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灌县古城以“世界水文化旅游古城”为主题,是一处“城中有景,景中有城,半山半城”的文化休闲景区。历史上,灌县古城在国内、国外有着独一无二的“水文化”特质并享有盛誉,从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水利工程开始,2000多年来“水文化”一直滋养着这座不平凡的城市。古城在打造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文为脉”,全力挖掘“水文化”中心主题,兼收并蓄儒家文化、道文化、松茂古道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元文化,打造文化古城,形成特有的本土文化符号和文化魅力。登玉垒看浮云、依南桥赏宝瓶、上文庙拜孔圣、临内江品夜啤、逛杨柳河休闲,大美古城入画来,处处留下了游人由衷的赞叹,成为海内外游客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南桥位于城区南门外,横跨内江,始建年代不详。元时称凌云桥,曾为“绳桥”。清光绪四年(1878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县令陆葆德用大修都江堰余银建石柱木构廊桥,名“普济桥”,寓“普济众生”之意。其后,南桥历经战火、水灾,几番毁建。1958年水毁重建后,更名为“南桥”。1979年政府拨款重建,桥头、桥身、桥廊饰以彩绘、雕塑。2009年南桥加固维修,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被誉为“天府第一桥”“西蜀第一桥”“雄踞江源第一桥”。
古代灌县为“川西锁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西街乃茶马古道起点,西关为通往松茂地区的咽喉要塞。唐代大中十年(856年),剑南西川节度使白敏中在城西修筑了玉垒关,以防吐蕃入侵。唐宋时,县城无城墙,以巨木为栅,后永康军判官刘随率众环植杨柳,使相连属,以为城界。明太祖洪武年间,缘山傍水,筑土为墙,弘治中期,知县胡光在土墙外包砌条石,今存宣威门、玉垒关和西街数百米古城墙残垣,仍见证着灌县古城过去“金戈铁马”的历史。
松茂古道又称“灌松茶马古道”,南起西街,沿岷江河谷,北至松潘县城,全长七百余里。是北连甘、青边区,南接川西平原的商旅通衢和军事要道,亦为沟通成都平原和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重要走廊和连接藏、羌、回、汉各族人民的纽带。现都江堰景区内的松茂古道,系灌松茶马古道仅存和保存完好的起始段。
玉垒阁共6层,高44.4米,占地面积861平方米,建筑面积1073平方米。玉垒阁金碧辉煌,文物荟萃,礼乐雅集,尤以都江水利为其魂魄也。洋洋洒洒,目不暇接,极一时之盛。雄浑巍峨,高标巃嵸,接九天之浮云,凌河汉之浩渺。登高俯察,凭虚御风,则江山壮丽,历历如画:“天孙纵有闲针线,难织川西锦绣图”。
灌县于明洪武间(1368-1398年)筑土为墙;弘治(1488-1505年)中“包砌以石”,东、南、西、北分设宣化、导江、宣威、镇安四城门,门上各有木楼一座,四门城楼通高1丈8尺8寸。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知县邵良改修四门城楼,因城区地势西高东北低,遂将东楼增高六尺四寸。东门名“宣化门”,城楼为“省耕楼”。
杨柳河街南起幸福路中段,北至建设路,全长395米。宋元祐年间,灌县城市初具规模后,永康军判官刘随率众缘山傍水环植杨柳数十万株,使相连属,以为界线,成为县城的天然绿色屏障。杨柳河为护城河,后沿河修建街道名“杨柳河街”。古时河上多桥,今复建将军桥、柳城桥、观音桥、广安桥、大官桥、朝天桥六桥。
幸福路西起玉垒山脚城隍庙,东至蒲柏桥,街长800米。清代名为东正街,宽6米,可通马车。民国初,易名东街。1958年3月21日,因毛泽东主席视察灌县经过此街,后改名“幸福路”。幸福路是城区主要街道和城市核心,清代和民国时期已是车水马龙,商贸繁华。重建后,沿街建筑汲取了明清建筑元素,荟萃了川西庭院建筑和都江堰水文化特色,古风古韵不减当年。
西街原名“西正街”,东起南街南段,西接玉垒山麓,全长340米,为松茂古道起点。西街是成都地区著名的玉器市场,早在三千多年前,古蜀人开采岷山岫玉,名“岷山玉”,制成玉器祀神。西街隆盛时集玉器店十数家,有“玉石街”之称。玉石制品有茶盅、印章、笔筒、砚台、花瓶、烟具和动物玩具等,称为“灌县玉”,销往全国乃至国外。西街将作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打造成非物质遗产旅游特色体验街区。
文庙街北起书院街上段,南至幸福路上段,全长334米。清代时名“文星街”,后因紧邻文庙遂改名文庙街。清代、民国时期本邑名人多居住此街,故多深宅大院。文庙街的业态打造将着重围绕文化产业方面开展,打造主题会所、主题院落及文化产业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机构的设置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清时,为成都水利同知署或知事署,简称“水利署”,俗称“水利府”。清时,水利官员不仅有维护和管理水利工程之责,还有办理水务案件之权。目前,按清代规制和布局建成的水利府是国内复原的水利衙门,水利府内设置有堰功人物的展陈和文字介绍,以体现水文化。同时,还通过打造幸福路、井福街、书院街、杨柳河水景观,举办清明放水节系列活动,实施古城河景投射灯光工程,建设水文化博物馆等多种方式呈现水文化。
都江堰17路、都江堰4路、都江堰6路、都江堰7路到公园路口,都江堰2路到财经大厦。
彩虹大道-(左传)蒲阳路-(右转)建设路/(右转)观景路-(左传)北街-灌县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