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介绍
简介
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是北疆唯一一个以维吾尔族民族风情为主体的大型原生态人文景区,因为它是伊犁城市形象的窗口,同时也是民族风情的真实写照,它涵盖了厚重的维吾尔族文化,又不失北疆维吾尔民族独特的民风民情。
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位于伊宁市东南方向,面积约22.9平方公里,核心区12.8平方公里,是以维吾尔族为主,回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人口近10万。喀赞其是伊宁市依托浓郁的民俗资源和喀赞其多民族长期聚集的历史文化背景,历时两年倾心打造的以体验感受民族风情和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原生态大型人文景区。
说起“喀赞其”,许多人并不知道其含义。“喀赞其”在现代维吾尔族群众中已不仅仅是个行业名词和地名,而是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广为传播。然而,“喀赞其”一词的真正含义其实另有解释:最早维吾尔族群众从南疆迁居到这里(喀赞其),大部分以传统手工制造业为生,而其中多以铸锅为业,所以,当时“喀赞其”就是指铸锅为业的人。不过,铸锅这个行业已被机械化生产所取代,但这个区域仍然保留了许多传统手工艺产品,比如马鞍、铁艺、木雕等。而在伊宁市,不少少数民族作曲家、作家以及知名人士都出生在喀赞其。
对于外地游客来说,喀赞其足以满足他们“坐着马车城市跑”、“现代化城市中感受古老传统民俗文化”等愿望。在这里依旧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维吾尔族传统生活方式:古色古香的维吾尔族民居;诗情画意的小桥流水;随处可见挺拔朴实的白杨;醇香的奶茶、精美的糕点;古典、传统、热闹的维吾尔族婚礼;奔放、欢快、热烈的麦西来甫……
景区内交通
喀赞其景区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景区,这里其实就是一片老城,没有围
墙,没有大门,生活着十多万人,汽车,电动车,摩托车,自行车都能走,但是最具特色的就是“马的”了。
“马的”是民俗旅游区的一景,维吾尔语为“哈迪克”。
走在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除了可以听见马达的轰鸣声和汽车的喇叭声外,我们还可以听见清脆的铃铛声,这声音来自伊犁一种古老的交通工具——哈迪克。提起哈迪克,就不得不说那让伊犁人倍感亲切的“六根棍”。
究竟何为“六根棍”呢?对于老伊犁人来说,“六根棍”这个名字是很亲切和熟悉的。1991年,王蒙再次来到伊犁,一下飞机,他感到的是伊犁的宁静与清新。他说,伊犁的悠然安适和她透明的秋天都没有变。他在散文《又见伊犁》中写道:“就连新增加的‘六根棍’马车,我与其说是新添,不如说是恢复。”
为什么会说是“恢复”呢?因为“六根棍”这种交通工具很早就出现在伊犁了,是一种四轮马车,其车身短窄而轻便,主要用于载人,一般可以坐7人左右,是一种很实用的交通工具。由于它的车厢是由六根圆木棍并排架起,因而得名“六根棍”。后来,由于伊宁市道路规划,路面硬化,而马蹄对水泥路面会有损害,再加上伊宁市城市车辆的增多,马车就被禁止在公路上行驶了,所以在伊宁市街道上是看不到马车的,只有在郊区或是乡村才能偶尔见到马车。近几年,随着伊宁市旅游业的发展,来伊宁市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伊宁市的“六根棍”受到了很多游客的青睐。在旅游区内,游客对马车的喜爱远远超过了其他代步工具。所以,来伊宁市旅游,马车是一项很吸引眼球的旅游项目。
郭从远在散文《远近都是她》中写道:“那清脆的‘马的’声声响,是在告诉远方的客人这古老的‘六根棍’马车在当代旅游中又有了青春的活力。”的确,当我们走进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时,停在路边那一辆辆漂亮的哈迪克一定会吸引你的目光。当你走近哈迪克时,你会发现,赶车的维吾尔族大爷的装扮很有民族特色,标志性的大胡子,戴着维吾尔族特色小帽,手里还握着漂亮的马鞭。他还会很幽默地邀请你乘坐马车:“朋友,哈迪克坐一下子嘛!”这时的你也许就糊涂了,慕“六根棍”之名而来,见到的却是哈迪克。哈迪克究竟又是什么?
