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亨利·柏格森因父亲要在日内瓦音乐学院授课,而离开巴黎迁到瑞士日内瓦,瑞士的山水给他留下深刻的记忆;同年年底,举家又迁回巴黎。
1868年,得到了波拿巴皇家中学(后改名孔道尔塞中学)的奖学金,成为一名寄宿生,开始中学学习。中学期间,亨利·柏格森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对哲学逐渐产生兴趣,常听中学里的哲学课,还受到几位知名哲学家的指点,决心专攻哲学。
1870年,亨利·柏格森的父母决定迁居伦敦,留下他一个人在巴黎上学。
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经历了这一时期的他获得了许多哲学上的启迪。
1875年,亨利·柏格森在法国全国中学生竞赛中获得拉丁文演说第一名、英语第一名、地理和宇宙志第二名,希腊文笔译也得到了嘉奖。
1876年,亨利·柏格森在全国中学分科竞赛哲学科考试中,获得了法语作文第一名、数学第一名。
1877年,亨利·柏格森完成中学学业;同年,又在全国竞赛中获得基础数学、宇宙志和力学考试第一名。
1878年,亨利·柏格森以名列第三的成绩被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录取,大学期间,有唯物主义倾向,对当时崇尚的康德主义持猛烈的反对态度,逐步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1882年,亨利·柏格森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以第二名的成绩通过了教师合格考试,并先后在昂日尔、克莱蒙费朗和巴黎等城市的中学里任教,在教学的同时,还举办讲座,阅读古今的各种哲学著作,不断思索,推进自己的研究。
1889年,亨利·柏格森前往巴黎路易大帝中学和亨利第四中学任教;同年,完成了论著《论意识的即时性》,提出了关于时间的新概念,标志着他的学说——柏格森主义开始逐渐形成。
1894年,亨利·柏格森申请去巴黎大学讲课,然而,因巴黎大学对年轻人和新思潮的不接受而被拒。
1896年,亨利·柏格森因发表论著《物质与记忆》而一举成名。
1897年,亨利·柏格森任法兰西学院讲师,主讲希腊和拉丁哲学,因为论点新颖,方法独特,兼备哲学家和文学家的才能,引起了思想界和文坛的瞩目,声望与日俱增。
1898年,亨利·柏格森被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聘为兼职教师。
1900年,亨利·柏格森任法兰西学院教授。
1901年,亨利·柏格森当选为法国政治和道德科学学院院士。
1902年,亨利·柏格森被授予荣誉勋位勋章。
1903年,亨利·柏格森发表论著《形而上学论》。
1907年,亨利·柏格森发表哲学著作《创造进化论》,阐述了自己的关于生命本质的论点。
1909年,亨利·柏格森获得牛津科学博士称号。
1911年,亨利·柏格森发表哲学著作《生命的意识》。
1914年,亨利·柏格森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亨利·柏格森一直为法国的利益而奔忙。
1916年,因法国政府想在战争中得到更多的利益,亨利·柏格森被派往西班牙,促成西班牙援助法国。
1917年,亨利·柏格森被法国政府派往美国去见威尔逊总统,促使美国介入战争。
1918年,亨利·柏格森再次被乔治·克里孟梭将军派往美国,以寻求重建东线战场的途径。
1919年,亨利·柏格森发表哲学著作《精神的力量》。
1922年,亨利·柏格森成为国际文化合作委员会委员。
1925年,亨利·柏格森身患瘫痪症,病情严重,不得不辞去职务,专事著书。
1927年,亨利·柏格森凭借《创造进化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32年,亨利·柏格森出版哲学著作《宗教与道德的两个源泉》,把人分为上智下愚,强调直觉的神秘性。
1934年,亨利·柏格森发表哲学著作《思想和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亨利·柏格森反对纳粹政权对犹太人的迫害,拒绝与侵法德军合作。1941年1月4日,因病在巴黎逝世,享年82岁。
