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斑蜻是一种体型较大、翅具色斑的蜻科动物。成蜻体长28mm,翅展60mm。翅结处褐斑前缘不超过R脉。有时体色较浅,但大多数雄蜻体色蓝黑色。稚虫体表多毛,腹部4~9节有背棘。下唇中片具12~13对刚毛,内侧的5~6对短小。下唇侧片具侧刚毛7根,前缘具11个浅的锯齿。它的繁殖方式是卵生。
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朝鲜。
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北京、河北白洋淀等地。
成蜻体长28mm,翅展60mm。翅结处褐斑前缘不超过R脉。有时体色较浅,但大多数雄蜻体色蓝黑色。稚虫体表多毛,腹部4~9节有背棘。下唇中片具12~13对刚毛,内侧的5~6对短小。下唇侧片具侧刚毛7根,前缘具11个浅的锯齿。
雄性腹部长28mm。这是体型较大,翅具色斑,褐色,漂亮的种。
头部:下唇和上唇黄褐色,前、后唇基及额淡黄色,脸长有黑色软毛。头顶具一条宽的黑色条纹,覆盖单眼区,两端向下方弯曲,沿额两侧,伸达额基部。头顶中央具一黄色突起。后头黄褐色,边缘生有长毛。
胸部:前胸褐色,前叶黄色。合胸黄褐色,合胸脊黑色,背面密生淡褐色长毛。侧面第1缝线黑褐色,完整;第2缝线缺乏,气门周围黑色;第3缝线不明显,仅残存上方一段。足的基节、转节和腿节黄褐色;腿节末端、胫节和跗节深褐色,胫节具褐色长刺。翅透明,前缘脉宽,白色。翅痣和翅脉黄色。前、后翅的基部和翅结以及翅痣处各具一褐色斑。前翅的基斑包括两条深褐的粲绞,两纹之间色淡,上三甭室上方深褐色。后翅基斑扩大,还包括上三角室和三角室以及从三角室斜向下内方,沿臀套基部到达翅内缘均为褐色斑部分,在褐色基斑内的翅脉白色。翅结处的斑较小,在翅结下方Ri和IRiii之间,以及IRi与桥脉之间。翅痣处的斑,连接在翅痣的下方,呈三角形,并向翅后缘扩张。
腹部:黄褐色,生有细长的毛,第49节背中隆脊以及两侧,各节连接成一条前方狭向后方逐渐变宽的黑色条纹。肛附器褐色,上肛附器末端尖锐;下肛附器稍短于上肛附器,末端中央具一小凹陷。
雌性腹部长26mm,后翅长30mm,雌性的体型、色彩和斑纹同雄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6年 ver 3.1)——极危(CR)。
日本环境部于1993年开始保护该物种,法律禁止采集。但这还不足以保护栖息地免受破坏。一些非政府组织已经开始保护这种昆虫及其栖息地,例如在鹿儿岛县静冈县冲木谷池、鹿儿岛县今田池、和大分县野野信神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