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富尔位于苏丹西部,与乍得接壤,那里混居着黑人与阿拉伯人。与南苏丹不同,达尔富尔地区几乎所有的居民都是穆斯林,不论是非洲黑人还是阿拉伯人,他们多信仰伊斯兰教,而且分属于不同的部族,彼此之间相互通婚,血统和身份不断发生着变化。在70年代旱灾发生之前,达尔富尔地区内的各部族基本都能和平共处,并没有相互对立。达尔富尔是在资源争夺和暴力冲突中才逐渐形成了阿拉伯人与黑人的分野,遂形成了两派的对立。2003年2月,达尔富尔地区由黑人居民组成的“苏丹解放军”和“正义与公平运动”以政府未能保护他们免遭阿拉伯民兵袭击为由,发动了反政府的武装斗争。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这一地区的战乱已造成1万多人死亡,近百万人流离失所,大批难民逃入邻国乍得避难。即将到来的雨季将使那里的人道主义形势进一步恶化。世界卫生组织7月1日在日内瓦警告说,苏丹西部的达尔富尔地区在7、8两月可能将有数万人死于痢疾、疟疾和霍乱。
于1898年正式并入苏丹版图。根据苏丹地区划分,该地区分为三个州:北达尔富尔州、西达尔富尔州、南达尔富尔州,隶属苏丹政府直接管辖。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占苏丹总土地面积的五份之一。现有人口400多万,距离苏丹首都约1000多公里,同时,达尔富尔距红海、地中海及肯尼亚海湾也是相同的距离。达尔富尔与利比亚、乍得及中非三个国家陆地接壤,达尔富尔部落与这三个国家的部分部落相通,有的原就是一个部落。
其中具有阿拉伯血统的人占纯非洲血统人的70%,绝大部分达尔富尔人为农民或牧民。达尔富尔地区具有广阔的平原,海拔约600-1000米,西部有迈拉山山脉,山高为3000米,可种植多种农作物。北部为干燥的沙漠气候,南部被称为沙漠中的绿洲。达尔富尔地区主要生产高粱和玉米,畜牧业主要以饲养骆驼、牛、羊为主。现在,该地区被认为是苏丹长期缺粮的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四次严重的旱灾和饥荒,第一次是1910年-1914年,第二次是1948年-1950年,第三次是1970年-1974年,第四次是1979年-1984年。在过去数十年中,大批移民穿过漫长且无人看守的边界,从邻国甚至更远的毛里塔尼亚来到达尔富尔。
人口过渡膨胀,导致当地生存环境恶化,不同部落和村庄之间经常为了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而发生冲突。特别是1983年,该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部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水资源的冲突更加激烈,一些大部落开始发展自己的武装。而政治和宗教的介入,又使武装冲突有了新的内容。阿拉伯游牧部队人心齐,力量大,在黑人村民之间的冲突中占上风。另一方面,苏丹政府长期关注于南部战乱,对达尔富尔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不够重视,也未给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财政和行政支持,使当地村民感到遭受了中央政府的冷落。
与南苏丹不同,达尔富尔地区几乎所有的居民都是穆斯林,不论是非洲黑人还是阿拉伯人,他们多信仰伊斯兰教,而且分属于不同的部族,彼此之间相互通婚,血统和身份不断发生着变化。在70年代旱灾发生之前,达尔富尔地区内的各部族基本都能和平共处,并没有相互对立。达尔富尔是在资源争夺和暴力冲突中才逐渐形成了阿拉伯人与黑人的分野,遂形成了两派的对立。但宗教信仰的分野是不明显的,没有资料表明:非洲黑人就一定信仰原是拜物教或基督教,而不是信仰伊斯兰教。此外,当今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多信仰的国家,民族或种族的差别,宗教信仰的异质性不足以说明必然导致冲突或战争,关键看要是实行怎样的民族和宗教政策。
苏丹达尔富尔问题始于2003年2月,该地区以黑人村民组成的"苏丹人民解放军(又称人民解放运动)、正义与公正运动及改革与发展运动"等武装组织,以苏丹政府未能保护他们免遭阿拉伯民兵袭击为由,大肆展开反政府活动,并要求实行该地区自治。另外,该地区阿拉伯人和来自邻国的武装分子联合组成了一个结构松散的民兵武装组织,称为"金戈威德",与上述反政府武装形成对抗。双方矛盾不断激化,互相多次发生军事冲突和流血事件,造成1万多人伤亡,100多万当地居民流离失所,逃往他国。苏丹现政府在镇压该地区非法武装力量的过程中,采取借刀杀人政策,向金戈威德民兵组织提供武器和资金。这一做法,被美国抓住了把柄。布什总统称,制止达尔富尔危机的责任必须由苏丹政府承担,并要求苏丹政府必须解散金戈威德民兵组织并收缴其武器,其他武装组织也必须遵守停火协议。最近,苏丹内政部长对外宣布,苏丹政府断然否认向金戈威德民兵组织提供武器。但承认,苏丹政府在该地区招募了一些当地村民并组成称"民团"的组织,以便协助苏丹政府维持治安。他强调说,这些民团与金戈威德民兵组织是两码事,金戈威德民兵组织同其他民兵组织都是非法组织。
