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不仅是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文化概念,镶嵌于陕北文化富集地的绥德,在县城中心位置修建了文化广场,展示绥德文化之浑厚底蕴和蓬勃朝气。
矗立于广场中心以石雕匠人为主体的劳动人民群聚雕像,被著名画家、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命名为基石,并亲笔题写立碑。此“基石”二字恰好精准无误地道出了劳动人民是江山社稷的根基;道出了劳动人民是绥德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道出了石雕文化是绥德民间文化的根脉。此作品将刘文西画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抽离,经过清华大学美术系的再创作,第一次把刘文西的黄土画变为雕塑作品,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全国罕见,在陕西仅有。此雕塑生动刻画了绥德农民的具体形象,背石头的、打石头的、出面子的石头匠人,背谷穗的农家妇女等栩栩如生,细细打量,他们正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勤劳的、智慧的、负重的、不屈的、乐观的劳动人民。父辈们赤脚踏地,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命艰辛艰难,皮肤黝黑,皱纹爬上额头,但他们从容淡定,平静安心,悠然自得。雕像中有几个孩子,孩子的出场勾勒成一幅活灵活现的陕北生活场景图,亦暗示着石雕文化,陕北文化,生生不息,朝气蓬勃。此组群聚雕像更是整个文化广场的灵魂作品,亦提升了整座城市的文化品位。
广场的外侧,间隔立有7块标语展示牌,中国红套色,分外显眼。每块展示牌的正面和背面各有一条标语,14条标语从政治高度、文化深度、历史厚度诠释人文绥德的深邃内涵,标语中同时含有规劝类箴言。简单的话语,引人深思,促人前进。
高屋建瓴的政治引导。“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北宋著名理学家、关学领袖张载为后世留下“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这宝贵的精神遗产,天地即天下,包括自然界、人和人类社会,立心也就是立天理,民生指民众,命即民众的命运,为民生立命便是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确立生命的意义。把哲学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穿越绵长亘古,一路充实一路严谨,引导绥德人民走出灿烂前程。绥德县委县政府更是将此作为自身的从政座右铭,把老百姓当作天,把老百姓当作地,把老百姓的事情看得重要到胜过天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提出斩钉截铁的要求,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明确务实的工作作风,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要行“踏石”之举、要务“抓铁”之实、要增“留印”之智、要见“有痕”之效。告勉绥德的党员干部要身体力行,让“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不仅成为“规定动作”,而且成为一种“工作常态”;“中国梦•绥德梦•我的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响彻中华大地,亦萦绕于每个中国人的心间,并将其作为奋斗的目标。绥德人民将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梦想相融合,如是溪流汇入大海,凝聚中国力量,同心共筑幸福梦想。
异彩纷呈的文化特产。“中国五乡:石雕、民歌、唢呐、秧歌、剪纸”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09年以来,绥德相继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秧歌之乡”“唢呐之乡”“民歌之乡”“石雕之乡”和“剪纸之乡”,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五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的文化县。地域犹似生命,文化便如这个生命的品质和性情,绥德的石雕文化就是一条体魄硬朗、品性敦厚,心志坚韧、底气旺盛,后劲充足,终究会将苦日子过得殷实的汉子。过去的陕北十年九旱,绥德民歌始终是苦难生活的调味品,人们把心酸苦涩咽肚里,把自信乐观唱嘴边,用山曲去消除愁肠,寄小调来缓解悲伤。那苦中带乐的腔,唱中带哭的调,酸中带甜的词,豪中带野的味,把绥德儿女的豁达、直率、质朴、粗犷和热情全都表达了出来。绥德唢呐高吭嘹亮,粗犷深沉乃至吼天撼地的乐声,与陕北人独具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心理,有着心灵的共鸣,唢呐音乐与绥德人的生活、生命相融合,一曲曲唢呐声是绥德人对宇宙的认识、人生的感悟的一种凝聚与升华,是平民百姓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忧的表白。陕北是苦焦的,但从来不缺乏浪漫,绥德秧歌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宣泄情感的优美形式,群舞群蹈似彩龙欢腾,又如金蛇狂舞,将绥德人自信、乐观、豪迈的精气神抖擞绽放。绥德剪纸是千百年来鲜活在黄土高坡上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是历史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内容丰富、造型奇巧、寓意深刻,将绥德文化的深厚内涵寄情薄纸,讴歌生命。文化广场作为展示绥德文化的一个窗口,首次将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中国五乡”的表述响亮提出,站在更高的视角,来诠释绥德文化、展示绥德文化、弘扬绥德文化。