其实,哈迪克就是“六根棍”的升级版,汉语意思是“马车”。将原有的“六根棍”上铺上好看的花毯,再给马车加上雕刻得很有异域风情的棚子,挂上艾德莱斯绸,就连那拉车的马儿也戴上了红丝绸。这样,原先简陋的“六根棍”就显得非常漂亮,整辆马车看起来既优雅又有民族风格,维吾尔族群众亲切地将它称作“哈迪克”。
坐在哈迪克上,究竟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曾彬在《哈迪克上的小梦》一文中写道:“穿行城市无数,从来没想到在中国西北的一个边陲小城,大脑会被哈迪克带入一个中世纪中亚异域的一座迷城。”坐在哈迪克上,马蹄哒哒,铃声清脆。马车走过的地方有很多维吾尔族别致的小院子。你还可以听见赶马车的车夫独特的吆喝声。你也会发现,他们手中漂亮的马鞭很少会落在马儿身上,即使落下了,也是很轻的,马车的主人们会很爱护自己的马儿。“马的”最可爱的地方是,拉车的马儿会自己过马路,甚至会礼让路人。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车上的游客总会发出一阵笑声。
在伊宁市乘坐哈迪克,走在种满花草的小路上,你会和同车的人一起仰天大笑,就像新疆人大碗喝酒那样豪放一次。车夫会用并不流利但非常有意思的汉语给你介绍伊宁市,他甚至会和你开玩笑。这就是伊犁有情、有味、有感觉的哈迪克。
庭院文化
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各街巷分布着欧式建筑、中西风格结合的建筑、富有
地方特色的民居以及百年历史传统的民居等,各式建筑在这里完美体现,保持了较为完整的传统风貌与格局,有“民居博物馆”之称。旅游区内保留着一定数量的文物古迹,其中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个(陕西回族大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另有12处清真寺建筑。
这里的民居与环境始终保持着较为完整的传统风貌与格局,颇具中西亚特色及“塔兰奇”传统文化风格。喀赞其的房屋建筑对蓝色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或者在外墙,或者在屋顶,更多时候是在门板和窗棂,蓝色大都是主色调,整个建筑显得精致而纯净。
走进当地居民的庭院,每间房内都铺有民族特色的碎花地毯,地板、房顶和墙壁以实木结构为主,长长的餐桌旁铺着坐垫,壁柜里面放置着大量玻璃制品、茶具和水晶制品。除了古老的纯木结构民居,喀赞其还有各式砖石结构的别墅,院落或大或小,但居民家中大多种植花草、蔬菜,搭葡萄架子。
2013年,在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的民俗家访点有48家,其中21家为全职家访点。这些家访点不仅提供参观,有时还应游客的需求,供应茶点等。这些民俗家访点可以让游客更为直观地了解北疆各民族鲜明的民俗风情、传统的待客礼仪、美味的民族小吃等。
吐达洪巴依大院
该旧居是旅游区内最具民族特色和集观赏体验、文化展示、手工艺品制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大院。吐达洪巴依大院始建于1931年,属于州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面积1000平方米,复建面积500平方米,共有房屋24间。修缮部分依据当年鼎盛时期巴依大院的原貌进行恢复,每一间房子的门廊上都贴上了标签,如“民族工艺”、“岁月记忆”、“大家盛宴”。房屋内部地毯、窗帘搭配巧妙,还陈设有民族特色服饰、民族手工艺品等。屋内整体风格体现的是维吾尔族、塔塔尔族民俗风情,还摆放有留声机、电话等当时较为先进的生活用品,游客可以体会维吾尔族风情,也能感受到当年主人的奢华生活。
旧居的对面是建筑面积为423平方米的原有客房恢复性建设,内设有民俗展厅等。民俗展厅内悬挂着一幅大幅沙粒画,这幅长10米、宽2.4米的沙粒画,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沙粒画作品,画面以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表现的是上世纪30年代喀赞其多民族文化有机融合的原生态生活场景。沙粒画对面是一个LED电子大屏幕投影长廊,有趣的是,大屏幕上的画面是沙粒画“鲜活”的样子,投影长廊采用了最新的动画制作技术,以静态的沙粒画为
主题元素,让画中人物栩栩如生地灵动起来。
吐达洪巴依旧居里还有一个亮点是这里的4D动感影院,这也是伊犁州第一座4D影院。该影院可以同时接纳48名游客观赏影片,坐在动感座椅上,可以感受打雷、下雨等真实场景,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2013年5月起,该影院正式对外开放,40元/人(2013年价格),目前有10余部影片可供游客选择。
回族大寺