苏丹政府指责反政府武装为"叛军",是导致达尔富尔地区动荡不安的罪魁祸首,拒绝接受反政府武装提出的自治要求,否认政府同金戈威德民兵组织有任何关联。另外,苏丹政府还认为达尔富尔问题属于苏丹内政,反对把该问题国际化。拒绝执行联合国1593号决议,反对把战争罪犯提交国际法庭审判,坚持将战争罪犯提交苏丹国内法庭审判。最近,苏丹法庭正在审理战争罪犯,并邀请有关国际法庭官员旁听。同时,苏丹政府也反对联合国直接干预该地区问题。并强调,如果国际社会希望尽快解决达尔富尔问题,那么,就应该首先向"叛军"施加压力。
2004年4月1日,在非洲联盟调解下,苏丹政府与苏丹解放军及正义与公正运动的代表在乍得首都举行了谈判,4月8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同年7月15日,双方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了第二论谈判。反政府武装提出六点要求,主要是解除达尔富尔阿拉伯民兵组织武装、对所谓"种族灭绝和种族清洗"进行国际调查、释放战俘、把谈判地点从埃塞俄比亚转到中立国等要求,苏丹政府拒绝接受这些要求。4月17日,此次谈判宣告破产。同年12月,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又举行了第三论谈判,也未取得任何进展。
一年多来,经过中立国乍得和非洲联盟多次协调,阿布贾谈判仍在继续,谈谈停停,至今仍未解决任何实质问题。为此联合国安理会于2004年上半年曾发布1590和1593号两项决议,要求苏丹政府和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在非洲联盟的协调下尽快停止武装冲突,和平解决争端。自2003年4月8日苏丹政府与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签署停火协议以来,双方之间未发生严重武装冲突,但反政府武装袭击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人员和抢夺援助物资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
一方面,反政府武装企图用上述事件对苏丹政府施加政治压力,迫使苏政府在谈判中做出更大让步;另一方面,反政府武装内部管理混乱,也可能是基层武装人员随心所欲采取行动所致。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经过苏丹政府的较大努力及联合国组织的大量物资援助,该地区局势和难民生活问题不断得到好转。2004年5月份以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美国副国务卿及西方国家官员多次亲临该地区视察,他们都认为该地区局势有较大好转。2004年6月初,又恢复阿布贾谈判,目前双方正在谈判中,估计近期不会达成任何协议。
中国对非洲石油的探险是从苏丹开始的。1995年,中石油开始进入苏丹。短短几年时间,苏丹已成为中国重要石油来源。目前,中石油在苏丹拥有12家企业,占有苏丹最大石油公司大尼罗河股份公司40%、喀土穆炼油厂、石化厂各50%和95%股份,并修建了750公里输油管和苏丹港30万吨油轮输油终端。苏丹政府对华出口额一度占总额的55%,其中大部分为原油。2004年1至4月,从苏丹港出发的25艘油轮竟有19艘开往中国。
通过中国的投资,苏丹在1999年成为石油出口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通过在苏丹的石油开发,中国开始逐步摆脱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正因如此,中国需要苏丹政府保持对国家的控制,以确保自己的能源利益;而苏丹方面也需要中国的扶持,从而能在日益孤立的国际舞台上继续周旋。
中国是苏丹最大的贸易伙伴。据商务部提供的信息,1997年以来,在石油开发项目带动下,双边贸易量猛增。2001年,苏对华贸易占其外贸总额的35%,其中对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55%,从中国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14%。2003年1月到12月,中苏进出口总额达到19.2亿美元,其中中国从苏丹进口14.4亿美元。中国从苏丹进口的商品主要是原油。
