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介绍
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章党乡和上马乡境内,规划区毗邻大伙房水库,北至沈吉铁路沿线,西至大伙房水库库区,南至铁背山一线,东至二伙洛村浑河桥。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囊括七项建设工程,即湿地保护工程、湿地恢复工程、科普宣教工程、合理利用工程、防御灾害工程、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工程和基础设施工程。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建设贴近民生,可游览面积(生态旅游区域)约为72.6公顷,包括观鸟游览区域12公顷、登山与游园步道区域0.6公顷、植物观赏区域60公顷。整体规划体现人文、注重旅游。
这个湿地公园将成为辽宁新景点。湿地恢复工程规划中,增设人工营造鸟类栖息地和投食点。合理利用工程中,开发适度的生态旅游。增设亲近自然的旅游自然活动,如徒步、骑单车。增设亲水旅游项目,如嬉水、泛舟。增设让市民可以感受当地民俗文化和工艺的旅游活动。公园利用鸟类多样性和栖息地资源,成为市民观鸟、听鸟、鸟类摄彭、珍稀鸟类认养、鸟类救护和抚育、鸟类环志、放生和迁徙路径追踪活动的专门基地。
这个湿地公园突出科普主题。公同内设有宣教展示区,主要以湿地、森林植被及功能展示为主,向游客展示湿地水生植被景观、鸟类景观、河滩景观等。公园内还设有湿地科普长廊,让游客可以参与到以鸟类和湿地保护为主题的各式活动中去。
景点介绍
这个湿地公园有森林植物园和观鸟台。森林植物园占地面积约为0.3公顷,将成为我省植物引种、栽植科学示范的生态教育基地。新建观鸟平台一处,内部配有高倍望远镜和其它必备的公共服务设施,设有项目内常见鸟类图片介绍和文字说明,方便游客观赏。
这个湿地公园建成后,将使大伙房水库内水质及水系得到保护,提高水源地的蓄水量、维护水源洁净;将通过水体修复、栖息地保护与植被恢复工程,促进库区生态和谐和水质自然、生物净化;将成为沈抚两市居民的后花园,满足人们对青山绿水的情感需求。
景区发展
2017年12月22日,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于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大伙房湿地公园项目于2011年开始筹划,并于2012年开始试点建设,规划总面积2670.34公顷,建设单位为抚顺市大伙房实验林场。历经多年建设,截止目前,大伙房湿地公园的基础设施完备,生态效益明显,取得了多方面成绩:
一、发挥重要生态功能
湿地公园地处大伙房水库,是下游沈阳、大连等七城市、2300万人口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湿地所独具有的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径流等生态服务功能,对保障大伙房水库水源地生态安全、保障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生态服务功能表现十分突出。
二、湿地公园湿地湿地类型、湿地率增加
大伙房湿地公园在试点初期湿地类型为2类3型,经5年建设,湿地类型为2类6型新增草本沼泽湿地、灌丛沼泽湿地,乔木沼泽湿地。湿地面积增加607.68公顷,湿地率由初期的40.7%提高到目前的63.4%。
三、物种多样性丰富
据科考调查,湿地公园内拥有高低等植物81科219属411种,其中蕨类植物32种、裸子植物3种、被子植物376种。脊椎动物29目56科141属199 种。其中鸟类133种、两栖类7种,爬行类14种、哺乳类21种。另有鱼类24种。
在湿地野生植物中,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物种1种,野大豆。
在湿地野生动物中,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包括东方白鹳、黑鹳、白头鹤、丹顶鹤、白鹤,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14种,包括黄嘴白鹭、大天鹅、苍鹰、红隼等。在其中列入《中国濒危珍稀物种名录》的有5种,包括白鹤、白头鹤、丹顶鹤、鸳鸯、红隼等。
区域是白鹭、苍鹭等鹭类在辽宁省重要栖息地,每年近万只在此栖息繁衍。特别是随着湿地公园内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公园内普通秋沙鸭种群数量达到500只以上,在辽宁地区极为少见。
同时近年来,发现新记录种野生植物槐叶萍和野菱,消失多年的蝲蛄、东北小鲵在湿地公园出现,标志着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有了质的飞跃。
四、保育区保持原生自然
湿地公园保育区包括湿地公园内部分现状水体、铁背山和南部森林,面积1575.14公顷,占公园总面积58.99%。主要由森林、河流和水陆相接的沼泽湿地组成。区域内湿地斑块连续度高,破碎化程度低,原生自然环境保存良好。
抚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建设,2012年,湿地公园建立伊始,将保育区纳入生态一级保护级别,严格依据《总体规划》要求,除与保护管理、科研监测等相关活动外,不得进行任何其他经营性活动。通过对重点地段设置禁入标识,配备专业监管巡查队伍,几年来的封闭管理,集中展示了保育区的原生性、生态性和自然性。
五、湿地保护措施落实
一是对受生活污水影响的转湾河、苍什河两支流实施湿地重力净化水系统工程建设。
二是逐步对湿地公园溪流汇水区支沟流域进行小流域整治工程建设,清除堆积物、落石、杂木等,保障河道畅通,有效维持湿地水资源供给。
三是在湿地公园内主要支流区域建设小型生态补水池2座,主要在湿地植物春季生长时对整个湿地进行生态补水,确保了湿生植物正常生长需求,同时也确保补水时对环境零污染。
四是开展野生动物专项保护行动,配合省、市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乱捕滥猎和非法经营野生动物及产品行为,共查处违规违法行为150起。
五是开展外来物种清除行动,湿地公园主要外来物种为豚草。几年来累计清除豚草66公顷。
六、湿地修复情况
一是退耕还湿。2015年通过多方努力,从国家争取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4200万元,将湿地公园内281公顷旱地全部进行湿地恢复。
二是河漫滩恢复。湿地公园恢复重建区实施河漫滩植被恢复,恢复面积39.33公顷。
三是湿地植被恢复。几年来为加快湿地修复的进度,持续在滩涂、浅水开展湿地植被修复建设,湿地植被恢复面积30公顷。
四是栖息地修复。依据鸟类生态学习性,在湿地公园内布设人工鸟巢200个,实现人工招引;建设生态岛1个,位于苏子河北岸,建设面积50亩。
七、管理机构建设
2017年经市编委同意,正式成立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组织机构健全、人员稳定、专业较齐全、经费有保障。
八、管理办法制定
