陂下古名潭溪,由唐代罗姓开基,南宋初年参军胡晃徙居陂下,渐为胡姓聚居村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陂下古村红、古、绿资源丰富,陂下“喊船”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村祠堂分三进式、喜雀聚巢式、门楼式、孱亭式等,祠堂内的石廊柱、孱亭、木柱、抬梁、雀替、卷棚、藻井、匾额、楹间梁坊等保存完好。陂下古村祠堂、民宅里有楹联、匾额、寿屏、绣楼、门帘、古床、古桌椅、古香案香炉等物品。朝天门、迎龙门、安人亭、延福门高大轩昂,四座大门紧锁全村,村中鹅卵石巷道纵横,连接着180多栋祠宇民宅等明清建筑,凸显出赣中民房构架的风格。陂下古街全长百余米,店铺俱全。陂下古街贯穿陂下古村东南西北,始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古街不长,仅百余米。街市不大,可“布匹染坊”、“粮食杂货”、“醩坊”、“药铺”。陂下古街很长一段时间兴旺,直至解放后才停圩。
始建于康熙年间,是用糯米、铜油、石灰、水、蛋清搅拌成“三合土”砌成的斜墙。中国古人用生辰八字来推算命运,“八字墙”与“八字强”同音,寓意生辰八字强,运势旺。
毛泽东1930年2月从东固来到陂下村,就住在这栋民宅里。此民宅始建于清末,建筑面积240平方米,建筑结构为一进一单元带双侧厅,厅堂穿斗式木构,砖木结构,兰灰勾线。
1930年毛泽东来到陂下村,叮嘱纯化区委兴建的一座戏台,台上长年悬挂列宁的画像,群众昵称它为“列宁台”。列宁台用于集会、宣传革命、搞文艺表演。列宁台对面是财神庙,吉安人有一种民俗,戏台一定对庙,人要看戏,鬼也要看戏,神也要看戏,人神共娱。
清道光甲午年,庐陵县令郎寅宾,爱民如子,在陂下村遭受特大旱灾时,拨了一笔救济款给陂下村镇灾,解救了村民生灵涂炭,陂下村人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恩人,故挖了古街西头水井,喝水不忘挖井人,命名为“郎侯井”。
清道光19年,时任袁州司马的陂下人胡徵光,父母同在并高龄九十岁,五代同堂,地方官上报朝廷,道光皇帝龙颜大悦,题写一块匾额:“黄耉繁衍”陂下人为了炫耀皇恩,建此“迎龙门”。
乐善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建筑面积219平方米。高大雄伟的喜鹊聚巢式牌坊蔚为壮观。上面镶嵌“柏台乌府”牌匾。
瑞公祠,又叫“至善堂”,始建于清朝末期,建筑总面积为244平方米,穿斗式砖木结构。一进天井式布局,前檐是泥塑人物,马头墙泥塑花卉;内柱梁托、神龛雕刻精细,线条流畅,具有较高的雕塑艺术价值。
星聚堂是房祠,为纪念景星公而建,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建筑面积1538平方米,后被焚毁,晚清时期由胡氏族人集资重新修建。
竹隐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清朝咸丰丙辰年(1856年)被烧毁,晚清时重修,面积1569平方米,其建筑特点是推廊式牌坊。
敦仁堂为富田陂下胡氏宗祠,位于富水河畔陂下村东端,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扩建于明朝嘉靖年间,长92米,宽36米,占地3382平方米,为三进式砖木结构,
新书院原来是乐善堂建造的一所义塾,提供给本房子第读书用,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占地506平方米,双层砖木结构,分为前后栋,中部廊楼相接。
安人亭位于陂下古村西侧,是吉安州同胡绍亭为了体恤孤儿寡母而建。据《潭溪胡氏族谱·安人堂》记载:“州同胡君绍亭,建安人亭于东南隅。亭畔构唐肆数楹,取其赁值设茶亭中,以饮渴者,而东南喧阗矣。”陂下胡姓人家婚丧娶嫁都必须经过此亭,习俗一直持续。
陂下古村西侧有一株樟树,名为“合欢樟”,树中间长出一棵“凉伞树”,树冠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约10个大人才能合抱起来。
从吉安市市青原车站乘至富田、东固的班车至富田镇下车,步行500米可达陂下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