目前大部分西方国家的投资已从苏丹撤走,只有中国公司仍继续活跃,其中以中石油的规模最大,占苏丹最大的石油财团40%股份。中石油拥有4个苏丹油田的开采权,其中3个已经投产,年产量超过2600万吨。中国还投资兴建炼油厂及铺设输油管道,协助苏丹出口石油,现时原油出口占苏丹外贸收入的70%,其中大部分出口到中国。
1996年11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标获得苏丹穆格莱德油田1、2、4区块开发权,并负责组建作业集团———大尼罗河股份有限公司,中方占最大股份(40%)。该项目由3个区块和一条原油外输管线组成,1999年6月完工,8月底出口了第一船原油,目前日产原油25万桶。该项目自运营以来效益显著,对促进中苏两国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外,中国在苏丹首都喀土穆还有炼油厂、石油化工厂。中油集团和苏丹政府各占喀土穆炼油厂50%的股份,项目于2000年5月正式投产,年加工能力为250万吨原油,目前运行良好。中油集团占喀土穆石油化工厂股份的95%,苏丹政府占5%。2002年3月5日正式投产,设计年产1.5万吨聚丙烯。
除了投资,中国早在1981年就开始在苏丹进行劳务承包。中国在苏丹的承建项目包括石油化工、港口、电站、房建、路桥等。外交部西亚非洲司对本报记者说,中国在苏丹大约有3000人。据了解,中方人员主要是公司代表和承包工程的劳务人员,但中国公司主要集中在苏丹中南部地区,而达尔富尔地区位于苏丹西部。
因为在苏丹拥有重大的石油利益,若苏丹局势太过波动,也会影响中国的利益,所以中国对苏丹采取中庸政策,不向其施压,也不赞成制裁,游说苏丹政府接受联合国派驻维持和平部队,自己也积极参与了维和行动,先后派遣430名军人进驻苏丹,除协助维和任务外,也间接保护中国在当地的石油利益。
维和部队数千名成员以非洲联盟为主,中国是少数参与苏丹维和部队的非盟以外国家,可见苏丹如何信赖中国。美国要求扩大维和部队至两万人,幷要求派遣联合国其他国家的军人,该建议被苏丹拒绝,中国起初也反对建议,但近月态度转变,分析估计胡锦涛在会见苏丹总统巴希尔时会协助联合国进行游说。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在非洲的外交工作一向以国家利益先行,石油及矿产等天然资源是首要目的,其次就是非洲国家的票源。自2003年至今,胡锦涛先后三次出访非洲,三次访问的国家鲜有重复,几乎48个非洲邦交国都亲自探访过。虽然非洲国家都是穷国小国,但在联合国或其他国际组织却拥有实实在在的投票权,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推动利益攸关的议题时,需要其他成员国的支持,而香港前卫生署长陈冯富珍得以当选为世卫总干事,已证明了非洲票源的实力。
然而中国虽然付出很多,却没有收到预想的回报。由于担心中国的垄断地位,近年来苏丹政府通过种种手段打压中国石油公司。作为最大股东的中石油,却屡屡在当地各项招标中失败,或被迫以高价签标。
西方对苏丹实行经济制裁导致在当地控股的中石油面临国际困局。中国政府坚持“不干涉”原则,对苏丹政府使用中国资金、武器支持阿拉伯民兵不闻不问。当地大使馆又对中资企业和中国经济利益保护不力,对中国企业间的协调问题熟视无睹,一味将问题往国内推诿,造成中石化、中石油恶性竞争,结果被苏丹利用而两败俱伤。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的支持并未换取苏丹政府的感激。一方面苏丹利用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拖延时间,另一方面却认为中国的弃权票是在玩平衡,搞暧昧外交,甚至说“中国参与非洲事务纯粹是为了生意”。中国因苏丹达尔富尔问题在国际形象上失分,却并未换来预期的经济利益。
由于达尔富尔人道危机愈演愈烈,中国出于构建国际战略的考量,不可能公然反对联合国相关决议。另一方面,顾及中国在苏丹石油利益,又势难转而支持国际社会对达尔富尔的干预,真可谓向前失分,向后也失分。苏丹拿着中国提供的武器在达尔富尔大打出手,给中国造成巨大外交麻烦,同时又毫不客气地打压中资石油公司,使其经营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面对这种两头不讨好的困局,一些中国观察家认为是“美国力图打压中国的企图”,主张加大对苏丹政府的支持力度。但有识之士指出,必须检讨中国在苏丹的外交策略和经营理念,用更理性、更负责的政策来维护中国的国际形象和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