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恭毕敬(拼音:bì gōng bì jì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诗经·小雅·小弁》。
毕恭毕敬(恭:谦逊有礼)形容态度十分恭敬,后来也形容十分端庄和有礼貌。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状语、定语。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毕恭毕敬”。
周幽王姬宫涅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君,他昏庸暴虐,在他执政时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老百姓恨他恨得要死。
公元前779年,周国的附属国进献了一个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十分宠爱她。可这个褒姒有个毛病:她从来不笑。幽王用音乐歌舞、美味佳肴都没能让她笑。这时有个奸臣说:“点燃报警的烽火台,召来各路诸侯兵马,使他们上当,也许褒姒会笑一笑吧?”昏庸的幽王居然同意了。
他带褒姒到行宫游玩,晚上传令点燃烽烟,各地诸侯见到烽烟,以为真有敌人侵扰京城,纷纷率领兵马赶来相救。有的诸侯由于路途之远,带士兵跑了好几天!到了京城一看,只见幽王和褒姒在城墙上喝酒取乐哪里有什么敌人!幽王派人对他们说:“没有什么敌人,让你们辛苦了!”诸侯感到受骗了,都很愤怒,但无奈只好回去。褒姒看了不由地大笑,幽王看到褒姒笑,他非常开心。还重赏了那个献计的奸臣,真是可笑。
褒姒生了个儿子叫伯服,幽王废掉申后,立褒姒为王后;废掉申后生的太子宜臼,立伯服为太子。宜白遭到废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里。他对国家的前途和自己的命运非常焦虑,心中十分痛苦,写了一首题目叫作《小弁》的诗,表达自己的心情。诗中说:“看见屋边的桑树和梓树,一定要毕恭毕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亲,我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人人都是父母的骨肉,人人都是父母所生,上天你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在哪里?”
由于幽王的残暴统治,公元前771年,被废掉的太子宜臼的外祖父联合犬戎的军队进攻京城。幽王下令点燃烽烟,但是诸侯由于当年受过骗,都不派救兵。犬戎的军队攻下镐京,杀了幽王,掳走了褒姒。
对人毕恭毕敬,并不意味着贬低自己的尊严,相反,只有懂得为人的谦恭与对人的尊重这样基本的礼貌,才会让自身赢得别人的尊重与帮助,同是也不能过分的谦卑,以免被轻视和受欺负。人不能有傲气但必须有傲骨,更要自尊自重。
“毕恭毕敬”(恭:谦逊有礼)形容态度十分恭敬,后来也形容十分端庄和有礼貌。
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状语、定语。
作家·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军长为李玉堂,一山东大汉,抵军部时,在门外相迎,毕恭毕敬。”
作家·姚雪垠《李自成》一卷一章:“高起潜马上扣了一个头,毕恭毕敬的推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