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秦汉名邦,蕲王故里”绥德具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是守护中原的边关要塞。秦时置上郡,始皇曾派扶苏、蒙恬率数万大军驻守,如今扶苏蒙恬的忠骨仍遗留绥德,墓冢被往来的虔诚之士谒拜。汉武帝时期,飞将军李广驻扎于绥德抗击匈奴,绥德境内至今留有李广寨遗址。昭君出塞、文姬归汉、汉武帝巡边都曾路过绥德,康熙皇帝出巡北方途经绥德时御题“秦汉名邦”。在绥出土了大量的汉画像石,其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汉时陕北的衣食住行生活场景,传神雕刻了汉人风骨。如今已修建竣工的绥德汉画像石馆,气魄雄伟,古意悠然,为保护汉画像石,弘扬汉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南宋名将韩世忠出生于绥德,忠勇无畏,一生金戈铁马,叱咤疆场,为保卫南宋的半壁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又侠骨柔情,爱兵如子,顶天立地,是绥德汉的杰出代表。绥德是一座历史厚重的城市,绥德是一座人文荟萃的城市;“天下名州,人文绥德”清道光二十八年,绥德知州江士松手书“天下名州”四个大字,摩刻于绥德古城原西门洞外的石壁上。天下名州作为绥德的美誉名满神州大地;“红色沃土,革命摇篮”绥德是一块红色的土地,绥德孕育培养了无数革命英雄。在李子洲等人的倡议下,陕西省第四师范学校成立,后更名为绥德师范,李子洲还在这里建立了陕北的第一个中共党团组织,绥德汉李子洲因此被毛主席称为“陕北共产党的奠基人”。绥德师范作为西北革命的策源地,陕北革命的活动中心,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组织、军事和群众基础,同时培养了一大批共和国党政军干部。抗战爆发后,中央军委在绥德设立警备区司令部,抗击了日寇西渡黄河,保卫了延安。抗战时期,抗日军政大学搬迁至绥德达三年之久。解放战争时期,绥德作为延安的总后方,为延安革命根据地和中国革命培养了大量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顶天立地绥德汉”韩世忠、李子洲等铁骨铮铮绥德汉,个人魅力突显着绥德地域个性,张扬着绥德人文内涵。
谆谆告勉的行为规范。“上善若水,大爱绥德”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绥德厚重黄土地的包容哺育之大爱,恰如流水,滋润万物;“以德为本,和谐绥德”绥德因“绥民以德”而得名,德即为人为政之根本,绥德的领导干部引导民众百姓以注重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为做人做事之原则,创建出互相合作、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绥德,政通人和,绥德之百业俱兴。“同顶一片蓝天,共护一方水土”民众的幸福,必须有环境保护首当其冲的保驾护航。绥德之清澈蓝天,青山碧水是绥德人民赖以生存生活的舒适空间,保护与守护是口号,更是行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诗中的节俭警语,提醒着物质不断丰裕的今天,我们更不能抛弃中华民族的节俭美德,节俭该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文化绥德,幸福家园”绥德人民有着约定俗成的生存哲学,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是世世代代绥德人民集体智慧的提炼,为文化绥德注入鲜活生命力,爱之无处不在,绥德就是幸福家园。
这些标语,听起来可亲,读起来可敬,上通天理,下达人文。无不彰显着绥德形象、绥德气度、绥德精神。
广场落成之初,恰逢国庆佳节,文化广场举办了盛大的民间文化艺术展,以“文化绥德,幸福家园”为主题,展出书法、摄影、美术、石雕、泥塑、剪纸、刺绣、木雕近千件作品,所有作品皆为绥德本地艺术家的心血。书法作品龙蛇飞动、骨力筋劲,令人叹为观止。摄影作品捕捉了绥德人民的生活百态,尽现了绥德民俗风情,留住了塞上古城最美的瞬间。石雕作品技艺精巧、风格各异,按照陕北九曲灯场的阵型排列部署,匠心独具。泥塑作品形态可掬,惟妙惟肖。剪纸作品线条冼练夸张,美感显明,颇有神韵;美术作品中有意境深远的国画,色彩丰富的油画,且有传神写意的中国传统人物画。传统手工刺绣针脚细密、色彩淡雅、绣品精细而大气。木雕作品栩栩如生,浑然天成。此次活动,历时之长,展品之丰富,让绥德本地及外来民众享受了别开生面的本土文化盛宴。这样的活动,相信文化广场将会经常举行,为弘扬绥德文化不断地献新功。
文化广场所呈现的文化质感,亦或只是绥德文化的冰山一角,赏之鉴之只如管中窥豹,仅可领略一二,但重要的是,文化广场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头,我们顺着手指头指出的方向,可以看到大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