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宁要塞简介
位于黑龙江东宁镇。它北起绥阳镇北阎王殿,南至甘河子,正面宽110多公里,纵深达50多公里,曾被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日伪时期,侵华日军为了防止前苏联的进攻及为随时对苏联进攻,不仅在此修筑了亚洲最大的军事要塞,而且在此屯驻了日本关东军三个师团计13万多人,并构筑了飞机场10个,永久性工事400多个,野战炮阵地45处。现已发现的地下军事要塞有勋山、朝日山、胜洪山、母鹿山、409高地、麻达山、三角山、甘河子、阎王殿、北夭山等处。开放的是勋山要塞——在那郁郁葱葱的大山深处藏着庞大的军事工事。勋山要塞是东宁要塞中的一个中型要塞,它占地5公顷,与俄罗斯仅一河之隔。进入暗堡的隧道之后,便感到像是进入了一座迷宫,一条条高1.8米,宽1.5米的隧道纵横交错,上下连通,最深处可达地表15米,隧道中建有指挥所、医疗所、无线电室、铁车库房、升降井、排水沟、蓄水沟、暖气管道、贮备仓库、弹药库、电机房、兵舍、火力发射点、防毒气的双层隔离门等设施。要塞全部由钢筋混凝土构筑。在大山腹中有“侵华日军东宁要塞陈列馆”。馆内以大量的实物和照片向人们揭示了当年日军的罪行。
“东宁日军侵华要塞”是亚洲最大的军事要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战场,有“东方马其诺防线”之称。1934年至1939年,日本关东军在我国东北与苏联接壤的边境地区修筑了一系列的军事要塞,其中东宁要塞是东部一线的军事重地。
景区简介
东宁县1913年设治,县城在今天三岔口镇。1938年,日本占领军为封锁边境,将县城从三岔口迁往今东宁镇。解放后,由于边境管理因素,该地区所受控制始终严格,人口增长及外来人口数量增长缓慢。时至今日,遗址所在区人口仍然较少。同时,东宁县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东宁镇所在小盆地区域内,对遗址所在地区影响较小。因此,东宁要塞二战后的保存状态较好,无明显的破坏现象,植被、林木等自然环境也保持良好。
勋山遗迹:总面积约为9560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25米,南北宽225米。整个遗址依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山顶平坦,南北两侧山坡陡峭。
地面遗址:在面向边境一侧陡峭山坡的海拔300米处,有四个洞口通向地下工事甬道,四个洞口有三处是隐蔽的炮位址。一处是碉堡址。在平坦山顶有防坦克壕一条,长280米,宽5米,深3米,是在岩石中开凿而成,两侧壁垂直。在防坦克壕内侧和山体的南侧边缘,各有一条主战壕之外,根据地势和作战的需求,还有一些与其他工事相连的分支战壕多条。测量半隐蔽式炮阵地9处,永久水泥炮阵地2处,碉堡3处。钢筋水泥隐蔽部残址3处,顶盖厚达1.5米。在东北侧有300平方米犬舍一处,劳工棚遗址一处。与地下工事相通圆形竖井2处,方形竖井2处,竖井的上方是地面碉堡或了望哨。物资升降口一处,出入口6处,与出入口相连通的碉堡残址3处。堡垒、战壕、防坦克壕、地下工事都相互连通。另有简易公路3条与各地面工事连通。
地下工事:甬道已清出1163延长米,东西向一条,南北向两条。高1.9米,宽1.5米。大小房间21处,446平方米。有兵室、弹药库、炊事房、指挥所、发电室、畜水池等,分上、中、下三层。在甬道两侧石壁上有挂电缆的铁钩,在一些关键部位,如交叉口等处用水泥被覆防护,其他甬道为裸岩。甬道地面有25厘米宽排水槽,主甬道的两端点设有三层的防化隔离门。在第一炮位口处有一条20米长的运送炮弹的铁轨。一处最大房间约300平方米,成90°拐角。顶部是用水泥方砖砌筑拱形顶,侧墙、地面为水泥。高3.2米,宽5米,长约60米。出入口两门为左右拉合门,分别与两主甬道连通。
胜哄山
胜哄山要塞遗址,总面积约为165400平方米,分为东西胜哄两部分,各在两个山头上,大体呈圆形。直径约为700米。
地面遗址:
地面遗址主要有:在边境一侧的防坦克壕一条,宽5米,深现存1-2米,长约11公里,沿边境一直延伸到南部朝阳沟村西侧。在东胜哄山顶有一处1984年县武装建筑的了望塔,了望塔的北侧、东侧、南侧测量14处永久性钢筋水泥结构隐蔽部和15处永久性碉堡址,碉堡与隐蔽部之间都有战壕相互连通。方形竖井1个,圆形竖井2个,出入口2处。在西胜哄山有永久性隐蔽残址3处,洞口一处。主战壕一条沿着山体修筑。在东西胜哄连接处有一棚盖式甬道残址,长约200米,还有一处100平方米地下永久性仓库和一个30平方米隐蔽部。
地下工事:
主甬道高1.9米,宽1.4米。东胜哄山已清理250延长米,能进入测量的部分有1946延长米,另有塌陷部分,现无法知道内部情况。地下甬道南半部多为裸岩,未经加工被覆。北半部及西胜哄为水泥拱顶被覆。地下仓库、指挥所、包带所(卫生所)、无线电室都是用水泥拱顶被覆。兵室多为裸岩,地下工事甬道距地面多在10米左右。西胜哄山由于塌陷严重,只能从一个入口进入其内,多数内部情况无法得知。从观察到的一段甬道高1.9米,宽1.3米,拱顶全部为水泥被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