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简介
这里四周群山形似吉祥八徽,绿草茵茵如八瓣莲花,艳阳高照,天若八幅金轮;这里有色彩艳丽,古拙敦厚的内蒙古地区最大的石雕佛像群;这里有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供奉着六世达赖法体灵塔的广宗寺;这里有蕴藏诸多丰富、神奇故事的蟾卯山;更有着古树参天、松柏常青、鲜花烂漫的原始森林——雪岭子。
游客在这里可以身着蒙古靴,跨骏马、乘骆驼,在篝火的映衬下,欣赏蒙古民族歌舞,在热情的祝酒歌中,品尝清洌醇香的马奶酒,清香扑鼻的手扒肉、烤全羊;立足敖包,更叫人视野开阔,心旷神怡;醇香的奶茶、地方特色的奶食品让您感受游牧民族的生活历程;夜宿蒙古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那城市的喧嚣已在九霄云外;蒙古民族传统的男儿三艺——赛马、射箭、摔跤更是独具魅力。
每年六、七月间的庙会中,神密的祭敖包、查玛表演和八月举办的那达慕,更是能让游客领略到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贺兰山南寺旅游区服务项目之全面,内容之丰实,风情之独特,令人流连忘返,深感不虚此行。
游记攻略
从内蒙古阿拉善盟府所在地巴彦浩特镇向东南驱车30公里左右,便到了贺兰山西麓的南寺。
这是以“广宗寺”为中心将寺院景观与贺兰山原始森林景观结合起来的风景区。
目前已被纳入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行列。
阿拉善盟是个以沙漠、戈壁为主的干旱地区,素有驼乡美誉。但是当你走进南寺,却会感受到另一番天地。
这座占地3900公顷南寺景区,山峦重叠,沟谷纵横,曲径通幽,山上森林茂密,春秋鸟语花香,冬雪山林皑皑。山门的两侧岩壁上雕满了彩绘佛像,有内蒙古最大的石雕佛像群。在这里还能看到贺兰山主峰巴彦笋布尔。
群山松柏环抱中的南寺是藏传佛教的胜地,其寺院依山而建,分布有致。
据史料记载,南寺始建于乾隆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758年,据今已有248年历史,后来经过历代修建,规模逐渐浩大。寺院的桑杰喇嘛在当地是受人尊重的老人。
据他讲,南寺占地曾达40万平方米、拥有庙宇数十座,有仓房、僧舍两千八百多间,僧侣人数最多时达到1500多名,可谓气势磅礴。 南寺,是由台吉(台吉,寺中高职人员)扎旺道尔基尊照师父——六世达赖喇嘛遗愿所建。乾隆二十五年清朝廷为该寺赐名为“广宗寺”,授给镌有藏、满、蒙、汉四种文字寺名的乾隆御笔金匾,此匾的落款为“大清乾隆岁次闰八月十六日”,从此南寺便有这个正式名称,藏文称之为“噶丹吉林”。
寺内的雕像是内蒙古地区最大的石雕佛像群,刻在陡峭的山沟石壁上的佛像共有81尊,象征着九九皈一。这些偶像慈眉善面,栩栩如生,色彩艳丽,大小不等,神态各异。
南寺因供奉六世达赖喇嘛的灵塔而闻名宗教界。在藏传佛教里,历代达赖喇嘛中在藏区之外唯一的就是六世达赖喇嘛。
据有关史料记载,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生于康熙二十二年,十四岁时剃度入布达拉宫为黄教领袖,十年后(1706年)为西藏政教斗争殃及,被清廷废黜,解送北上,道经青海纳木措湖时中夜遁去,不知所终。
相传,只身遁去的仓央嘉措化名为阿旺曲扎嘉措,游历印度、西藏、四川等地十年后,于1716年来到阿拉善,被当地人信奉为上师。1746年,在南寺尚未建成时,圆寂于此。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一直是史学界、藏传佛教界有争议的人物,这与他的身世有关。
仓央嘉措1707年在青海出走,1746年在阿拉善圆寂,他奇特的经历和神秘的传说,让许多后来研究人员扑朔迷离,由于目前还没有找到一部有关他生平的完整而可靠的传记,尤其是对他后半生的经历,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说法,因此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论。
