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梨园世家的旧居。
1899年,梅兰芳在北京百顺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读书。
1902年,正式拜吴菱仙为师,学习青衣戏,学的第一出戏是《战蒲关》,后又学习了《二进宫》、《三娘教子》等共约三十余出戏。
1904年,8月17日(农历7月7日),在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在《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织女。
1907年,梅兰芳家从百顺胡同移居卢草园。正式搭班“喜连成”演出。
1908年,8月14日母亲杨长玉病逝后全家移居鞭子巷头条。
1910年,梅兰芳与王明华结婚。本年起,开始养鸽子的业余爱好。
1912年,第一次与谭鑫培同台演出,演出剧目《桑园寄子》。
1913年,接受上海许少卿邀请首次赴上海演出(是梅兰芳第一次离开北京)。11月16日第一次贴演扎靠戏《穆柯寨》也是他第一次唱大轴戏。本年,开始研究新腔并学习昆曲。全家移居北京鞭子巷三条。
1914年,在庆丰堂与王蕙芳同拜陈德霖为师。本年,又先后从师乔蕙兰、李寿山、陈嘉梁学习昆曲。又从路三宝、王瑶卿学戏。7月至10月,在“翊文社”最初尝试创编了时装新戏《孽海波澜》。本年,梅兰芳对化装、头饰方面进行了改革。
1915年,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宦海潮》;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邓霞姑》;在北京吉祥园首演创编古装新戏《嫦娥奔月》。第一次在京剧舞台上使用追光,梅兰芳则把灯光的作用向前推进了一步。梅兰芳开始学习绘画,绘画老师画家王萝白。此后,又结识了画家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陈半丁、齐白石等。同时并与收藏家朱翼庵订交,广泛观赏书画和古器物。
1916年,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的新戏《黛玉葬花》;4月19日--21日在北京吉祥上演创编时装新戏《一缕麻》。
1917年,梅兰芳创编了神话歌舞剧《天女散花》。
1918年,梅兰芳演出《游园惊梦》。梅派《游园惊梦》堪称中国戏曲艺苑中的奇葩。同年创编演出了《麻姑献寿》、《红线盗盒》。
1919年,应日本帝国剧场邀请,携同“喜群社”访问日本进行演出。先后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地演出;12月应近代实业家张謇邀请,第一次到江苏南通演出。
1920年,第一次拍摄无声电影《春香闹学》。
1921年,年初,与杨小楼合作组织“崇林社”剧团。年末,与福芝芳结婚。
1922年,在北京第一舞台首演创编新戏《霸王别姬》;10月15日--11月22日应香港太平戏院邀请,率"承华社"剧团140余人赴港演出。
1923年,首创在京剧伴奏乐器中增加上二胡,使京剧音乐更加丰富;11月在北京开明戏院上演创编新戏《洛神》;11月在北京真光剧场上演创编新戏《廉锦枫》。
1924年,在北京寓所接待印度著名学者、诗人、作家泰戈尔;10月9日--11月22日梅兰芳应日本帝国剧场社长邀请,第二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大阪、京都等地演出。
1925年,创编新戏头本、二本《太真外传》。
1926年,创编新戏三本、四本《太真外传》。在北京东城无量大人胡同梅宅接待来访问的瑞典王储夫妇。
1927年,被评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创编新戏《俊袭人》。经当时的银行家冯耿光证婚,梅兰芳迎娶了孟小冬。
1928年,4月6日在北京中和戏院首演创编新戏《凤还巢》;夏季,在北京编演了新戏全本《宇宙锋》;本年,第二次赴香港演出。
1930年,率“承华社”剧团部分演员经日本横滨、加拿大维多利亚赴美国演出。先后在西雅图、芝加哥、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檀香山等地演出72天;美国波摩拿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分别授予梅兰芳文学荣誉博士学位。
1931年,与余叔岩、齐如山、张伯驹等人创办“国剧学会”;同年,第三次率团赴香港演出;同年与孟小冬解除婚姻关系。
1932年,梅兰芳从北京迁居上海。
1933年,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抗金兵》。
1935年,率剧团赴苏联演出访问。在苏联先后与戏剧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会面;4月--8月赴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等国进行戏剧考察。后经埃及、印度回国。
1936年,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生死恨》。
1938年,携家眷和剧团演职员再次赴香港演出。全家留居香港。
1941年,蓄须明志,息影舞台。
1942年,由香港返回上海。从此,杜门谢客。
1945年,重新登台,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与俞振飞合作演出了昆曲《断桥》、《游园惊梦》等剧目。
1948年,在上海联华三厂拍摄彩色片《生死恨》。
1949年,出席中华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9月30日,当选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活动。
1951年,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7月,全家从上海迁回北京,定居护国寺街1号。(现梅兰芳纪念馆)
1952年,出席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同年,与苏联著名舞蹈大师乌兰诺娃在北京会面。