柏格森认为,在所有哲学体系中,最能长存又最丰盈的,就是从直觉诞生的哲学体系。他说哲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是研究外在的僵死的物质,所以可以用概念、判断等理性形式加以研究的;哲学研究是宇宙的本质、真正的实在,这种本质、实在是一种生生不息、运动不休的“绵延”“生命之流”,因而理性、科学的理智的认识是不能认识这种宇宙的本质的。
他利用芝诺的“飞矢不动”思想举例说,当你举起手臂,要想用理智来认识手臂的运动,但理智认识的方法是从外部来观察手臂运动的方法,你的手臂是先经过一点,然后经过另一点,而且这两点之间还有其他的点,即使这样无限数下去,也无法把握运动。因为这样一来,“绝对的运动就成了一枚永远不能用零钱算清的金币”。但是如果你从内部来体验这种运动,问题就简单多了,你可以立刻把握“绝对”。
在贬低理性的基础上,柏格森竭力宣扬直觉主义。他认为只有直觉才是认识宇宙的本质或绝对真理的唯一工具。根据他的论述,直觉是区别于逻辑理性的另一种认识活动。它不用任何表达、复制或者符号肖像来把握实在。因此,哲学“就是一门不用符号的科学”。
柏格森继承并发展了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思想,他的生命哲学与的直觉主义是密切相关、互为表里的。生命哲学为直觉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而直觉主义又为生命哲学提供了方法。柏格森认为,生命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而又不知疲惫的生命冲动。这种冲动变化是在时间上永不间歇地自发地流转,故称为“绵延”或“生命之流”。它像一条永流不息的意识长河,所以也称为“意识流”。
“绵延”是个神秘的范畴,柏格森说,人们能直觉到自己的绵延,但不能用概念来表达它。绵延的真正本质在于它总在川流不息,是绝对连续的、不可测量的、自由的。绵延是一种时间概念,没有空间性。他曾撰写《绵延与同时性》一书,主要讨论绵延概念和爱因斯坦相对论中时间概念的异同,并对爱因斯坦的理论作了批判。
柏格森认为物质是堕落于记忆中的影像,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由生命所派生的。现实世界事物的千差万别表明生命冲动派生万物的方式千差万别。他说这种冲动如同一个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永远不息的旋涡之流,生命向上冲,物质向下坠,而生物则是两者的结合。生命冲动的向上运动总是企图克服物质事物的阻碍,它的向下坠落也必然牵制向上的喷发。在人类那里,生命之流受到的阻力最小,进化的可能性最大。而且人的生命可以克服物质障碍而获自由,因此人的意志是自由的,灵魂可以不朽。
关于小说创作,柏格森认为,作家在小说中所刻画的人物性格,是不能与在一刹那与这个人物打成一片时所得到的感受相比的。小说描述这一人物的特点,其目的是同其他人做比较,而比较出来的东西是共有的,并非专属的东西,因而我们便无法感觉到内在的东西。描写只能让人停留在相对事物之中,而得不到绝对的东西,要想得到绝对的东西,只能依靠直觉,直觉能使我们进入到对象的内部、发现本质
《论意识的即时性》论文
《物质与记忆》哲学著作
《形而上学论》论文
《创造进化论》哲学著作
(又译《创造的演变》)
《生命的意识》哲学著作
《精神的力量》哲学著作
《宗教与道德的两个源泉》哲学著作
《思想和运动》哲学著作
莱谢克·柯拉柯夫斯基:几乎没有一个当代哲学家敢夸耀他们完全没有受到柏格森的影响(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尽管很少有人提到和引证柏格森,但柏格森的存在却是不能从我们的文明中消失。
卡尔·波普:我的观点可以这样表达:每一科学发现都包含非理性因素,或柏格森的创造性直觉。
雅克·莫诺:我并不认为柏格森的态度是无足轻重的,有意或无意地反抗理性,尊重本能的冲动胜于尊重自我,以及创造的自发性,这些都是我们时代的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