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简介
济宁东大寺位于越河街道小闸口上河西街4号,坐落于京杭大运河畔,依河而建,故俗称“顺河清真东大寺”。全寺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迄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明成化年间初具规模,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大兴营造,始具今日之规模。它与济宁西大寺、南京净觉寺、西安化觉寺、兰州桥门街大寺并称全国五大古建清真寺,而尤其以济宁东大寺最为壮观。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大寺为标准的龙首式建筑群,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大门、邦克亭、大殿、望月楼等四部分,中轴线两侧是南北讲堂、水房,碑廊等。大殿,是寺院的主体建筑,面宽28米,进深40余米,最高点约30米,其建筑面积达1057平方米。整座大殿有卷棚、前殿和后窑殿三部分,以勾连搭形式组成。殿内以40根朱红的通天木柱和12根石柱做支撑,后窑殿为3层楼阁,上部为六角攒尖式窑顶。窑顶峰折陡峭,起伏错落,檐下斗拱罗列,翼角飞翘,覆黄绿色琉璃瓦,顶嵌青铜质鎏金宝瓶,流光溢彩;殿后是“望月楼”,砖木结构,以精巧玲珑著称。
2009年,济宁市、市中区两级党委、政府对东大寺进行了重新整修,5月1日对外开放,11月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两年来,接待国内外游客13万多人次,其中,30个国家的国外游客2千多人来寺参观游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是宣传推介济宁的重要窗口。
据寺内清同治六年(1867)碑记载,在明天顺时即有一古寺,在济宁台东棉花街。后在明成化时由当地穆斯林社首马化龙父子出资将寺迁至今地。又据民国二十九年(1940)公建顺河东大寺碑记载,寺创建于明朝成化年间,清康熙年间穆斯林集资重建,建筑规模宏伟,“洵属南北回教寺院之冠”。同治元年碑记载,清乾隆年间钦赐重修,始具今日规模。“其气魄位列全国清真寺木构建筑之冠”,是一座“龙首”式样的中国宫殿式伊斯兰教建筑群。主要建筑由东西轴线排列,依次为序寺、大殿、望月楼三大部分 。
在济宁市清真东大寺的西侧,原来有一座著名的寺院,人们叫它“西大寺”。两寺就象一对孪生兄弟,一东一西,耸立在古运河畔,目睹着齐鲁大地的辉煌与沧桑。如今西大寺已不复存在,留给人的只是深深地回忆和思索。
据建筑学家考证,该寺大门为明代遗构,其他建筑造型为清乾隆时所建。该寺全部建筑高大巍峨,布局严密,结构合理,工艺精湛,是中国伊斯兰建筑的代表作之一。2006年05月25日,济宁东大寺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寺内风格
寺院坐西朝东,建筑面积达4134平方米。寺门朝大运河,共有4道门,第一道门是木栅栏式。栅栏后立有石质碑坊,浮雕有狮子、羊、麒麟、山水、花卉等,大小额枋上全刻卷草,石坊左日右月分饰两旁,故称“日月坊”。石坊后有大门3间5檩,屋顶歇山造,用绿琉璃、黄剪边,有跑龙脊。大门左右有抱鼓石、盘龙柱和盘花柱等雕饰,门两边为八字墙。
二门为重檐圆顶,下檐带垂柱,形似楼房,为“邦克楼”。南北讲堂各6间。礼拜大殿7间15檩,由24根粗两围的木柱支擎,上为卷棚式,由黄绿色琉璃瓦覆顶,顶脊和8条垂脊饰以龙纹鸱尾,殿顶嵌着铜质镏金宝瓶。大殿四周窗棂,全用金丝楠木作阿拉伯文组成的花方图案。阿訇住室和沐浴室,设在殿外两侧。大殿后有望月楼,是一座3层阁楼,上覆六角形盖式楼顶。后门楼和后牌楼重重叠落,为木构建筑,高大雄伟。20世纪80年代又经多次维修。已恢复原貌。
东大寺抱鼓石、盘龙柱、石柱础上面的雕饰,全是少见的精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座康熙三十年(1691年)春所建的石刻日月坊,三门四柱,全是采用汉白玉精选石料,宽厚安稳,气势威严。因云板上有日、月图案,所以称之为日月坊。与一般牌坊的不同在于:四柱出头部分不用云气纹,两侧立柱雕有精美宝座,中间立柱上雕以八角平座栏杆宝阁,牌坊横梁上雕成宝瓶。底座、抱鼓、夹杆部分雕功如神,遍体生花。正中顶端有一石刻宝瓶,两旁各飞一团石云,云上分别拖着一轮红日和一弯新月。令人感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宇宙苍穹尽在眼底。石坊通体洁白,与后面大门八字墙的绿色琉璃交相辉映,在绿水、蓝天、白云的映照下,别具风采,甚为赏心悦目,更显悠悠古寺的清静与肃穆。
