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县陡山吴氏祠位于湖北省红安县陡山村村内的陡山吴氏祠是一座在建筑、木刻、陶塑、石雕等方面都很讲究做工,而且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的建筑。这座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后来毁于火灾,现在的陡山吴氏祠是光绪年间的重修的。到陡山吴氏祠旅游,你会看到这是一座三进式的建筑群,由牌楼、大厅、深院等建筑所组成,祠堂拥有占地面积3000平米,其中建筑面积就达到1410平米。祠堂的牌楼是一座龙头鱼尾式的三层飞檐建筑,屋檐上还悬挂着铜铃,正中的匾额上书写着“吴氏祠”这三个大字。步入大院,大院中还有两株清同治年间种植的桂花树,现在仍然枝繁叶茂。祠堂的观乐楼是一座两层木楼,其内的梁、柱、幅上都雕龙画凤,镌刻花鸟人物,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还有讲述大禹耕田、文王访贤、群英会、渔樵耕读等故事的绘画和雕塑。
陡山吴氏祠的拜殿是宗族议事之处,分为上殿和下殿,里面供着吴氏列祖列宗牌位。到陡山吴氏祠旅游,这座建筑到处有着雕刻,有着绘画,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中国传说中的珍奇异兽,神话故事。到陡山吴氏祠旅游是你不错的选择。
吴氏祠前幢进深6米,分上下两层,明间上层向院内伸出,形成一面积约40平方米的戏台,戏台与两侧钟鼓室,后台连成一体,呈凸字形,由门道干墙和16根圆柱支撑。正中有屏风、旁开上、下场二门,戏台正上方有八角形藻井,彩绘“太极八卦”等图案。其下檐正中豁出,镶“观乐楼”金字横匾。柱间有大枋、悬枋,大枋与悬枋间有券栅。戏楼正面与正殿相对,两侧有回廊,戏台配房与回廊有过道相通,回廊有台阶与正殿相连,中间形成院落。回廊上下两层,上层有栏杆,下层曾有鼓皮隔扇门。回廊既作通道,亦可作为看楼使用。
观乐楼戏台前沿横枋通长8米,高0.5米,采用浮雕与镂空雕技法展现了武汉古镇的壮美景致和繁华景象。看那浩瀚的长江从三镇穿过,江上千帆逐波追浪,长江两旁楼宇林立错落有致,古朴典雅的黄鹤楼拥于其中,三镇间拱桥飞架,桥上街上人流穿梭,姿态各异,表情不同,仿若武汉古镇芸芸众生仍在眼前,那街头喧闹声如在耳边。戏台上却空空如也,没有往日繁华喧闹。
中幢为正殿,后幢为寝殿。中幢与后幢间有一天井,两边有厢房。牌楼及三重屋顶均装有攒尖,其出檐飞角,檐下斗拱由特制砖件、精雕木件拼装,檐口挂碗口大铜铃,飞角吻兽保存完好,两侧为马头墙,龙头鱼尾式屋脊,山墙上方饰人物、山水花草彩绘。院落天井内屋檐下均有可收可撑的木质雨搭。
中幢正殿,原为吴氏族人供奉先祖,处理族中事务之所,由三十根圆柱支撑,进深约12米,殿前有石制栏杆,柱头雕刻瑞兽,栏间浮雕先贤故事。殿中后部有一木制屏风壁,应为摆放祭台之处。殿内遍布各种不同内容的彩饰、雕饰。
绕过中殿屏风,及至后幢寝殿。两殿间有天井,内有一对石砌花台,种植梅树,两侧各厢房两间,雕花隔扇门窗,分别镌刻“鱼”、“樵”、“耕”、“读”四字,以凤首龙纹为笔画,构思奇特,笔画流畅。隔扇上浮雕“西厢记”之类戏曲故事,寝殿进深约10米。正门为通排高5米有余的雕花隔扇门,其内由六匹龙门梁架支撑。门额、立规、柱枋均由上好下江石条砌筑,柱枋之间用赤红石块浮雕“文王访贤”、“大禹耕田”、“二十四孝”等先贤人物故事。
据专家研究,吴氏祠的木雕艺术在湖北省民间雕刻中属上乘水平,是当年木雕艺术流派“黄孝帮”的得意之作。
历史发展
据《吴氏家谱》以及祠堂大梁上的文字记载,吴氏祠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 年);后毁于火灾,同治十年(公元1871 年)重修,不幸再次失火;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 年),陡山在外经商的吴氏兄弟倾其数十年积蓄,带头发起重修吴氏祠,族人纷纷响应,共耗银万两以上,历时两年建成。
整体概况
吴氏祠堂位于陡山垸的西南方,门前有小溪潺潺流过。远远望去,祠堂高高的牌楼异常醒目和气派,翘起了龙头鱼尾式的三层飞檐,牌楼面上悬挂着一系列的铜铃,稍有风过它就会发出悦耳的响声。牌楼正中悬挂着一笔力遒劲竖匾,上书“吴氏祠”,牌楼内还有一块横匾,上面同样也是龙飞凤舞的四个大字:“ 家承赐书”,大门两侧高约7 余尺的石柱上凿刻着“大禹耕田,文王访贤”的楹联。祠堂在建造上采取一进数重的风格,每重的用途皆有明确分工,形成前有牌楼,后有深院,中有大厅的格局。
