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因城市防洪及围垦灭螺需要,清溪河上游来水改道城西入注长江,下游河道就成为城市内部的一条蓄水排涝纳污的故河道,通过闸站调节水位。此段故道长约12公里,平均宽度为60米。随着城市的发展,河道多处被填堵,污染日趋严重,市民要求治理清溪河的呼声越来越高。人大、政协也纷纷提案呼吁治理清溪河。为顺应民意,清溪河治理被列为2002年人大的一号议案,于2003年被市委、市政府列为一号市政工程正式启动,先后委托东南大学、同济大学以及合肥、马鞍山、铜陵、池州等地设计等单位完成了项目的可研报告编制、概念性设计、规划设计及截污工程、景观工程的设计方案,并于2003年底开工建设。
清溪河治理工程总体规划设计理念是:“彰显历史,传承文化,感悟自然,体验人文”,以将此河建成一条历史的河、文化的河、一条流淌着盛赞池州“千载诗人地”优美诗篇的池州母亲河。规划以体现总体协调与人文特色,强调生态价值、亲水品质、公共属性原则,以诗文化为主线,景点均具有观赏性、知识性、开放性和参与性,以绿化造景为主,使之具有景观和和生态双重价值,建设中保护现有古树名木、植被、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生态共存。将水作为景观的主导元素,设置了亲水平台、临水平台、木平台、木栈道。 清溪河公园着重突出了体现自然生态、彰显人文历史两个特色。 体现自然生态,就是在环境整治中注重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河道能顺其自然的,就不予以驳岸;沿线原有的树种和植物群落,尽量予以保留;沿河留存的古桥、古塔等文化古迹,加以保护性整修;全段水系引入上游活水,提高河道水质。共计100多万平方米的生态环境、8.2公里长的河道、50多万平方米的水面得到整治。原先污水横流、垃圾淤塞的清溪河变成河水清澈、景致宜人的生态景观带,直接惠及清溪河两岸3万多户居民。彰显人文历史,就是在景观建设中将池州悠久的历史文化穿插其中。重在打造和弘扬池州诗文化、傩文化、牌坊文化、建筑文化、唐文化五大文化。清溪诗画墙,雕刻了历代文人咏叹池州的名诗名画;牌坊文化广场,重现了城内历史上的98座牌坊,折射出人才辈出、人杰地灵的辉煌历史;傩文化广场,标识着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的池州傩戏文化;建筑文化广场,亭台廊轩有序布置,展示出既有徽派建筑风貌,又有地方特点的池州传统建筑景观。 景观带分五大景区十二个景点,大景区为南湖烟柳、古城遗风、诗韵飘逸、百牙晓月、贵口扬帆,其中南湖烟柳、百牙晓月、贵口扬帆亦为池州古十景之一。现今河道两侧仍矗立有明代的两塔一桥,彰显着清溪河悠远辉煌的历史古韵。 建成后的清溪河景观带,作为城区生态联系轴,贯穿城市中心南北,与齐山风景区、杏花村风景区、平天湖旅游度假区连成一体,交相辉映,宛如一条镶嵌在城内的天然项链,熠熠生辉。“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山水园林城市特色得到充分展示,宜居城市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南湖烟柳、古城遗风、诗韵飘逸、百牙晓月、贵口扬帆5大景区,将“池阳怀古”、“柳杨烟绕”“岁月如流”、“傩戏之乡”、“画舟霜柏”、“诗涌岸绿”、“三亭邀月”、“古坊印记”、“清溪映月”、“古渡寺影”、“山水情缘”、“贵口扬帆”12个景点串联成一幅精美绝伦的画卷。 工程总投资为3亿元,分三年三阶段实施。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引水工程、贯通工程、截污工程和景观工程四大部分。引水工程即从故道源头引进活水,补给河道水量、改善河道水质;贯通工程打通除原有河道的阻断,架设桥梁,满足游船通过要求,共建设跨河桥梁 5座。截污工程即沿河埋设截污干管对排入河道的污水进行截流,并通向下游的污水处理厂;景观工程即对沿河两岸规划预留的20~120米景观带的规划建设。通过这几项工程的实施,以实现让河水清起来,让两岸绿起来,让城市靓起来的目标,以恢复清溪河“清溪清我心”的历史意境。 古景新貌,清溪河将会以她更诱人的风姿向世人展示其不朽的魅力!
植物配置也大量运用乡土树种,且绿量丰富,品种繁多,乔、灌、花、草搭配相得益彰,四季有花、有景,高低错落,井然有序。主要树种有:香樟、桂花、广玉兰、青枫栎、合欢、朴树、银杏、乌桕、海棠、石榴、皂角、柿树、枇杷、望春花、杏花、枫杨,马褂木、水杉、石楠、国槐、枫香、三角枫、孝竹、杨槐、刺槐、山冬青、构骨冬青、无患子、喜树,橖枥、雪松、山茶、杜鹃、金丝梅、月季、南天竺、十大功劳、珊瑚树等。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合得体,充分体现了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植物群落层次分别,主体突出并且十分注重植物色彩的搭配和季相的变化。
百荷公园园林绿化维护管理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管理的公园,即通过社会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确定管理负责人员。现管理人员100人,主要工作内容为:环境卫生保洁、设备设施维护、秩序保安、绿化养护四个方面,实行考核制。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园内卫生实现了24小时保洁,治安秩序良好,管理规范,园内设施很少损坏,从而大大节约了公园维护建设费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