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回归线,这条神奇的飘带,恰好位于地球地轴的黄金分割点,北纬23°26′。墨江借助神奇的北回归线造就了神秘的“双胞现象”,以独特的方式演绎着北回归线磁场与神奇双子井水共同作用下双胞胎神奇故事。每年夏至,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将出现“立杆不见影”的天文奇观,因此,这里被诗意的称为“太阳转身的地方”!景区以“北回归线文化”为主题,截北回归线上500米地段,间以“太阳之路”、“夸父追日”、“北回归线之门”等建筑小品,雕塑以及主体标志,创造了一个形象生动的空间系列,以科普博物馆表达对自然、生命、阳光的理解,向人们陈述从悠悠亘古到今日科学迅猛发展的宇宙世界,并通过技术手段精确展示北回归线的地理位置及变化,使人们每年夏至均可在此“捕捉”到北回归线的身影。沿着北回归线人们可顺势依山漫游,走向大自然的怀抱,这里道路曲折蜿蜒,蝉鸣林间,鸟语枝头,园内设置有茶室、幼儿娱乐场所、休息亭、饮食部等。游客在欣赏建筑、雕塑、园林艺术的同时,还可品尝到浓郁的普洱名茶和墨江美酒。
圆形的拱门象征着地球的公转轨道,中间是用玻璃镶嵌的线便是北回归线,每年的公历6月21日或6月22日,太阳便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回归之门后上升的台阶墙上分别雕刻着七幅巨型石画。第一幅石画中间是一个太阳,周围是一群白鹇鸟。意为哈尼族是一个崇拜太阳的民族,吉祥物便是素有“鸟类王子”之称的白鹇鸟。第二幅石画中表现了哈尼族是一个居住在半山腰上的民族,勤劳、勇敢,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梯田文化”。第三幅石画是哈尼族的祖先曾居住在一个名叫“诺玛阿美”的地方,那里云雾缭绕,溪水环绕。第四幅石画表现了白鹇鸟是哈尼族的吉祥物。
“太阳之路”,中间的五棵柱子为“五行柱”,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五大元素组成,五行相生相克,促使了物质世界的发展。看一眼石柱上面的图腾便可判断,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万物生长靠太阳”,东方柱子的属性便是木,南方气候炎热,属性为火;西方太阳落山,草木不生,属性为金;北方气候寒冷,属性为水;中间的自然就是土柱,万物生于土,死于土,土是万物之母。此外,它还是一种古老历法的体现。在远古时候,哈尼族使用一种历法来记年、月,从而进行农事活动,即“十月”太阳历。把一年分为五季,即木、火、金、水、土,一季有两个月,一个月有36天,一年就有360天,剩下的5天便用来过年。在夏天过一个年,也就是哈尼人常说的“六月年”,哈尼语叫“苦扎扎节”,一般在农历五月或六月的第一个属猪日和鼠日,节期为2~3天,是祭天祈求丰收的节日。在冬天过一个年,就是“十月年”,也叫“米色扎”。一般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的日子开始,也是2~3天,用来庆贺粮食丰收的节日。
“夸父追日”是用大型红砂石浮雕演绎了《山海经》中,古人对太阳的幼稚认识的神话传说。
眼前这座白色螺旋上升的塔便是“超越”,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螺旋式不断上升的,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曲折的。走上塔顶,可一览墨江县城的美景。塔边,种植着代表两带的特色植物,热带为棕榈科植物,北温带则是阔叶植物。
再往前走几步可以看一个直径40多米的水池,中间有两个重达16吨的圆球,分别代表了太阳和月亮。在这里,可以看到一种非常奇特的天文现象,即“日月交辉”。在夏末秋初的时候,太阳还没落山,月亮开始升起,两个球便会产生两个不同方向的投影且交织在一起,因此,“日月交辉”由此得名。
日晷是古时的一种记时工具,根据晷针的投影,来判断当地的时间。“日晷”广场由日晷、回音壁组成。
“日晷”广场后面是“主标塔”和“主标馆”景点。“主标塔”高为23.26米,与北回归线的地理纬度数一致,在塔顶有一个“窥阳孔”,每年夏至日那天,可在此观看到“立杆不见影”的奇观。
石阵广场由十二棵柱子组成,代表着哈尼族的十二支系。在墨江,居住着哈尼族当中碧约、豪尼、卡多、白宏、西摩洛、腊米、切弟、阿木、卡别的九个支系。最南面巨大的柱子上有一个小球,当太阳照射到小球上时,便会在地面产生一个投影,正午时,小球的投影便会落到地面的这条阴影里,每逢二十四节气时,大概是北京时间13点15分左右,小球的投影便会落在这些射灯的上面,那么夏至正午,小球的影子便在它的脚下,也就是“立杆不见影”,红线便是当日太阳运动的轨迹。到冬至时,小球的投影点最远。只有春秋分的时候,太阳才是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的。
可到普洱汽车站,乘坐墨江—北回归线公园的客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