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湖原分为东南湖、西南湖、东北湖、西北湖4部分。后由于城市建设,被城市道路分割成8个大小不一的湖面。2014年,聊城市规划部门结合聊城历史文化、文人典故、湖区自然风貌对八个分湖面分别进行命名,统称为东昌湖。其中八处湖面为:丁家坑,位于古城东侧,东关街以南。据记载,聊城历史名人丁志方故居位于该区北侧,明朝时期,建文帝被朱棣推翻后,丁志方坚持“一臣不保二主”之遗训被杀,朱棣感其忠良封赐一个大坑,取名丁家坑;演武湖,位于古城东南,因户区内的演武厅遗址而得名;明珠湖,位于古城西南,是湖区内最大的一块水面,阳光照射下,开阔的湖面似明珠一般闪闪发光,取名明珠湖,寓意光明、纯净之意;望岳湖,位于古城西侧,取名望岳湖,寓意仰望光岳、泰岱之意;荷香湖,位于东昌路南、湖滨路东侧。因湖区内遍植荷花取名为荷香湖;琴湖,位于凤凰台东南、镜明路北侧。该湖区小巧玲珑,形似古琴,命名为琴湖,寓意用琴瑟和弦奏响水城华美乐章;镜明湖,位于古城东北,该湖面被城市建筑包围,少有风浪,湖面宛如一面明镜,故命名为镜明湖;铃铛湖,位于古城东、东关街以北。该湖区被岛屿分割成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多个湖面,从高处俯瞰,恰如镶嵌在古运河畔的一串铃铛,故取名为“铃铛湖”。风景区内的主要景点有光岳楼、宋代铁塔、山陕会馆、海源阁、傅斯年纪念馆、范筑先纪念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中国钓鱼协会聊城垂钓基地、东昌湖游乐园等。
坐落在东昌湖西北隅。1994年11月29日,时任中共阿里地委书记的孔繁森,不幸以身殉职。为纪念孔繁森,弘扬孔繁森精神,于1995年7月4日经批准建馆,9月14日正式开馆。占地面积1035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馆高15米,外形为双重檐、四周换廊式结构。馆坐西面东,馆内设1个纪念厅和3个展览厅。纪念厅安放着孔繁森同志大型半身塑像,塑像后屏风上镌刻着“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展厅内布置着孔繁森同志事迹展览,分为6个部分,展出图片多张,陈列实物千余件,并配以3组电视录像片。自开馆以来,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员络绎不绝,共接待全国各地观众达200余万人次。1997年,被中央宣传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聊城古城中央,是聊城古老文明的象征。该楼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已有626年的历史。此楼四重檐十字脊楼阁,高33米,巍峨壮观、气势非凡、为中国的四大名楼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明代建筑中最古老、最高大的木构楼阁。康熙、乾隆皇帝和众多文人墨客多次登临,留有多块御匾御碑和词赋诗篇。光岳楼是游客们思古怀幽,感受登高望远的愉悦和鸟瞰城区风貌的绝佳之处。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聊城东关古运河西岸,座西朝东,沿中轴线对称排列。是山西、陕西商人为作“祀神明而联桑梓”集资合建的一座神庙与会馆结合的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以后逐年扩修,至嘉庆十四年(1809),方具现代之规模,共耗银60465.69两。会馆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占地面积3311平方米。整个建筑由山门、戏楼、夹楼、钟鼓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南北大殿、春秋阁等所组成,布局紧凑,疏密得体,错落有致。山陕会馆是聊城明清之际经济繁荣的见证。
海源阁,清代著名私人藏书楼。位于聊城古城区西南隅万寿观街杨氏宅院内。由清代进士扬以增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创建。它与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陆心源的“宋楼”合称中国清代4大私人藏书楼。海源阁为3间硬山脊南向2层楼阁,下为杨氏家祠,上为宋、元珍本藏书处。楼中间悬有杨以增书“海源阁”匾额。楼前有长廊式高台读书亭1座。楼后第五进院为明清版本藏书处,北有瓦房5间,东西瓦房3间。1956年海源阁被列为山东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东昌府区人民政府在原址按原结构样式重建。落成之际,海内外名流纷纷题字作画致贺。现馆内藏有李苦禅、启功、沈鹏、刘炳森、王学仲等名家字画数百幅和大批图书文物。
坐落于东昌湖湖滨公园内。由聊城市政府规划,实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由聊城江北水城集团投资兴建的一处现代化的大型文化设施。这里周围环境优美宜人,配套设施齐全先进,能够承办综艺、戏曲、歌舞、杂技等各种大型的文艺演出。大剧场自2004年2月29日落成开业,已成功接待了国内外100多个艺术团体的300多场演出。它是集演出、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剧场,并且能为高级别会议、庆典、讲座、大赛等提供策划、组织和服务,旅游和文化前景十分开阔。它使东昌古城焕发了青春,为江北水城增添了光彩。
聊城市内乘2、3、6路公交车可达景区。
东昌湖,原因湖面环绕聊城旧城而得名环城湖。其雏型成于1070年(宋熙宁三年),时为护城河。后经1076年(宋熙宁九年)、1372年(明洪武五年)、1525年(嘉靖四年)、1579年(万历七年)4次拓展,至明代末期已初具规模。1731年(雍正九年),又因重修护城堤用土,护城河与大堤之间的洼地再次得以拓宽、加深。其后,周围百姓经常在此取土他用,至解放前夕,老城周围已构成一条宽大的护城河。1953年被洪水浸漫,形成沼泽水域。1963、1964、1977年3次进行较大规模的清淤治理,使水面扩为4.2平方公里,水深2~3米,成为北方城市中罕见的人工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