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明珠青铜峡”。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景区,地处贺兰山下,黄河岸边,是宁夏黄河金岸旅游带的核心区域,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宁夏引黄古灌区的精华之地。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是黄河中上游最后一道峡谷,景区内旅游资源富集,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然风光更是秀美奇绝,由宁夏引黄古灌区、宁夏水利博览馆、青铜峡水利枢纽、一百零八塔、大禹文化园、库区鸟岛六大景观,体现了雄、奇、险、峻、幽为一体的峡谷风光。游客可领略黄河峡谷之美,寻梦千年古渠之源,探寻水利枢纽之伟,触摸西夏古塔之魂,追寻大禹治水之绩,尽享黄河鸟岛之幽。
景区具有国家和世界级的景观风貌以及国内罕见的地质构造,文化底蕴深厚、资源组合度强、生态保护完整,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精神家园的代表性景区,集古渠遗址、水利工程、亭台楼阁、文物古迹等遍布景区,可谓“十里长峡十里景,十里画廊在青铜”。
青铜峡黄河铁桥位于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景区入口处,是宁夏一座黄河桥梁,1959年7月1日正式竣工通车,主要是为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及黄河两岸运输物资而建。是包兰线青铜峡车站的咽喉。该桥为半永久性桥梁,桥长292.3米,桥身有七孔折穿式花梁和折装式桥梁等组成,桥墩采用木桩及铁丝笼片石结构,为单车道。整个铁桥安装使用了35000个铆钉。铁桥多处生锈钢梁上镀有英国、法国等八国文字及生产年份标记,素称“八国桥”。
青铜古镇位于大峡谷景区以北、秦汉渠西侧。占地面积221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仿明清风格的特色餐饮区、商业服务中心分布其间,于2000年11月建成,是宁夏沿黄城市带建设重点项目,黄河金岸标志性建筑之一。依托青铜峡市秦汉古渠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水系生态环境资源,以"青铜古镇,塞上水城"为品牌,集黄河文化体验、古渠古镇观光、特色休闲接待等为主导功能,成为宁夏沿黄乃至周边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小镇。
九曲广场由九龙戏珠和九龙图腾柱组成,它们是黄河大峡谷景区入口的标志性建筑,它们都与9这个数字有关,在道教里,9为较大的数字,一般是皇亲贵族才能使用,而眼前的九龙戏珠和九龙图腾柱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因为在青铜峡有着九大干渠,这里可将黄河九大干渠比喻为黄龙,代表了回汉人民团结进取,引黄河水发展农业振兴经济,成就了宁夏塞上江南的美景。九龙柱以石刻九柱的形式分别展现了青铜峡从无到有、从古至今,从发展到壮大的历程,对于青铜峡来说,它已不仅仅是一个雕塑作品,更是青铜峡风貌的缩影。
水利博览馆位于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景区,总建筑面积4086平方米,布展面积2850平方米,该展厅真实的反映宁夏经济社会与水利发展历程,相互依赖的密切关系,展示两千多年宁夏引黄灌溉的发展史,诠释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真谛。走进宁夏水利博物馆,了解几千年来古老的宁夏引黄灌区的灿烂文化;您会看到曾经散落在乡野却见证着宁夏水利史的物件——古老的水车、架子车、民国测量仪器、扁担、箩筐、竹篓等,因为它们,宁夏水利博览馆的内容显得丰富而生动,和这些老物件接触,其实就是在地解读宁夏水利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感受辉煌的宁夏水利文化。在宁夏水利人的眼中,青铜峡就是宁夏水利的发源地。
青铜峡水电站被誉为“塞上明珠”,位于宁夏青铜峡黄河大峡谷出口处。全场687.3米,坝高42.7米,宽46.7米,建于1958年,年均发电量13.5亿度。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在黄河上游建立较早的一座闸墩式水电站,它是一座以灌溉、发电为主,兼顾防洪、防凌等多种效益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大坝有6个河床闸墩式水电站,2个渠首电站,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建国初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建起的一个水利工程,他是西北地区主要的水电基地之一,也是民族自尊自强的象征,更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它的建成结束了宁夏两千多年来无坝引水的历史,因此便也有了“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明珠青铜峡”的美誉。
