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安庆天主堂坐落于安庆市孝肃路和锡麟街(纪念辛亥革命烈士徐锡麟命名)交汇处,地处繁华商业街区,交通便利。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5841平方米,建筑面积6091平方米,由耶稣圣心堂、神甫楼、门厅及庭院组成,是近现代天主教重要的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建筑历史
安庆天主堂,坐落于安庆市迎江区孝肃路75号。教堂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风格建筑,原占地3323平方米,现为1500平方米。整个建筑由门厅、庭院、圣心堂、主教楼及神甫楼组成。门厅面西临街,门楣有“天主堂”楷书额。大门两侧嵌有清廷为保护外国传教士活动的“圣旨”碑文。大门两侧是八字形山墙,进门厅为十字形院落,南面有一小花园,环境幽雅。迎门而立的庭院壁龛里供圣父塑像,北面为天主堂主体建筑圣心教堂。教堂坐北朝南,建筑呈十字形,宫殿样式,面阔3间11.7米,高19.75米,面积581平方米。正面开有3个拱券门,正门上嵌竖刻“万有真原”石额,东门竖刻“仁基远奠”、西门竖刻“圣域洪开”石额。教堂分前堂、中堂、后堂3部分。前堂是钟楼,高4层,顶层内装铜钟,二层是唱经楼;中堂是会堂;后堂有圣心、方济阁、依拉爵、若瑟、圣母5个祭台。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比利时国方济各会传教士卫方济到安庆设教堂传教。清同治八年(1869年)安庆教案发生后,教会与两江总督马新贻、安徽巡抚萨尔图·英翰签定《南京协定》,以官府赔偿4000元购黄家狮子土地给教会建教堂。清同治十年(1871年)“安庆耶稣圣心堂”破土动工,次年(1872年)落成。清光绪四年(1878年)安徽有安庆、宁国、五河三个传教中心,安庆总堂是皖西南中心,全省有总堂2处,会口11处。光绪十七年(1891年)耶稣圣心堂扩建,至光绪十九年(1893年)完工,更名为“安庆天主堂”。
民国元年(1912年)安庆天主堂升为主教堂,处理六安、霍山、英山各教案及芜湖天主堂土地纠纷。民国十年(1921年)安徽天主教从“江南教区”划出,设芜湖代牧区。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21日,罗马教廷从管辖安徽全省教务的芜湖代牧区分出安徽省北部和西部,成立蚌埠代牧区和安庆代牧区。安庆代牧区由西班牙耶稣会神父负责。下辖安庆、合肥、六安、太湖、广德、贵池6个总铎区,111处宗教活动场所,有教徒近3万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4月11日,罗马教廷在中国建立圣统制,安庆代牧区升格为安庆总主教区。1950年,安庆总主教区直属有6个总铎区、24本堂口,111个公所。1997年,恢复安庆教区;2001年7月,安庆天主堂降为安徽教区安庆堂口。
2013年5月3日,安庆天主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历史
安庆地区天主教传入历史悠久。1864年7月,江南教区法籍主教鄂尔壁派中国神父到安庆在天后宫街建立会口;1900年,成立安庆总铎区;1921年,安徽天主教从“江南教区”划出,成立了安庆、芜湖、蚌埠三个教区;1930年,西班牙耶稣会神甫梅耿光升为安庆教区首任主教;1946年,安庆教区升为总主教区,管理安徽全省各个教区;1950年,安庆总主教区直属有6个总铎区、24本堂口,111个公所;文革时期,天主教停止活动;1983年,耶稣圣心堂恢复宗教活动,对外开放;1997年,恢复安庆教区;2001年7月,成立安徽教区,安庆为教区的一个堂口。
近年来,安庆天主教堂屡获殊荣。1995年7月天主堂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5月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5月作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评审;2010年底耶稣圣心堂被省委统战部、省宗教局命名为省“和谐教堂”,被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授予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
爱国事迹
安庆在1760年至1937年为安徽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期间,天主教为摆脱外国势力对我国宗教的控制,一直在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特别是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直到1958年前后实行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期间,天主教爱国人士和爱国组织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活动,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实行自传、自养、自治的办教宗旨,成立了天主教爱国会,开始了正常的宗教活动。
驱逐梅耿光等外籍教士,摆脱外国教会势力控制。1921年,安徽教区从江南教区划出,分为安庆、芜湖、蚌埠3个教区,安庆教区教务由西班牙耶稣会负责,蚌埠教区教务由意大利耶稣会负责。安庆、蚌埠两教区教务后由芜湖教区主教胡其昭兼理。1930年,安庆教区自成教区,不再由芜湖教区代管,西班牙人梅耿光(梅振华)首任主教。
安庆沦陷后,天主教耶稣会长、西班牙人南格禄与日本侵略军交往甚密。梅耿光举行弥撒为日军阵亡将士祈祷,并推荐天主堂管家马云腾出任伪怀宁县知事。日军也向西班牙等外籍传教士发放特别通行证,还在天主堂门前张贴“保护西班牙国教堂,皇军严禁入内”的告示。
