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出生在波兰加利西亚巴哈奇小镇上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中。身为犹太望族后裔,原姓恰兹克斯,童年受犹太宗教文化熏陶。8岁时,阿格农便每天写一首诗。
1903年,发表处女诗作《雷纳的约瑟夫》。
自1903年到1906年,他先后用犹太德语、意第绪语和希伯来文写了大量诗歌、传说和民间故事,发表在当地的犹太杂志上。
1906年,他18岁时便到一家希伯来文报馆工作。
1908年,阿格农参加了犹太复国运动,经维也纳到达巴勒斯坦,住在雅法城(现为以色列城市),任犹太法院第一书记,并担任犹太村社公会的秘书。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被遗弃的妻子们》,一举成名,他用这个篇名《Agunot》的谐音“Agnon”作为笔名,意为漂泊孤单的人。
1910年,搬到圣城耶路撒冷,专门从事写作和文学研究。
1912年,出版长篇小说《但愿斜坡变平原》,小说全篇弥漫着一种悲壮的宗教色彩。
1913年,前往德国研究德、法文学。
1919年5月6日,阿格农同埃丝特-马克斯结婚,婚后住在柏林;同年,出版《作家的故事》。
1922年,出版长篇小说《婚礼的华盖》,小说展示了东欧犹太人的思想情操、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生活面貌。
1924年,重返巴勒斯坦,定居耶路撒冷,并正式以“阿格农”为姓。
1932年至1950年,先后出版《行为之书》、《大海深处》、《宿夜的客人》、《一个简单的故事》、《订婚记》等小说。
1966年,阿格农因为“叙述技巧深刻而独特,并从犹太民族的生命汲取主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赞誉他是“现代希伯来文学的首要作家”。
1970年2月17日,阿格农在特拉维夫病逝,终年82岁。
1903年《雷纳的约瑟夫》诗
1908年《被抛弃的妻子》小说集
1912年《但愿斜坡变平原》长篇小说
1919年《作家的故事》小说
1922年《婚礼的华盖》长篇小说
1938年《宿夜的客人》小说
1943年《订婚记》小说
1945年《就在昨天之前》小说
阿格农前期的作品大多表现欧洲犹太人的生活,后期写以色列人的生活,强调犹太民族传统。阿格农的中短篇小说内容极其丰富,时间上几乎涵盖了近两百年来的历史,内容有对加利西亚犹太人居住区的描写,也有对祖国以色列的刻画,既写了犹太人的日常生活,也写了他们的精神状态。
阿格农对犹太民族文化怀有真挚感情。他生于波兰,但始终认为自己出生在耶路撒冷。对他而言,耶路撒冷就是太阳。犹太民族的灿烂文化哺育了他,并在他的笔下得到颂扬和传播。这也是他许多小说都以犹太人小镇为背景的原因。
小说《但愿斜坡变平原》被称为“艺术的平民史诗”。
代表作《婚礼的华盖》被誉为“犹太文学中的《唐·吉诃德传》”。
阿格农的作品大多具有一种浪漫主义风格,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有着幻想成分。这些作品不仅继承了自《圣经》文学以来希伯来文学固有的传统和风格,而且也体现了犹太民间文学和艺术的特征。阿格农的短篇小说兼备内容与形式、文体与韵律的完美,将希伯来短篇小说推向艺术的高度。他还创作了结构典雅的散文,编纂了民间故事集和拉比训言选、自传性的随笔。
阿格农对希伯来文作过深入的研究,除了早期有少数作品是用犹太德语和意第绪语写的以外,绝大多数作品都是用希伯来文创作的。这同他的“复国”思想密切相关。此外,他在作品中使用的语言多出自犹太教法典和俄国、波兰的哈西德派著作,他认为神的语言和世俗语言一脉相通,不可割裂。
阿格农创作的一大特征是以他的故乡布察兹作为作品的背景。在他所有创作中,当以《婚礼的华盖》最具特色。书中表现出的纯朴和别出心裁的幽默无疑使其成为犹太文学中的《唐吉诃德》。
阿格农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然而他的作品却不乏神秘主义成分,使那些最灰暗、最普通的情景都笼罩在一层金黄色犹如童话诗一般的奇妙气氛之中,令人不禁联想到夏加尔从《圣经》中汲取主题的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