走进大门,拾级而进,迎面是宽敞的大院,院落正中有两株合抱的桂花树,清朝同治年间栽种的,这棵百年丹桂曾几度枯荣,现在仍枝繁叶茂,每逢金秋时节,香飘数里。
祠堂第一重是“ 观乐楼”,这两层木楼建在祠堂第一重进门处,楼梯在围墙内东西两侧,可沿木梯上楼,站在祠堂进门处仰面而望,能看到楼顶部所绘的八卦太极图,在八卦图的外围又是八幅画,画的是腾云驾雾,登坛拜将之类的神话人物。这观乐楼做工极为考究,全部为木材做成,梁、柱、幅上无一处不是雕龙画凤,镌刻花鸟人物,楼顶用砖砌起高高翘起的有着优美曲线的飞檐翘角,角上用白玉雕刻有奇禽异兽。观乐楼的主要功能是娱乐,在楼上沿四周“ 回”字形雕花壁板走廊,可以全方位地居高临下观看楼下歌舞戏曲表演,观乐楼正中所坐的乃是族中族长,长辈及绅士秀才之类族中显赫人物。
观乐楼下四周,桂花树周围的空地处,全部用青砖铺地,地面整齐而平坦,底下回廊柱子间连接处用木雕花板相隔,这些花板刻工细腻,刀法娴熟,所表现的内容也都出自史籍典故,如“文王访贤”、“大禹耕田”、“群英会”等等。
尤其令人叫绝的是观乐楼下9 米长的楼檐木雕《武汉三镇》,雕刻的是光绪初年武汉三镇景象。气势恢宏,古朴典雅的黄鹤楼高高矗立,浩淼的长江从武昌、汉口流过,江上千舟竞发,逐波追浪,三镇间拱桥飞架,桥上人流簇拥,从人们的穿戴中可以看出有学生商贾士子工匠各色人等,服饰发型皆为晚清风格,细看桥上有人倚栏而立,眉宇生动,似对江水幽思;有人气宇轩昂、极目远眺。万千人像皆有喜怒哀乐,立体地再现当时的武汉三镇景象是一幅少见的木雕珍品,有专家称其为研究古武汉人文历史的活化石。
站在前庭的桂花树下向南望去,可以看到前楼高悬字体庄重的“ 观乐楼”匾额。据资料记载,楼下两边主柱,篆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桂苑溯仙踪浑疑广乐频张月里霓裳传法曲”,下联是:“桃花寻古迹依旧家声远振楼头钟鼓庆赓歌。”该对联系当时书法名家所书,惜在“文革”中被毁。
走过前院,踏上两级石阶,就到了祠堂的上殿——拜殿,这里殿厅宽阔,两边摆满油漆雕花太师板椅,乃过去吴氏宗祠议事之处,大殿厅正中摆一长溜雕花香案,上面供有吴氏列祖列宗牌位,此处长年香烛缭绕,供品不断。在大厅与前庭相邻处的正中,有用粗红铜线捆扎的金龙一条,柱子两边是三尺高的木雕艺术挂幅,雕的是葡萄,葡萄的叶、藤、须、果都雕刻得栩栩如生,定睛细看,在硕大的葡萄叶和卷曲的藤、须空隙间,竟有一群老鼠藏匿其中,这些老鼠或露或藏,或下或上,活灵活现。近前细看,才发现这些老鼠也是雕刻的,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木雕老鼠居然也被雕得似乎毛茸茸的,如活的一般。观赏的人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眼力,方能将这几十只老鼠数个清楚明白,整个画面构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百鼠戏葡萄图”。此外,大殿的四壁还雕有仙鹤、凤凰、麒麟、狮子等珍禽异兽,刀工熟练,形象逼真,妙夺天工。
沿着拜殿两边的边门再往后走,就到了寝殿。在拜殿与寝殿之间,又有一块与前面栽种桂花树庭院面积相仿的后院,庭院正中植有两株树龄在八十年以上的老梅。这梅树于寒冬时节清香扑鼻。寝殿是吴氏家族过去议事后休息住宿和族中长老者小范围议事之处。后庭的东西两边为厢房,每间厢房门皆用雕花鼓皮门。四扇门上用极精细的刀法雕刻四个斗大的鸟体字:“渔”、“樵”、“耕”、“读”。鼓皮门的上下方雕的是:《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苏小妹三难新郎》等文人学士风流倜傥故事。
凡到过吴氏祠的游客,无不赞叹这一“文化瑰宝”的精致和匠心,无不被它艺术气质的布局和每一细节所感动。2007 年2 月,湖北省作协副主席、作家刘醒龙等参观该祠后,发出惊叹:“吴氏祠的庄重、古朴、典雅沿袭了浓重的鄂东地方风格,它的文化内涵不逊于周庄……”。
荣誉
吴氏祠建筑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各种古建筑装饰工艺技法齐全,题材广泛,且制作精良,巧夺天工,是徽派古建筑艺术砖、石、木雕的宝贵遗产,曾历经战火的考验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其原貌基本得以保存。1992年,经省人民政府核定,被公布为第三批“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湖北民间工艺宝库”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