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上阕通过“残雪”“画屏”“落梅”“横笛”“月胧明”等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一种既清且冷,既孤且单的意境,表达了“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下阕紧接着抛出“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的感喟,却是因笛起意,自伤身世的叹息。全词采用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传统手法,但景清情切,读来颇令人动容。
浣溪沙①
残雪②凝辉冷画屏③,落梅④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⑤。
我是人间惆怅⑥客⑦,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①浣溪沙:本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又名《减字浣溪沙》《浣沙溪》《玩溪纱》《小庭花》《试香罗》《广寒枝》《怨啼鹃》等。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有平仄两体。
②残雪:尚未化尽的雪。
③画屏:绘有彩画的屏风。
④落梅:古代羌族乐曲名,又名《梅花落》,以横笛吹奏。
⑤月胧(lóng)明:指月色朦胧,不甚分明。
⑥惆怅:伤感,愁闷,失意。
⑦客:过客。
残雪凝聚的余晖照射在绘有山水画的屏风上,透着阵阵寒意。已到三更时分,远处却传来《梅花落》的笛声。在那无人处,月色微明。
我是人间失意而感伤之人,知道你为何事而两泪纵横。怕是在断肠的笛声里,你回忆起了平生的点点滴滴。
纳兰性德怀经济之才,有“堂构之志”,渴望得到朝廷重用,奋志骋才,有所建树,但却只作了侍卫扈从,因此有志不骋的苦闷时有流露。该词就是他的这种身世之感的词作之一,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大学士明珠长子。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自幼天资聪颖,18岁考中举人。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曾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为《纳兰词》。
这是一首抒发人生主题的词。上片整体比较平实,主要下力在于营造氛围上。第一句说雪后数日,残雪未销,月色照耀下,皎洁的白光呈现出带着寒意的光辉,五彩的花屏也因这种氛围而冷却了。这点出了环境,包括地点是在房中,时间则是在稍有月色的残雪之夜。接着视角转换,由视觉转移到听觉上。前句的场景“残雪凝辉冷画屏”可以说是看见的,而“落梅横笛已三更”则是听觉感知到的。这句时间上在前一句的基础上精确了,说“已三更”。这句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试想一位三更难眠的人,在残雪未销的寒冷中独自徘徊,忽然听见横笛,不可谓不令人益发愁肠百结,不能自已。所以说,上片就整体上看,在营造氛围上传承了前人惯用的方法。
下片在写法上显然在上片的情感氛围笼罩下,突然情感爆发开来。下片前两句“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可谓突起得妙绝。纳兰性德将整个世界都客体化,并同自己分离开来,大有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情怀,有一种被世界抛弃的感觉。这两句中有似乎相对的两个主体,一个是“我是人间惆怅客”的“我”,另一个是“知君何事泪纵横”中的“君”。前一个很显然,就是词人自己。后一个“君”则大有可说的地方。或许有读者会以为这个“君”是纳兰性德所思念的那个人,或者他的妻子卢氏、恋人,甚至是他的朋友,等等,但总之,都是真正和“我”相区别的其他人。然而或许并非如此,这个“君”又何尝不能是纳兰性德自己。正因为自己本来知道自己孤独凄苦,饱尝人间离愁别苦,是所谓的“人间客”,因此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又马上回头看见自己竟然在流泪,也更是无人知晓,来给予慰藉,便回头自对自地冷嘲。这种情感又矛盾而又最为合情理。反观后,竟发现自己是如此可怜,竟然连哭泣似乎也毫无价值。最后一句“断肠声里忆平生”犹如妙绝的音乐一样,虽然停止,而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一句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联系了上片下片,将夜半笛声同忆平生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用一个结尾来营造了一个新的开始,也就是“忆平生”三个字,这三个字能引导读者联想到词人生活,去思考更多的东西,可以说是个很好的留白。
全词残雪冷,花屏冷,月光冷,心更冷。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秉戍:性德词中言语不啻与之(《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相似,即其此刻的心际也是与之相仿的,其壮志难酬,又无知音,英雄寂寞,实在是令人痛苦难耐,故于词中自称“我是人间惆怅客”,不免伤感之至。此篇是为前景后情的常见之法。虽是直抒胸臆,但其情真意深,故能生动感人,颇有感发的力量。(《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