解放初期,安庆天主教会西班牙籍主教、教士梅耿光、安徽德、何广杨、蔡光中、荣华、刚毅德、甘淑清(女)7人敌视共产党,利用宗教控制教友的思想与言行,安庆天主教教友纷纷谴责梅耿光等人罪行,梅耿光等人于1951年5月28日被政府拘审,9月被驱逐出境,其他外籍传教士也获准陆续回国。梅耿光在被逐前,将主教权交中国神甫殷方代理。从此,安庆天主教会不再受外国教会的直接控制。
举行反帝爱国运动誓师大会,发表抗美援朝革新运动宣言。1951年6月3日, 300多天主教徒举行反帝爱国运动誓师大会,发表抗美援朝革新运动宣言,成立了以白兆升为主委,苗达魁、张乃兰为副主委,共计27人的安庆市天主教抗美援朝革新运动筹备委员会,并协助市政府举办天主教帝国主义分子罪证展览,参观者2万多人。
在党的政策感召和政府耐心争取、团结教育下,肖杰一神甫、殷方主教的思想认识逐步转变,肖杰一揭露了国内外天主教反动势力的问题,表示要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靠拢人民政府,为爱国爱教而努力。殷方在禁止原子武器、保卫世界和平宣言上签了名,表示自己拥护世界和平。殷方以省天主教人士参观团团长身份率团赴沪参观苏联工业展览会。殷、肖二人还参加了革新筹委会,整理教会财务,建立了安庆市天主教财务委员会,方亚武任主任委员,殷方任副主任委员,肖杰一等任委员,他们同筹委会负责人一起,对教会财产实行集体领导,民主管理。与此同时,通过学习时事政治,越来越多的天主教信徒爱国主义觉悟普遍提高,拥护党和人民政府,积极靠拢爱国组织。
率先成立宗教界爱国会组织,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1954年12月,革新筹委会召开了安庆市天主教首届教友代表会,白兆升主委作了筹委会工作报告。开、闭幕式有党政部门负责同志到会讲话致贺词,市政协、市红十字会、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团体到会祝贺并赠送锦旗以作纪念。会上,民主讨论并制订了章程,选举了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成立了工作机构,正式成立了“安庆市天主教友爱国会”,白兆升当选了主任委员,殷方(主教)、潘俊勋当选为副主任,郑庆云为秘书长,苗达魁、张乃芝、方亚武等为常务委员。安庆市天主教友爱国会是全国范围内较早成立天主教爱国组织。大会决议:针对罗马教廷的无理干涉和破坏,一致拥护中国天主教实现独立自主,提出了安庆天主教永远摆脱罗马教廷及外国修会的控制,割断与他们的一切联系。爱国组织的建立,使安庆天主教的反帝爱国运动有组织有领导的开展起来。
1957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安庆市天主教友爱国会在小南门7号举办修士、修女爱国主义学习班。市政府副市长马轶尘在会上作了《可爱的祖国》的报告,学习一个多月后,参观了武汉长江大桥。
改教友爱国会为市天主教爱国会,将安庆市反帝爱国工作推向深入。1958年初,市天主教友爱国会召开第二届教友代表会议,传达了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委员会议精神,为更广泛地争取、团结神职人员共同反帝,市天主教友爱国会改名为安庆市天主教爱国会。白兆升主委作了工作报告,修改了会章,改选了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由白兆升、潘俊勋、陈茂元、方亚武、郑庆云、方友仁、陈玉珍(女)、董澄清、钟毓芳(女)等委员组成,白兆升任主任委员,潘俊勋、方亚武、陈茂元为副主任委员,郑庆云为秘书长,方友仁、陈玉珍(女)、董澄清、钟毓芳(女)为常务委员。会议主要批斗了右派分子,通过辩论,大家认识到,为使中国天主教彻底改变殖民地状态,必须割断与罗马教廷和外国修会的一切联系,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支持自选自圣主教,办好教会。
1962年12月,市天教爱国会召开了第三届教友代表会议,主要议题是废除宗教封建特权和剥削压迫制度,进行宗教制度改革。订立爱国公约,发表《倡议书》,白兆升主委作了工作报告,选举了第三届委员会,白兆升连任主委、潘俊勋、方亚武、陈茂元连任副主委。这次会议对安庆市反帝爱国工作逐步推向深入,有着积极的作用。
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支持教育卫生事业。安庆教区在各主要堂口设义学31处,兴办中学3所,安庆有崇文小学、伯禄小学。另在安庆设圣心诊所、女医诊所、西门天主堂诊所及育婴堂、印书馆、奶牛场。建国之初,安庆市百业待兴、百废待举,特别是党的教育、卫生事业,亟待社会各界支持。安庆市天主教友爱国会(后更名为安庆市天主教爱国会)积极响应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下,从1951年起,陆续将交崇文小学、女医诊所(今第一人民医院)等先后移交给政府相关部门,解决当时政府当时办教育、卫生事业所需用地。如今,崇文小学已发展成为市第三中学(市重点中学),医院发展成为安庆市立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和第一人民医院(三级综合医院)。
深入揭批邪教,积极投身慈善公益事业。1999年,政府依法取缔邪教组织,安庆市天主教爱国会积极响应全国五大宗教共同提出了“宗教反邪,去伪匡正”的号召,开展揭批邪教组织的斗争。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在1998年特大洪灾、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天主教教友,踊跃为灾区群众捐款款物,为灾区人民群众奉献爱心,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文物保护
2013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