依据《辽宁省湿地保护条例》、《国家级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组织制定并颁布实施《抚顺大伙房国家级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奖惩办法等内容,严格执行,做到规范化管理。
九、管护队伍建立
湿地公园组建14人湿地保护巡查队伍,建立轮流值班制度,开展湿地公园日常管护,配合公安、执法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为提升湿地管理和执法能力,配备了必要办公设施和管护设备,其中主要管护设备包括:巡护摩托车2辆、防火运兵车1辆、皮卡车3辆、对讲机10台、手持GPS5台、双筒望远镜2部、数码摄像机1台、照相机2架等。
十、边界与权属情况
湿地公园规划范围边界清晰,土地权属清晰,相关利益主体无争议,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关系明确,有利于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正常开展。
十一、科研监测体系建设
面对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和修复中存在的重点问题,积极与中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应用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大伙房水库库区植被缓冲带恢复项目研究”、“苏子河河滨带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等研究课题,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
湿地公园内建立科研监测站1处,建筑面积230平方米。负责各项科学研究监测项目的开展,建立起大伙房湿地生物资源数据库,并逐步完备科研管理、科研成果档案。
建立鸟类监测、防火预警监控系统1套,确保监测人员实施有效监控,应对突发情况。
开展公园本底调查,并编制完成《辽宁大伙房湿地公园重点野生动植物图册》。
十二、宣教体系建设
一是健全设施。建立科普宣教馆,以“生态、环保、现代、科普”为主题,建成面积200平方米的科普馆,展示解说体系完善;设置宣传长廊3个;设置湿地大型文化宣传牌2个;湿地功能展示牌21个;野生动植物解说牌50个;设立安全警示标识牌38个;公园导引指示牌34个。
二是加强青少年科普教育。 早于2012年7月,湿地公园就被辽宁省林业厅、教育厅、文化厅、共青团省委、省精神文明办公室评选为“辽宁省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 。目前,湿地公园已与周边乡镇学校签定了《共管协议书》。
三是组织科普宣教活动。(一)几年来,累计制作了电子显示屏发布140条,宣传标语100幅,发放宣传单5000多份。组织开展湿地建设报告及湿地保护座谈会5次。(二)每年4月,举办湿地爱鸟周活动,向学生和游客普及湿地鸟类物种多样性,鸟类知识,全方位介绍鸟类基础知识,激发社会对爱护鸟类的热情,现已举办了36届,累计参加人数近万人次。(三)清明前后,组织开展湿地植树周活动,鼓励全民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打造“绿水清山”,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十三、社区协调
湿地公园的发展与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条件,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生态宜居场所,让居民深切体会到了湿地的生态价值,增强了保护湿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带动了周边农家乐、生态采摘园的发展。提高了浑河、苏子河流域生态农业的知名度,促进了周边社区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在湿地公园建设与运营的过程中,为周边村民提供多种就业岗位,截止2016年底,直接吸纳劳动用工2000余人,参与保安、保洁、服务等工作,有效解决社区剩余劳动力就业。
十四、特色示范意义
在湿地公园内有苍石河、转湾子河流经,湿地公园建设初期上游居民的生活污水通过两河直接排入库区。湿地公园新建湿地重力净化水系统,设置串联重力水净化滤池,池内栽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沼泽地内栽植沼柳并促进自然恢复植被,将原直接流入库区的苍石河、转湾子河的污水引入生物净化池,通过多个生物净化池和沼泽湿地多级净化后排入库区,使污水得到了有效净化。湿地重力净化水系统的建立为今后入库、入河河流水质净化及解决水库淤积等问题提供积极的示范作用。
十五、下一步计划
下一步,将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拓宽投入渠道,贯彻执行《辽宁大伙房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在《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框架内,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湿地管理组织机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引进科研人才,提升管理能力和员工队伍素质。
进一步推进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加强保护管理,持续改善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稳定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促进湿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改善环境、提供生境、维持生态多样性等方面生态服务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部门的合作,有针对性的开展科研监测工作,努力提高科研监测水平。完善湿地公园科研监测设施设备建设,全面提升湿地公园科研监测能力。
进一步强化公众科普宣教工作,创新形式、丰富内涵,提升公众湿地保护意识。整合湿地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地域特色,全面彰显湿地美学与湿地文化内涵。
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满足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服务接待需要,提升整体建设水平。
进一步探索湿地合理利用方式,以保护为中心,全面发展。同时加强与湿地公园周边社区居民的联系与沟通,促进协同发展、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