回族大寺原名宁固寺、陕西大寺、陕甘大寺,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的一座著名大寺。这座大寺始建于清乾隆计五年(1760年),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增建,完成了大寺建筑。迄今已有200多年。
伊宁回族大寺是仿照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修建的,采用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兼有阿拉伯风格。
前有山门、正门,两侧有双重八字影壁及门楼,其后面是寺院的主体建筑----礼拜殿,供讲经和礼拜,建筑风格采用中国传统结构,建筑古朴典雅,气势宏伟庄严。礼拜殿分内、外、中三殿,共600余平方米,可供千人礼拜。
手工艺品
在喀赞其逐渐形成的200多年历史中,这里的维吾尔人主要以手工业为生,他们铸锅、打水桶、建囊坑、制箱子、做皮鞋,还手工打制哈萨克人需要的马鞍等。如今,这里的部分维吾尔人,仍然继承着祖业,并以此作为生活的手段。这种古老、朴实、原生态,仍然是喀赞其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也是后工业时代人类在城市中保存的已不多见的静土。
在那个还没有被工业文明覆盖的年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全靠自己的双手。喀赞其因为店铺众多而在伊犁河谷繁盛一时,众多的手工艺人为人们提供着当时必备的生活用品和其它物品。日复一日的劳动,代代相传的经验,让他们技术熟练、手艺精湛。这并非猜测,只要看看眼前这些堪称艺术品的手工制品就会有感觉。若还不信,您可与他们攀谈几句,听听他们怎样说。
街道两旁是汇集了上百家的手工作坊。漫步其中,铁艺、木艺、皮具一类也并不让人感到奇特,然而沙画、刺绣、传统乐器等手工艺品可就不由得您多看两眼。说的再好,也有说不出的好;说的再全,也会有遗漏的珍品。毕竟这儿的手工作坊,生产的东西是五花八门,甚至于在那不起眼的小角落里坐着的老人,都可能是某个手工制作领域的专家,一时兴起,随手就做得出一件令人喜爱的活计。
历史的烟云为喀赞其蒙上了一层古朴与神秘的色彩。工匠、作坊,手工制品,因为一辈辈的怀着执著的传承者存在,才会没有随着岁月而去。在这个好似乡间的古老城区,似乎一切都停留在从前的某个时候。图为喀赞其的艺人正在手工制作乐器。
在喀赞其入口沿街,还能看到许多从事传统技艺的少数民族手工艺者在这里开店,有皮革制作、木工和铁艺作坊、制箱子、做皮鞋,还有手工打制的马鞍等。在大门右边有一个多层小楼,里面是手工艺品制作中心,这里的木制品、皮具、马具、刀具、骨雕、葫芦画、刺绣、沙粒画、传统乐器都可以成为游客欣赏或购买的宝贝。
美食
重点介绍一下冰激凌,手工制作的冰激凌,因为用料纯,无香精等添加剂,所以会有一点点牛奶的膻味。
每一种食物的制作过程都是那么奇妙,如冰凉可口的卡瓦斯,需要在高温下发酵。而盛夏那香甜的冰激凌,带给人们的是凉爽,但在制作过程却要经过炉火的不断煎熬才能保证其纯正的味道。炉火烧得正旺时,埃赛提在两口大锅中各倒入50公斤牛奶,再加入白砂糖。为了不让牛奶糊锅,需不停地用木铲搅拌,直至牛奶呈现出诱人的奶黄色。而这仅是制作冰激凌的第一步——煮熟,却需要两个多小时。然后加入新鲜的鸡蛋,继续搅拌两个小时,使牛奶与鸡蛋完全融合,直至埃赛提所说的“冰激凌”的颜色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吃的手工冰激凌总是呈现出诱人的蛋黄色的原因。
已经煮熟的牛奶还要经过一夜的晾制,让奶油充分溶化,这叫晾熟,然后第二天一早再放入电转桶中进一步旋转、吹晾,这叫转熟,经过这三熟,可口的手工冰激凌才算完成。
前一天晾好的冰激凌,刚放入洁净的铁皮桶中冷藏,就被来自山城重庆的游客顾先生一行赶上。得知是最新鲜的冰激凌,顾先生与家人、朋友每人买了一份,吃完后大赞“好吃”。能够看到现场制作冰激凌,顾先生很感兴趣,他对记者说:“听讲解员介绍说,有纯手工冰激凌,没想到亲眼看到是这么原生态制作的。在葡萄架下,边参观制作,边品尝,这种感受美妙极了,希望这种纯生态的东西能保存下去。
交通信息
新疆给人的印象就是遥远,而伊宁则更加遥远,不过好在飞机、铁路、高速都通。
飞到乌鲁木齐很方便,从乌鲁木齐到伊宁市的飞机一天有十几班,也很方便。伊宁机场距离市中心5公里,距离北环路不足800米,是全国距离市区最近的机场。
乌鲁木齐到伊宁的火车冬季有三趟,旅游旺季会增开观光列车,目前有伊宁——乌鲁木齐和伊宁——上海等线路,票一般都不紧张,节假日除外。伊宁火车站挺漂亮,出租车,公交车通向全市。
T9501 乌鲁木齐 - 伊宁 22:55 - 08:28 9小时33分 硬座 86 硬卧下 161
K9789 乌鲁木齐 - 伊宁 23:17 - 09:15 9小时58分 硬座 86 硬卧下 161
5815 乌鲁木齐 - 伊宁东 21:10 - 07:39 10小时29分 硬座 72 硬卧下 145
不建议乘坐汽车(自驾游另说),从乌鲁木齐到伊宁市要坐8个小时,乘坐地点在乌鲁木齐碾子沟长途汽车站,有大巴和小轿车之分,还有夜班车和白班车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