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革命烈士陵园,座落在朔城区西关万亩金沙森林公园,占地面积108亩,陵园坐北向南,从南到北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依次是大门、碑前广场、塞北人民英雄纪念碑、馆前广场、塞北革命纪念馆,东西两侧为烈士公墓。
总占地面积为3500㎡,馆内展厅面积为1656.2㎡,分为两层,共四个展厅。展馆分为五块,分别是序厅、抗战馆、惨案馆、解放馆、英杰馆。
塞北革命纪念馆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时代背景,通过800多幅历史照片和300多件革命文物,并配有声光电多媒体展示,生动地再现了塞北英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争取民族解放不畏强御、顽强奋斗的革命英雄事迹。馆内藏有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宋效先等战斗遗物,周恩来总理亲笔信,烈士大刀,望远镜,公文箱,煤油灯,手榴弹,钢盔,手枪,勋章等等。
序厅中央有一组《奋勇前进》群雕,表现出了英雄塞北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畏强敌,奋勇前进的主题精神;群雕前以卧碑形式镌刻整个场馆陈列的内容概要;群雕背后是蜿蜒的塞外长城与莽莽的群山峻岭,象征朔州人民战斗在长城内外,护卫着故乡家园,其革命浩气和战斗业绩如青山耸立;墙面地面拟用米黄石材铺设,象征着朔州儿女所战斗的这一方黄土地;吊顶以红色枋梁,镶缀着抗战勋章和解放勋章,围绕着蓝天白云穹顶,寓意着革命精神和先贤英烈。
矗立在陵园中央的塞北人民英雄纪念碑,通高19.46米。纪念碑采用混泥土浇铸,花岗岩贴面砌成。碑基面积600余平方米,由月台、须弥座、碑身和碑顶组成。月台呈方形,高2米零6,东西宽38米,南北长36米,精美的汉白玉栏杆环绕四周,月台四面设有台阶,共设台阶口6个,台阶17步,月台上边的大须弥座束腰处四面镶嵌着4幅巨型汉白玉浮雕,记述了朔县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反抗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史。纪念碑规划设计相关数字寓意深刻。如月台东西宽38米,寓意1938年成立朔县县委,碑身高19.46米,月台的四面台阶6个出口,17步台阶,寓意朔县1946年6月17日解放。月台高两米零六,寓意纪念碑2006年兴建。
纪念碑碑身座北朝南,碑身正面镌刻着毛泽东手体“塞北人民英雄纪念碑”9个苍劲有力的鎏金大字,碑身背面是毛泽东手体27字鎏金碑文,碑文内容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碑顶是我国传统的坡屋顶式建筑,四面成斜面,顶上咸水平面,顶下有垂幔。整座纪念碑雄伟壮观,庄严肃穆,充分体现了朔城区人民对革命先烈的怀念和敬仰及朔城区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光辉历程。
纪念碑由朔州市恒基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工程分土建和装潢两部分:朔城区建筑工程公司承揽土建工程,装潢工程是河北省曲阳县第六建筑工程公司。整座纪念碑从造型题字、雕塑和装饰等,主题鲜明,端庄肃穆,构图严谨,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它既表彰了人民英雄千古不朽的光辉业绩,又体现了我国的建设艺术和特点。
在塞北人民英雄纪念碑大须弥座的四周,镶嵌着四幅高1.3米,宽6米,总长21米的汉白玉巨型浮雕,浮雕共刻画着108个栩栩如生、神情各异的人物形象,概括地表现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惊天动地的革命史实。
第一幅浮雕
碑身正面第一幅浮雕是“解放朔县城战斗”。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停战协定,不断向我解放区骚扰进犯,为了严惩闫伪军,扩大解放区,1946年6月16日至8月11日,我晋察冀、晋绥边区在地方部队及民兵配合下,发动了晋北战役。这次战役的第一仗,就是解放朔县城战斗。战前,我攻城部队准备了登城云梯、砌刀、钳子、炸药、破电网、铁丝的工具,侦察了地形,分析了敌情,进行了沙盘作业,训练了爆破手,进行了登城破电网演习。
这幅浮雕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我人民解放军攻城的情景,表现出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压倒一切敌人的斗志,瞻仰者带到了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
第二幅浮雕
碑身东面第二幅浮雕是“马鞍山伏击战”。1938年5月23日,侵朔日军军官教导团出动62人、7部汽车,装载猪肉、大米、白面、罐头等食品,从朔县城出发前往平鲁县城慰问日军。我八路军一二0师七一六团一营和二营一连、二连700名将士,埋伏在日军必经之地马鞍山,伏击了日军车队,击毙日军61人,毁敌汽车6辆,缴获敌步枪60余支,机枪两挺,追击炮两门,白面和大米1000余袋及饼干、罐头、肉类等食品。这次战斗,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朔平地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我军民对敌斗争的士气。浮雕上的八路军居,高临下,勇猛地横扫日军车队。整个画面表现了我八路军健儿不畏强敌、誓死抗击日鬼斗志。马鞍山伏击战,在朔县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史上写下了气壮山河的宏伟诗篇。
第三幅浮雕
碑身北边第三幅浮雕是“朔县西山抗日根据地斗争”。1937年9月28日,日军进犯县城,灭绝人性地屠杀县城平民4800余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朔县惨案”。是年秋天,由中国工农红军改编的八路军北上抗日来到朔县西山一带,在利民堡成立“神朔抗日委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英雄的朔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八年抗战,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抗战岁月,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十大抗日政策,开展人民游击战争,与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战胜了日本侵略者凶残至极的“扫荡”,粉碎了敌人的“三光”、“蚕食”政策,使朔县西山抗日根据地成为晋绥边区对敌斗争的前哨和绥蒙转战长城内外的依托,它对于坚持雁北地区的抗日战争,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历史作用,为抗日战争乃至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浮雕描写的是西山抗日根据地人民母亲送子上战场、妇女纺线织布、做军鞋、军衣、民兵埋地雷、开展大生产运动等动人场面,展现了在毛泽东战略思想指导下,西山根据地人民坚持八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
第四幅浮雕
碑身西面第四幅浮雕是“朔县民兵支前、干部南下西进”。1946年6月17日朔县解放后,为配合全国解放战争形势的需要,在县、区干部的带动下,广大青年踊跃报名参军,为军队扩充兵源,组织民兵远征支前,或随军直接参战,或配合部队抬担架、运护伤病员、保护交通、运输军用物资和粮草。到1948年底,大的支前行动10余次,参加人数1600余人。为支援新区工作,先后选派两批122名县、区级干部南下四川等新区工作,从人力、物力上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为夺取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建树了不朽的功勋。浮雕上,我们看到民兵扛着担架、带着大捆军鞋去支前;干部牵着高头大马南下新区,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胜利在望的笑容和饱满热情,一派热烈支前的情景。
塞北烈士陵园先后被朔州市、区列为“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学校德育基地”、“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
2009年12月被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3年6月被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公布为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
2016年8月14日,由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塞北烈士陵园入选第六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名单。
2021年11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红色文化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