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周边环境优雅,景观独特,对是一个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村中两条小溪相互交汇,一条叫桃花溪,一条叫白云溪,水流在灰黑色的乌石涧跳跃流淌,清澈见底,合掌掬上一口,清凉甘甜,沁人心脾。溪水有时深积一潭,水面影映着墨绿山林;有时潜入地下,又从不远处乱石中钻了出来,时隐时现。顺流而下,不远处就是面积126平方公里的芙蓉湖,四周青山环抱,湖面水光山色,或坐上游船环湖览胜,或独处一隅垂钓寄趣,任凭清凉的山风拂面抚身,坐看碧绿的湖面水波荡漾,不禁心旷神怡。在芙蓉湖下游,有一条五公里长的芙蓉峡谷,深200多米,宽40多米,人称浙西第一大峡谷,被《钱江晚报》等媒体誉为“地缝”奇观。每到汛期,溪水冲击着山涧巨石,汹涌澎湃,涛声震天,溅起水雾弥漫满谷,颇为壮观。
桃花源村口有一座浙西皖南的古亭桥——乐丰桥,始建于乾隆三年,桥长17.6米,宽3.2米,高4.5米,实木土瓦结构建筑,远看似亭,近看是桥,既能挡风避雨,又可以遮阳纳凉。在没有公路、铁路的年代,它是连通浙皖两省一市两县(遂安、常山、衢州)的山间捷径。1934-1937年间,北上抗日先遣队就曾在新桥乡建立了红色革命根据地,红军在桃花源一带开展活动,留下了许多故事。一位红军将领看到这里桃花烂漫的自然风光,触景生情,就用竹炭在农户房子墙上写下了“境似桃园”四个大字。在桃花源一座山岗上,三名红军战士与国民党大部队作战,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无法突围,就在山岗上举行了一个简短的“桃源三结义”仪式,种下了三棵枫树后,毅然跳崖就义。现在三株枫树已长成几十米高,枝繁叶茂,挺拔茁壮,一如英勇忠诚的红军战士,默默地守护着桃花源,见证了桃花源的发展与变迁。为纪念革命先烈,展示红色文化,桃花源农家乐推出了“穿草鞋走红军路”、“听老红军讲革命故事”系列活动,让游客亲身感受一番当年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
离桃花源不远的东岭村,有一个天然溶洞——牛脚洞,传说一农民在洞边开地种麦,洞里的一头怪牛经常偷吃麦苗,一天农夫发现怪牛正吃饱回洞,立即追上前去挥刀便砍,一只牛脚应声落地,竟变成支撑洞口的石柱,从此这头怪牛再未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