108塔位于青铜峡黄河大峡谷西岸,是中国现存较大的古塔群之一,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游人所瞩目,整个景区内以108塔为主体,建有三个专题区:南边为塔林寺,中为保护核心区108塔,北边为塔林博物馆,总面积:6980平方米,通过古塔群遗址、雕塑和室内的彩绘、题词文字说明等方式浓缩西域佛教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构成佛教文化的整体景观体系和文化体系。108塔始建于西夏时期的佛教纪念性的建筑。以党项族为主体的西夏王朝建立后,佛教成为其主要的宗教信仰。不足二百年历史的西夏佛教,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而且有着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西夏佛教深受中原影响,在与吐蕃交往中,藏传佛教在西夏又得以迅速传播和弘扬,特色鲜明的西夏佛教,不仅是中国佛教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为世界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极为珍贵的遗蕴。
大禹文化园,总建筑面积1319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仿汉代建筑,总体布局分为“一核”“一轴”、“两翼”。“一核”为水路交通转换核;“一轴”为建筑景观中轴线,这一轴线上建有码头、广场、牌楼、入口大门、钟楼、鼓楼、明堂、大殿;“两翼”作为主轴上建筑与文化延伸及视觉延伸,建有河图洛书、九州苑、大禹雕像。整体建筑高度由西向东逐级增高,高差31.05米,形成错落有序的布局。大禹,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向自然宣战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人,是中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创始人,也是华夏文明的始祖之一,作为中华历史与文化的集合体,几千年来大禹就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生生不息,“天覆其苍,地载其黄”,如今,在大峡谷的黄河岸边,层层叠叠的大禹文化园将再度打造出一座属于中华民族的丰碑与精神家园。
青铜峡大峡谷是由贺兰山余脉、牛首山相夹而形成,全长8.6公里,谷宽800——600米,谷深200米,窄处90米,素有“塞上三峡”、“黄河小三峡”之誉。这里有古今水工的倩影、有鸟岛与观音安坐的祥瑞、有天书悬壁,响号警世,牛首钟声的景韵、有滨河依山坳的“世外桃源”。观音台、世外桃源、三道沟、睡佛山、青铜峡石刻,两岸山石“土色如金”,峡谷在蓝天碧水中互相映衬,呈现出青铜的颜色故名。
1、银川至景区:
从银川出发,青铜峡下高速,沿滨河大道到青铜峡镇,景区距银川市区74公里,沿途参观黄河文化园、黄河楼、黄河一座铁桥、青铜古镇到达景区。
2、吴忠至景区:
从吴忠乘29路公交车,青铜峡镇(景区游客中心)下车,景区距吴忠市区15公里,沿途参观回族人物馆、星月广场、青铜古镇到达景区。
3、小坝至景区:
从小坝乘5路公交车,青铜峡镇(景区游客中心)下车,景区距青铜峡市区17公里,沿途参观黄河楼、黄河一座铁桥、青铜古镇到达景区。
在青铜峡,民间一直流传着大禹凿开青铜峡的动人传说。相传上古时候,黄河流入中卫境内,山阻水道,洪水四溢,到了峡口山,由于大山拦住水路,处处是一片汪洋大海,百姓叫苦连天。大禹治水时,来到这一带,看到山石阻拦河水,于是率领民众数百人,住在峡北岸的古石洞里,每天挖石不止,把大山凿—个水洞,放水过去。可是,山高石头硬,破它不动,大禹命令造窑烧炼青铜斧。那时,峡口山一带没有铜铁,只好从远方运来铁石,在窑中烧炼。经过七天七夜的烧炼,终于炼成—把青铜斧。那斧真快,削石如泥,不几天,就砍去了大半个山头。快劈到山腰时,突然冒了一股青烟,铜斧不翼而飞,但见那空中闪出一员天将,手持青铜斧,听得“咔嚓”一声,像是打雷,“轰隆”的一声炸响,山崩地裂,裂出一道缝来,洪水顺着裂开的口子奔流而下。从此,平息了水患,大片的土地露了出来,形成了平原。大禹看到滚滚而流的黄河水笑了,接着到下游察看水情,发现水患未止,又命令民夫开挖渠道,引横奔乱闯的洪水入渠道灌溉农田,发展农牧业。后来人们在大禹开挖旧渠的基础上,又修建了艾山渠。由此,大禹治水修渠的功绩,世世代代广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