寺庙建筑
序寺
包括木栅门、石坊、大门、邦克楼和南北讲堂,门额镌刻“清真寺”。邦克楼是斋月期间专为宣读《古兰经》及召唤穆斯林礼拜之用。
阿语称“麦思直代”,是寺院的主体建筑,由卷棚、正殿、后殿(亦称后窑殿)组成。卷棚居前,面阔5间,进深2间,前有平列檐柱,三面敞开,勾连搭于正殿前檐。正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前置木隔门12扇,棂花木隔,由金丝雕嵌成阿文图案,门上正中悬有乾隆御笔红涂金字匾额。内置24根朱红通天木柱,承托着42间广厦的上部结构,后檐连接着阔3间、深2间的三层后殿,殿正中设有象征性的“圣笼”,上部为六角攒尖式窑顶。窑顶峰折陡峭,起伏错落,檐下斗拱罗列,翼角飞翘,顶覆黄绿色琉璃瓦,脊饰16条滚龙,中御两颗巨大圆珠,垂脊饰云龙、走兽、鸱尾等。六角楼顶上高竖铜质鎏金宝瓶,流光溢彩,俊逸辉煌,外观似有“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之势。殿内装饰精致,油漆彩绘,朴素典雅。整洁宽敞的空间可容纳两千余众进行“礼拜”活动。
望月楼
大殿后约6米的空间便是“望月楼”,是穆斯林“斋月”期间登高望月的地方。楼为双层,砖木结构,斗拱挑檐,顶覆绿色琉璃瓦,正脊垂脊装饰讲究,以龙凤、花卉尤精,整楼以精巧玲珑独具一格的风采久负盛名。楼北设有沐浴室,南侧原为教长居室,楼下紧接后门。后门亦为牌坊式建筑,上悬“古礼拜寺”匾额,两根石雕坊柱雕凿精湛,对舞的凤鸟有展翅欲飞之感,高浮雕的花卉图案可见匠心之良苦。与前大门的雕龙抱柱相映成趣,寓“龙翔凤翥”的祥瑞意境。
周围景观
清真寺的后面,却紧靠人烟稠密的闹市区。为了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保障清真寺的美观,建筑学家们采用牌楼作后门的格局。后门楼深、阔各三间,中间设门。后门两旁八字墙外展,门前有栅栏花墙遮挡,将中央单间单楼式牌楼加以烘托。有如此富丽堂皇后门建筑的清真寺,也是仅有的。这样,在与南北运河几乎垂直的东西上百米的中轴线上,从石坊、大门、南北讲堂直到大殿,建筑高度步步升高,过渡到30米高的后窑殿才是最高处。然后逐步舒缓回落到后门牌楼,高低疏密恰到好处。布局合理,排列有序,主体突出,错落有致,浑然天成。其寺的全部建筑可说是高大巍峨,姿态动人,无论是从寺的正面即运河之东向西眺望,还是从寺的背面向东望去,都给人一种令人叹服、心旷神怡的感受。
宗教内涵
1、大殿必须是座西朝东。这是遵照伊斯兰教规定的礼拜“朝向”,亦称“正向”,即礼拜方向的简称,全世界穆斯林一律朝向麦加城克尔白,克尔白位于我国的西方稍偏南,因此我国穆斯林建筑都以正西为朝向,即大殿必须座西朝东。
2、大殿呈窄而深的平面。敕建的大殿开间最多不能超过7间,而参加礼拜的穆斯林却与日俱增,加上节日、会礼时的需要,要增加容量只好向纵深发展。为使全体穆斯林聚礼者能听见领拜阿訇的声音、看到领拜阿訇的动作,与领拜人保持一致。整座大殿不设隔扇,同时,立柱采取“减柱造”法,从卷棚殿到后殿,每进一殿,必上一级台阶,步步登高,使后殿居高临下。
3、“勾连搭”屋顶是中国清真寺大殿建筑独特型式。由于大殿分为3进,屋顶都是起脊式,就必须采用“勾连搭”结构将各殿屋顶接连成为一个整体。据专家著文称,这种营造方法为国内其他古建筑所没有的。它解决了进深越大、屋脊越高及内柱承受能力不坚固等难题。并且为今后进深增建为4进、5进留有充分的余地。
4、装饰的基调色彩。东大寺同国内其他清真寺一样,建筑物的梁、枋、斗拱上面的彩绘及墙面装饰,基调色多用暗红、土黄、姜黄、暗橙、鸭头绿、淡绿、青、灰白、黑或金色。粱、枋彩绘以“旋子”、“缠枝莲”为主,其他装饰还有以阿拉伯文组成的经字画,如中堂、对联、圆光、岔角等。这些装饰艺术,融合了伊斯兰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装饰手法,并突出了伊斯兰的宗教内涵。
5、风铎不响。大殿、邦克亭、大门、望月楼4角的风铎,均为生铁铸成,而铎坠却为木质,风力再强劲,也不会发出撞击声响。清真寺内除了诵经声和轻声交谈以外,不会出现钟鼓器乐之声。
东大寺成功地将伊斯兰和阿拉伯风格与中国传统手法融会贯通,是中阿合壁(或中伊合壁)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