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简介
澄城城隍庙乐楼位于澄城县城西街南侧城隍庙山门处,坐北向南。原名城隍庙神楼。创建于唐贞元十三年(797),明万历十年(1582)整修重建,更名乐楼,始为今貌。石柱石础等部分构件仍为唐时原物。明清以来屡经修葺,则呈现出了明代风格。最后一次修缮为1980年10月到1981年10月。
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神楼又名乐楼,位于澄城县西大街西端原城隍庙前。城隍庙神楼又称乐楼,是因庙前旧有神楼两座,俗称钟鼓楼。钟鼓乃古代乐器,古时候每当初一、十五或过庙会时,人们就要击鼓敲钟奏乐,祭祀敬神,后人取古乐祀神之意,故名乐楼。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由国务院正式确立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记载
据《澄城县志》记载,邑城隍庙在西门外,肇建于唐贞元十三年,庙前有神楼两座,俗称钟鼓楼。元末战乱焚毁,明嘉靖年间知县徐效贤复修,后又被公元1556年的关中大地震震毁。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知县畅孟乐率民重修为三座楼,始为现貌。是一组保存完好的明代梁柱式木结构建筑群,三座古楼,座北向南,飞檐斗拱,琉璃重檐。主楼高大宏伟,东西二楼玲珑精巧,如翼凌空,十分壮观。三座古楼并排矗立,以中间主楼最为高大,通高20米,占地140平方米,底层面阔5间,进深5间,用32根柱子架梁叠木建成,其中有十根通天柱。在通柱与廊柱之间建有空中回廊。主楼东侧有楼梯,可以登楼观望。楼顶样式为琉璃重檐三滴水歇山顶,飞檐斗拱,四挑角挂铃。东西二楼为方形亭式楼阁,各用14根柱子架梁叠木建成,楼顶样式为琉璃二重檐十字歇山顶,飞檐斗拱,四挑角挂铃。三座楼顶屋面山花均用琉璃瓦、龙、凤、套角兽和武士俑等琉璃配件装饰而成。同时,乐楼内还保存陈列着唐代陀罗尼经幢、金代大钟和一些重要碑石。
走出神庙来到座落在澄城县东大街的精进寺塔,又名宝塔,与城隍庙神楼相隔很近,遥遥相望,因建于原精进寺院内而得名。据《澄城县志》记载:精进寺塔是唐代创建的一座方形九级楼阁式,塔高33.26米,塔基呈方形,每面边长7米。塔身第一层较高,壁厚2.2米。每层四角各有风铃一个,底层的塔门向南,中间安有一副木门,这个门就是寺塔的正门,可以进去登塔,塔内第一层是木旋转式楼梯,其它几层均为木爬式楼梯,到第六层为至,七至八层空间太小爬梯无法架设。各层有隐出柱子和额坊,卷门隔间上下相分开,第五层斗拱出两跳,单昴偷心造,每层挑角都佩挂风铃。塔檐由七层青砖叠涩出檐,檐上亦由七层砖以叠涩出檐。塔身二、四、六、八层南面或北面各开一券门:东西面各有一券洞或假门;三、五、七层的东面或西面各开一券门,南北两面各有一券洞或假门。塔顶用砖叠涩收分封顶,上置铁刹。塔身的隐性、券门洞、横式格棱窗均用土红色描绘。其塔身仿木结构,柱头突出,叠檐清晰,塔顶铁刹,相轮完好,刹座为仰覆莲瓣形。
“精进寺”当地人称“东寺”,是一座有名的大寺院,寺院朝南占地十余亩,前后佛殿建筑高大宏伟,富丽堂皇。和寺院一路之隔的北边是药王庙,每年二月初二是药王庙会,前来赶庙会的大都到寺院游览、拜佛。据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石道立编的第一部《澄城县志》记载:元代将军郭思德(合阳人)当年路过澄城时,曾游览过精进寺,他见景生情,曾写诗一首刊登于《县志》,标题是《过精进寺》,诗曰:“离离禾黍起秋风,马踏晴川气最雄。武帝水深没汉鼎,肃宗寺古坠唐钟。满天秀色梁山麓,一代清流洛水浓。前去西洲望不远,寨烟连草有寒峰。”
精进寺在解放前夕已损无存,仅剩精进寺塔仍屹立于县城之中。1956年、1990年曾两次维修,1994年对该塔进行了全面复修。该塔1958年被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乐楼,原名城隍庙神楼,位于陕西澄城县西大街。三座古楼,坐北面南,飞檐重檐,是一组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建筑群。主楼高大宏伟。东西二侧楼玲珑精巧、如翼凌空,十分壮观,是我省关中地区远近闻名的名胜古迹。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载入了《中国名胜词典》。她是我县唯一的木结构建筑,被县委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澄城县志》载,邑城隍庙在西门外,肇建于唐负元中(公元797年), 庙前旧有神楼两座,俗称钟、鼓楼、后震毁其一。独存其右者,变凋邑几倾。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知县畅孟乐率民增修为三楼。始为现貌。此后虽屡经修缮,但仍保铭文。其中有简化汉字205个,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简化汉字。 钟体还有铸有“梵书准提神咒”、“智炬如来心破地狱真言”,二者均为梵汉合体为研究梵书文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其它如:元代大醮盆、明代大铁灯、清代振威将军石生玉墓志铭、辛亥革命纪念碑、冯玉祥将军施政碑等碑石 、墓志都有一定历史的文物价值,深受中外游客及广大观众赞赏。通过参观游览乐楼、会使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一次生动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建筑布局
乐楼由三部分组成,中间乐楼为主体建筑,两边为钟鼓楼。乐楼系通柱式木架结构,由前檐两边石柱四根,木柱两根,后檐木柱四根,中平柱两排各两根,两边石制山柱各六根撑起梁架,均用素覆盆式柱础。上部为重檐三滴水歇山顶,琉璃筒瓦覆盖,釉彩牡丹置脊,龙头兽吻高翘两端。顶部两边有琉璃山花,垂鱼县空,一肠上部悬置斗八藻井,水粉彩绘一新。楼上层四面枋上承有三踩双昂斗拱五辅作,中殿四面承置两踩双昂斗拱五辅作,一层为一踩斗拱六辅作,枋内均为卷头。各层四角角梁远出,与垂柱及角拱相接,翘起角檐。一、二两层四周建有廊房,中间为乐庭。系奏乐演戏酬神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