藏传佛教高僧评价六世达赖以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
他的诗歌和歌曲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仓央嘉措曾留下很多优美的诗歌,是藏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仓央嘉措在藏传佛教中一直被奉为六世,而把乾隆皇帝后来指定的六世达赖称为七世。
20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于道泉先生将北京雍和宫喇嘛携带的《仓央嘉措情歌》译成汉文,后又译成英文,向全世界传播。同时也将仓央嘉措的达赖喇嘛身份公诸于世,开创了仓央嘉措研究的先河,仓央嘉措作为藏族诗圣的真面目才渐为世人所认知。后来,据这个汉文版秘传,在20世纪80年代又掀起的一次史学界、文学界研究仓央嘉措情歌与身世的热潮。200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播出了藏族歌舞《东山升起的月亮》,仓央嘉措的诗歌再次传唱大江南北,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近年来有关仓央嘉措的网络文章和各类作品也大量涌现,研究探讨仓央嘉措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目前,在阿拉善广宗寺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都藏有根据达尔吉诺门罕写的六世达赖喇嘛传,这是至今发现的反映仓央嘉措来到阿拉善之后的历史及当地有关佛教传播情况的两部重要史料。
贺兰山南寺最古老的藏式双塔之一的菩提塔,在2003年夏季一次大雨中倒塌,废墟中发现上万件佛像、佛塔、陶器、银元、珍珠等珍贵文物。那年7月16日菩提塔在雨中轰然倒下,原本十几米高的菩提塔只剩下二三米高的基座,成了一堆砖石瓦砾。正在做佛事的喇嘛们急忙跑向出事地点,发现废墟中大量经书和佛像,喇嘛们冒雨抢救。经过两天的清理,抢救出上百卷、近2000公斤重的经卷,以及佛像、佛塔、陶器、模具、银元、珊瑚珠等珍贵物品。可惜许多佛像已被倒塌的砖块砸得残缺不全。如今,经过多次修缮,南寺外观上已基本恢复原貌。同时旅游部门投资也增加了许多现代食宿的旅游服务设施,已经成为内蒙古西部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
美食
凉拌蹄黄
蹄黄即骆驼掌心鹅卵大小的两块纤维组织,因其是骆驼身上最活动的组织,肉质异常细腻而富有弹性,似筋而比筋柔软,似驼峰而较驼峰更富纤维组织,以其制作的凉拌蹄黄清脆可口,滑爽鲜嫩,是不可多得烹饪上品。
扒驼掌
将水必成的驼掌,切成二分厚的片状,在每片驼掌之间,加一片冬笋片,排码整齐,装入碗内,再将鸡肉用开水氽透,放在驼掌上,其上铺以葱段、姜片、八角、蒜瓣,加鸡汁后笼蒸,一小时后取下,滤去汤,拣去调料、鸡肉,将驼掌翻扣入盘内,另将鸡汤加盐、酱油、味精、香菜、玉兰片丝,用水淀粉勾薄芡,浇入盛驼掌的盘内,再淋芝麻油。
烩羊杂碎
阿拉善风味汤菜,亦称全羊汤。将羊头、心、肺、肠、肚、肝等烫洗干净,煮熟,切成丝,用煮杂碎时撇出的汤油炸辣面为红油。
粉汤饺子
粉汤饺子俗名“皮条拉石头”。饺子馅可用猪肉或羊肉,配以白菜、萝卜和各种佐料,采用传统方法包成饺子。再选粉质丰盈的扁豆,制成粉坨。这种粉坨放在锅里有弹性,略透明,久滚不糊。烹调时,先在翻滚的汤锅里放入切成条状的粉坨,将另一锅里煮好的饺子和粉条,一齐倒入汤锅中,临出锅时,调放食盐、生葱、醋、油泼辣面子、味精等。
黄焖羊羔肉
黄焖羊羔肉是阿拉善传统名菜。选用阿拉善滩羊羔肉,剁成小方块,辅以少量酱油、调料等,再放蛋黄、粉面、优粉,抓拌后过油,炸成金黄色,扣在碗内,放入肉汤,加酱油、葱段、花椒、大料,上笼蒸20分钟左右取出,倒扣在汤盘内,将汤滤到锅里,加入味精,浇在羊羔肉上,再放点木耳菠菜叶等即可上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