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经历
1919年,先后在长沙协均中学和青岛大学读书。
1926年,在青岛大学预科毕业后赴广州,旋回家乡组织农民协会,进行反对土豪劣绅的斗争。
1927年4月,到武昌中山大学读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即转入中国共产党;7月,参与组织通城、崇阳农民武装,经三湾改编,随毛泽东进入井冈山。
1929年,参加中共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被选为4军前敌委员会委员。
1930年8月,任第4军军委书记兼政治委员。
1932年3月,任第1军团政治部主任;第四次反“围剿”后,改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
1934年1月,被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获红星奖章。
1936年6月,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并兼任培训高级干部的第一科政治委员。
1937年1月,任军委后方政治部主任;7月,任第1军团政治部主任;9月,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1939年3月,参与指挥樊坝、梁山等战斗,重创日伪军。
1941年8月,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
1943年3月,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5师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统一领导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党政军工作。
1944年,开始组织一系列战役,实行局部反攻,巩固、发展了山东抗日根据地。
1945年,建立了中共最强大的抗日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10月,开创了我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渡海行动。
1946年,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东北人民解放军副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
1947年,参与指挥辽沈战役,对夺取辽沈战役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战军政治委员,参与指挥平津战役,主持和平解放北平的谈判工作;5月,任第四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6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后为中南局)第二书记;9月,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0月,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
1950年4月,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9月,兼任总干部管理部部长,开始研究军衔实施的准备工作,并于1953年开始主持上将以下、少将以上将衔评定。
1952年,领导筹建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兼任院长。
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1月,任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并主持制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
1956年9月,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9年12月,任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进一步明确了和平时期民兵建设的方向。
1963年12月16日,病逝于北京。
主要作品
著有《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处在总反攻前夜的山东解放区》《分散性游击战争与对敌政治攻势问题》《继续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