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裂唇蜓(学名:Chlorogomphus papilio):是一种美丽且体型十分巨大的蜻蜓。翼展为14-15厘米。头部正面观呈椭圆形。头部在背观,两眼互相接触呈一条很长直线。两复眼在头顶稍微分离,额高度隆起;身体黑褐色并具黄色条纹,腹部细长,雌性产卵器粗大。翅宽阔,翅的中室有或无横脉。具有非常发达的臀圈。下唇端缘纵裂;雌性产卵器粗大。翅的中室有或无横脉;前后翅三角室形状相似,距离弓脉也一样远;在翅痣内端常有1条支持脉,有1条径增脉。
栖息于海拔高度500-1500米范围,比较偏爱具有茂盛森林中的清澈山区溪流的环境。是一种夜伏昼出的昆虫。飞行很快,多在黄昏飞出,捕食蚊虫。繁殖方式是以“蜻蜓点水”的方式每次在水面上投下几颗卵。稚虫水生,成虫陆生。分布于华南和越南。
蝴蝶裂唇蜓(Chlorogomphus papilio Ris, 1927)是蝶裂唇蜓亚属(Subgenus Aurorachlorus Carle, 1995)全球唯一的一种。1927年,昆虫学家里斯(Ris)发表了一种产自中国广东的奇特蜻蜓,根据雌性模式标本的特殊形态,他将这种蜻蜓命名为“papilio”,即是蝴蝶的含义。
蝴蝶裂唇蜓的发现使整个裂唇蜓家族备受关注,雌性个体的翅展可以逾越150毫米,是当之无愧的巨型昆虫,也是世界蜻蜓界的巨星。蝴蝶裂唇蜓就好比蜻蜓中的大熊猫,被全球的昆虫学家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度。2016年是蝴蝶裂唇蜓发现的第90年,而野外调查也有新的收获。在贵州中部发现的一只雌性个体,翅展达到156毫米,156毫米也成为了中国蜻蜓无法逾越的极限。
栖息于具有一定海拔高度的茂盛森林中的溪流。海拔500-1500米范围的清澈山区溪流是它们比较偏爱的环境,这些溪流既可以是开阔的,暴露在太阳底下的,也可以是具有茂盛林荫的。
分布于中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湖南、四川、云南、浙江)和越南。
蝴蝶裂唇蜓是中国最大的蜻蜓,是一种美丽且体型十分巨大的蜻蜓。翼展为14-15厘米。头部正面观呈椭圆形,两复眼在头顶稍微分离,额高度隆起;头部在背观,两眼互相接触呈一条很长直线。下唇端缘纵裂;身体黑褐色并具黄色条纹,腹部细长,雌性产卵器粗大。翅宽阔,翅的中室有或无横脉;前后翅三角室形状相似,距离弓脉也一样远;在翅痣内端常有1条支持脉,有1条径增脉(radialplanate)。具有非常发达的臀圈。
雄性的裂唇蜓具有显著的领域行为,一种是以低空慢速飞行在领地巡逻,有时它们会非常接近水面,有时则距离水面有一定高度;一种是长距离巡逻,例如蝴蝶裂唇蜓可以沿着几公里的溪道巡逻。裂唇蜓的稚虫期较长,通常需要2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发育成熟。
蝴蝶裂唇蜓其体型大,飞翔能力强,速度很快。生活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不易采集。是一种夜伏昼出的昆虫。捕吃蚊子,是裂唇蜓属一年中最后盛放的种类。而它们巨大的身体,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才能起飞。雄性的蝴蝶裂唇蜓可以在整条山谷几公里的距离内往返飞行,是裂唇蜓中巡逻距离最长的种类。两雄相遇会展开激战。有时激战后都不见了踪影。种群数量很少。
裂唇蜓是非常敏感的生物。在幼年阶段,它们的稚虫不能忍耐具有污染的水体,而只能生活在非常清澈见底的溪水中,成年以后,需要相当大面积的森林来成长和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它们的存在不仅与水质联系密切,还与河岸带的植被密切相关,因此裂唇蜓可以有效的评估蜻蜓栖息地的环境质量,这不仅包括它们幼年阶段生活的溪流的水质质量,还包括成虫阶段依赖的森林的植被质量。
蜻蜓的交配是在飞行中进行。雄蜻蜓用腹部末端的钩状物抓紧雌蜻蜓的颈部;雌蜻蜓腹部由下向前弯,把生殖孔接到雄蜻蜓腹部第二节下面的贮存精子器官,而后雄蜻蜓进行授精。蝴蝶裂唇蜓雌性产卵器粗大。交配状态特异,和其他许多昆虫都不一样,它的卵是在水里孵化的,幼虫也在水里生活,所以它点水实际上是在产卵。雌蜻蜓产卵到水里面,多数是在飞翔时用尾部碰水面,把卵排出,卵黄色。蜻蜓是典型的不完全变态昆虫,由稚虫蜕变至成虫的阶段中,不需经历结蛹的过程。它们一生只经历三个阶段:卵、稚虫及成虫。蜻蜓稚虫是水生的,而成虫则是具飞行能力的陆生昆虫。
单一物种,无亚种分化。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1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裂唇蜓之所以受到关注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体型巨大,容易被人发现,其次是多数种类都有显著的色彩,这样可以非常容易的把它们和其他蜻蜓区分。在大型蜻蜓中,翅上有鲜艳色彩的类群非常罕见,而裂唇蜓则是特例。裂唇蜓是宝贵的自然财富,除了身份地位上是蜻蜓家族的贵族成员,还是人类评估生态环境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