1953年,梅兰芳当选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54年,梅兰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1955年,任命梅兰芳为中国京剧院院长;4月,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为梅兰芳周信芳举办了舞台生活50年纪念活动;2月--8月拍摄《梅兰芳舞台艺术》戏曲片,12月制作完成。
1956年,应日本朝日新闻社等团体邀请,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心和帮助下,组建了阵容最强大的访日京剧代表团,梅兰芳任团长。这也是梅兰芳第三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九州、大阪、京都、名古屋等地演出。
1957年,国际舞蹈协会主席海尔格来到北京授予梅兰芳荣誉奖章。
1959年,在北京人民剧场上演创编新戏《穆桂英挂帅》;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游园惊梦》彩色电影片拍摄完成;4月15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任命梅兰芳为梅剧团团长。
1961年,在中国科学院为科学家们演出《穆桂英挂帅》,这是梅兰芳在舞台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演出;7月9日,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学院院长;8月8日凌晨5时,梅兰芳在北京病逝。年仅67岁。
《战蒲关》(又名《忠义节》)中的徐艳贞
《九更天》(又名《马义救主》)中的马义之女
《二度梅》(又名《落花园》)中的陈杏元
《岳家庄》中的岳云之姐
《搜孤救孤》中的程婴之妻
《春秋配》中的姜秋莲
《空谷番》中的姚梦兰
《摘缨会》中的许姬
《汾河湾》中的柳迎春
《别宫》中的孙尚香
《祭江》中的孙尚香
《南天门》(又名《走雪山》)中的玉姐
《红鬃烈马》(又名《素富贵》)
《彩楼配》中王宝钏
《长坂坡》中的糜夫人
《赶三关》中的代战公主
《大登殿》中的王宝钏
《二本虹霓关》中的丫环
《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
《女起解》中的苏三
《头本虹霓关》中的东方氏
《儿女英雄传》中的张金凤
《六五花洞》中的潘金莲
《八蜡庙》中的张桂兰
《打渔杀家》(又名《庆顶珠》)中的肖桂英
《游龙戏凤》(又名《梅龙镇》)中的李凤姐
《雁门关》(又名《南北台》)中的青莲公主
《穆柯寨》中的穆桂英
《天河配》中的织女
《四五花洞》中的潘金莲
《双金莲》中的潘金莲
《五花洞》中的潘金莲
《桑园会》中的罗敷女
《破洪州》中的穆桂英
《樊江关》中的薛金莲
《枪挑穆天王》中的穆桂英
《金针刺红蟒》(《混元盒》中一折)中的红蟒
《琵琶缘》(《混元盒》中一折)中的蝎子精
《审头刺汤》(又名《一捧雪》)中的雪艳
《法门寺》中的宋巧姣
《全部王宝钏》)中的王宝钏
《回荆州》中的孙尚香
《浣纱记》中的浣纱女
《桑园寄子》中的金氏
《美人计》中的孙尚香
《朱痕记》中的赵锦荣
《朱廉寨》中的马昭仪
《甘露寺》中的孙尚香
《延安关》中的双阳公主
《缇萦救父》中的缇萦
《六月雪》中的窦娥
《摘缨会》中的许姬
《煤山恨》中的周后
《珠砂痣》中的江氏
《孝感天》(又名《掘地见母》)中的共叔段
《宝莲灯》(又名《二堂舍子》)中的王桂英
《龙凤呈祥》(又名《全部美人计》)中的孙尚香
《孝义节》中的孙尚香
《截江夺斗》中的孙尚香
《梅玉配》中的苏玉莲
《打金枝》中的升平公主
《三击掌》中的王宝钏
《御碑亭》中的孟月华
《探寒窑》(又名《母女会》)中的王宝钏
《武家坡》中的王宝钏
《三娘教子》(又名《双官诰》、《王春娥》)中的王春娥
《祭塔》中的白素贞
《二进宫》中的李艳妃
《玉堂春》中的苏三
《辕门射戟》中的吕布(小生)
《八蜡庙》中的黄天霸(武生)
《镇潭州》中的杨再兴(武生)
《三江口》中的周瑜(小生)
《艳阳楼》中的呼延豹(武生)
《孽海波澜》中的孟素卿
《宦海潮》中的余霍氏
《邓霞姑》中的邓霞姑
《一缕麻》中的林纫芬
《童女斩蛇》中的李寄娥
《白蛇传》(金山寺中的白蛇)(断桥中的白蛇)
《牡丹亭》(春香闹学中的春香)(游园惊梦中的杜丽娘)
《金雀记》(觅花·庵会中的井文鸾)(乔醋·醉圆中的巫彩凤)
《孽海记》(思凡中的赵色空)
《西厢记》(佳期·拷红中的红娘)
《玉簪记》(琴桃·偷诗·问病中的陈妙常)
梅兰芳之青衫亦为都中第一流人物,色艺之佳,早已名满都下二难兼并,必有特异之技艺以动人,观听者有梨园癖者自必联翩往观,第一台又将座物隙地矣。(申报)
他是个勤勉好学的演员,从青年时代起就认真钻研古典文学、国画、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俗学、音韵学和服饰学等多方面的祖国传统文化,并把这些知识融合到他的艺术中去,从而创造了大量优秀剧目,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艺术流派——梅派。(中国评论家、戏剧家梅绍武)
忽然听到梅兰芳同志病逝的消息。我们都黯然久之,热泪欲坠!我们之中,有的是梅大师的朋友,有的只看过他的表演,伤心却是一致辞的。谁都知道这是全国戏曲界的一个重大损失!(中国作家老舍)
梅兰芳先生是世人景仰的京剧艺术大师,他创造的独树一帜“梅派”艺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遗产,他为中国戏剧艺术做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载戏剧史册。梅先生属于世界、属于中国,更属于他的家乡泰州。(泰州市委书记蓝绍敏)
“梅兰芳是所见过的最杰出的演员之一,纽约还从来没有见识过这样的演出。”纽约《世界报》
“梅兰芳的哑剧表演和服装展示的演出真是精美优雅,可爱绝伦,美妙得就像中国古老的花瓶或是刺绣的帷幔。这是一次接触,与一种在数世纪中不可思议地圆熟起来的文化的接触。”美国《时代》
“几乎是一种超乎自然的发现,通过许多世纪,中国人建立了一种身体表情的技巧。”无论理解与误解,梅兰芳让美国人第一次见识了中国的京剧艺术。美国《太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