枋木为门,故名。秦渠与都江堰齐名,誉满天下。从东汉至明天启年间,在秦渠附近相继开挖了利丰、广惠、广济、永利和兴利五渠,形成五龙分水之势,故又名五龙口。
五龙口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神话传说,除通常听说的趣闻外,这里也是历史巨川的折射和缩影,使人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浓厚的兴趣,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的五龙口星罗棋布的人文景观,为黄河流域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仰韶、龙山文化遗址八处,古庙宇、古寺院遗址七处,摩崖题刻、古刻造像五处,神话觅迹十多处,历史文化名人活动遗迹十多处。有秦时的古枋口遗址、东汉的沁水公主园遗址、三国的曹魏古栈道、北魏的盘谷寺、唐代的香岩寺及化城寺遗址、明代的袁公祠等。沁河景区的摩崖题刻,更是珍贵的诗文和书法遗存,其历史、文学艺术价值极高。据史书记载汉明帝、隋炀帝、唐明皇、清乾隆帝等都亲临幸游;韩愈、白居易、苏东坡、文彦博等历代文人墨客都到此宴游赋诗。
状如卧龙,绵延十余里,因山顶有孔而得名。据郦道元《水经注》载:“山上石穴洞开,穴内石上有车辙、牛迹。”均出自天成,非人工所就。西有夫子坪,东有老君顶,据说是儒、道两家争胜的地方。老君顶突兀河岸,景观极佳,陡峭的厚厚青石基岩上,覆盖着一层五彩祥云石。
五龙口的高峰,海拔1058米,山顶呈“V”字形缺口,这里的诸多山石,无不与后羿射日的故事相联系,如老君顶、箭过顶、金盔顶、桃都山、香炉山、阳落山、狂犬吠日、玉兔盘山、金鸡冠顶等。
它开创了隔山取水之先河,也是劳动人民较早利用水流弯道原理的水利工程,不淤不塞,利泽至今。山门仿木结构,石雕飞檐斗拱,门额横书“禹后一人”、“万代霖雨”。前置宽阔露台,三面环以栏板望柱,凭栏远眺,沁口山光水色尽收眼底。
石壁光滑如削,石质细腻,题刻极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咏诗“偶题石上”,宋代潞国公父彦博也与司马光等组成耆英会,“下马入枋口,寻觅退之(韩愈)题”。溯水而上有面积数百亩的牛王滩,四面环山,三面环水,绿树掩映,环境宜人,历史上曾留下很有观赏和利用价值的石砌窑洞和水碾、水磨等遗物。枋口古代水利工程和沁河古栈道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汉代《河图括地象》一书说: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则鸣;下有二神人,左神荼,右郁垒。桃都山上有金鸡顶,下有左右金刚峰,山顶是大面积的野桃林,与文献记载完全相符。李白有诗曰:“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桃都山制高点称羿山,海拔999米,座南朝北,后有羿石,极具人形。羿山主峰高耸,前是箭过顶,后是金鸡顶。每当大地回春,山上山下桃花盛开,阳坡阴坡先后竞放,花期长达一个月之久。
猕猴也叫恒河猴,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林区。而中国温带猕猴分布范围极小,仅剩下晋豫两省交界的太行山区有猕猴,并且其生态系统已非常脆弱。1982年,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建立了济源猕猴自然保护区,这是继海南省南湾之后第二个国家猕猴保护区。由于这两个保护区一个地处温带,一个地处热带,一个海岛雨林,一个内陆山地,成为中国重要的两个野生猕猴保护和研究基地。1998年,太行山升格为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由于太行山挺拔险峻,冬季寒冷,久居这里的猕猴经历了长期的气候变迁,优胜劣汰,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环境。它们行动敏捷,善于攀援,个体较大,毛发较长,耐寒抗病,成为世界猕猴北界的野生种群。
太行猕猴的自然年龄为30—40岁,短尾巴,毛色光亮,形体俊美。雄猴体格高大,雌猴娇小瘦弱,交配期一般在10月份左右,第二年清明前后产仔,多为一胎一仔。猕猴素食,主要是植物果实、叶芽,偶而也吃小型昆虫,冬季啃食树皮、草根度日。每年会发生一次王位争夺战,胜者从此成为霸王统领本族,享有食物优先权和对其他猴子的支配权、交配权。五龙口猕猴经过20多年的保护,已发展到16多群3800余只,是国内较大的猕猴驯养基地。
夏季:8:00—18:00
冬季:8:00—17:00
在济源有很多公交车到景区,公交站发车,每40分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