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拼音:chéngfēng pòlà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宋书·宗悫传》。
乘风破浪原义指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乘:趁着、借着;破:冲开),形容发展迅猛,也比喻志趣远大,勇往直前;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多含褒义。
悫(què)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南朝梁·沈约《宋书·宗悫传》)
“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简化为成语“乘风破浪”。
宗悫是南北朝时期宋朝南阳人,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叔叔舞刀弄枪,练拳学武,年纪轻轻就有一身好武艺。
宗悫的叔父宗炳志行高洁,不愿出仕为官。宗悫年少时,宗炳问他长大后的志向是什么。宗悫说:“我希望乘长风,破万里浪。”,宗炳听闻,赞道:“你将来就算不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耀我们家的门户。
宗悫十四岁时,哥哥结婚,家中宾客盈门,热闹非凡。有十几个盗贼也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喝酒道贺之际,这伙盗贼已潜入宗家的库房进行抢劫。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惊叫着奔进客厅。一时间,客厅里的人都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盗贼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宗悫面无惧色,举剑直刺盗贼。盗贼见势不妙,丢下抢得的财物,撒腿逃跑了。宾客见盗贼逃走,纷纷称赞宗悫机敏勇敢、年少有为。
长大后,宗悫从军。南方林邑(象林之邑,今越南中部)王范阳迈侵扰宋朝边境,宗悫自告奋勇请求参战。皇帝于是任命他为振武将军,随交州刺史檀和之一同前往讨伐。
宗悫与檀和之带兵包围了区粟城,林邑王立即派兵增援。檀和之派兵抵挡林邑王援军,战败。檀和之又派宗悫前往。宗悫分路隐蔽行军,埋伏在林邑王援兵的必经之路上,等援兵一进入埋伏圈,宗悫的伏军立即出击,把援兵打了个落花流水。
林邑王傾全国之兵参战,并驱赶了数百头大象做先锋。在象阵的攻势下,宋军连连败退,主帅一筹莫展。宗悫心想:听说狮子是百兽之王,大象必定害怕它。于是命人连夜做了好多狮子模型放到军阵前。这些狮子张着血盆大口,样子极其凶猛,不久前还横行无阻的大象当下吓得四处逃散,反而将林邑王的军队冲得军阵大乱,溃散了大半。很快宋军就彻底打败了林邑王。
宗悫立下战功无数,被封为洮阳侯,实现了少年时“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志向。
宗悫虽年少,可是他却有着“乘长风破万里浪”,冲破一切困难,干一番伟大事业的远大抱负。因为有这样的雄心壮志,长大后凭借一番好武艺被皇帝任命为将军,为国家立下不少战功,实现了年少时的志向。现实生活中,对自己也应该有个清晰的人生规划,明确以下三点:首先,自己的原点在哪里(优点、缺点、专长、嗜好);其二,自己的目标点在哪里(短、中、长期的目标);其三,直线如何构成(怎么利用现有的一切达到目标)。
“乘风破浪”即指借着风势破浪前进或飞快地航行,比喻志向远大;现代汉语多指在好的条件下或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有时也形容事业迅速发展。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多含褒义。也作“乘长风破万里浪”“长风破浪”。
清末民初·金松岑、曾朴《孽海花》第二四回:“東海湄,扶桑涘,欲往從之多蛇豕!乘風破浪從此始。”
蔡东藩《清史演义》:“英雄冒险,胆大敢为,冥冥中亦象有风伯河神,当先引导,竟把那布库里雍顺送到一个安乐的地方。这是乘风破浪的模样。”
茅盾《子夜》:“轮船在乘风破浪,车在驶过原野。”
焦祖尧《总工程师和他的女儿》:“有的人理解它,懂得它,于是跳进生活的激流,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郭沫若《巫峽的回憶》詩:“我如今就好像囚在了群峭環繞的峽中——但只要我一出了夔門,我便要乘風破浪。”
乘风破浪—披荆斩棘—高歌猛进
“乘风破浪”和“披荆斩棘”“高歌猛进”一样,都有“排除万难奋勇前进”的意思。但是“乘风破浪”更强调时机的重要性,指借助力量,排除困难前进,是一种借力使力的做法,强调的是智慧;而“披荆斩棘”是指背负困难、勇敢前进,强调的是勇气;“高歌猛进”是指信心十足,排除万难高歌而进,强调的是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