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米伦世纪大奖绘本:阿莫的生病日》是2012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菲利普·斯蒂德、埃琳•斯蒂德。
凯迪克金奖作品《阿莫的生病日》以舒缓的节奏,为生活在繁忙大都市里的人们,讲述了一则打动我们日渐冷漠心弦的小故事。阿莫是一位和善的动物园管理员,过着规律平淡而又充实快乐的日子。每天,他都要挤出时间去看望几位好朋友:陪大象下棋、和乌龟赛跑、跟企鹅坐坐、给爱流鼻涕的犀牛递手绢,并且给猫头鹰讲故事。可是有一天,他醒来时又流鼻涕又打喷嚏,没能正常去动物园,却在家里接待了几位意想不到的客人……
这是一部老少咸宜的绘本,最适合亲子共读。它是安静淡雅的:安静淡雅的文本配以安静淡雅的画面,传达淡淡的情感,引发暖暖的感动;在最平实的语言和故事里,隐藏着最深沉的爱的主题。如果您是一位繁忙的都市人,为事业所累,家庭所困,日益心绪烦乱,百无聊赖,那么,请暂时停下匆促的脚步,和孩子一起细细品读这本小书,进入阿莫平平淡淡、安安静静、慢慢悠悠,乐乐滋滋的生活,体会久违的安然淡定吧。
[美]菲利普·斯蒂德(Philip C.Stead)&埃琳·斯蒂德(Erin E.Stead)
这对年轻的夫妇先后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州的一所私立中学,妻子埃琳毕业于2001年,丈夫菲利普毕业于1999年。他们高中结识,大学毕业后都选择了与艺术和出版相关的职业。两人在2005年结婚后,共建了一个工作室从事图画书创作。
2011年荣获凯迪克金奖的《阿莫的生病日》是这对夫妇组成图画书搭档后的第一本作品。2012年他们再次合作,出版了第二本图画书《大熊有个故事要说》。此书一经推出,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瞧瞧人家阿莫是怎么过日子的——
每天起个大早,下床前摆摆腿,下床后伸伸腰;煮一壶水,泡杯茶,冲碗燕麦粥,还不忘跟糖罐子有商有量;吃饱肚子,拎个小包,从从容容缓步出门去上班;公共汽车到站了,他还会对司机夸一句:“6点整,很准时。”
阿莫是做什么的?——动物园管理员。他每天也有很多活儿要干,可总能抽出时间陪陪他最要好的几位朋友:跟大象下棋,和乌龟赛跑,陪企鹅静坐,给犀牛递手绢,为猫头鹰读书讲故事……
最初读到图画书《阿莫的生病日》时,我就被它迷住了,非常乐意能把它翻译过来,与大小朋友们分享。我以为这是一本适合所有年龄段读者的睡前读本,尤其是都市里忙忙碌碌的人们——当然啦,我主要指的是大人们。因为这本书首先打动的是我,而不是我的孩子。
至少在三年多以前,我也是一个整日价忙忙叨叨的城里人,作息时间混乱,三餐难得定时,手头的工作越玩命做越做不完,身后总好像有一条疯狗在穷追不舍……可是因为一场机缘我突然学会放慢了节奏。于是也能像阿莫那样,每天早早起床,从从容容地走路去上班,路经一个公园,能看到晨运的人们非常阳光的面孔,还有一年四季花草树木微妙的变化。特别有趣的是,我发现在节奏慢下来、学会享受有规律的生活后,能够完成的工作却一点儿也没减少,反而多出了一些时间多读自己喜欢的书,陪陪家人,常常给远方的父母打打电话。
所以当我读到这本图画书时,感到特别的亲切,它是那么安静、简单又富有哲理,於我心有戚戚焉!
译完初稿后,我读给女儿听。她上六年级了,但一样特别喜欢这本安静而简单的图画书,而且她还发现了一些原先我没有留意的细节,比方说阿莫去上班的那页有一个夹着书戴领带的小鸟,一个等公共汽车的小老鼠,还有公寓楼里的气球和小鸟,这些都是贯穿整本书的辅助线索。她还特别指出,这一页里的房子只有阿莫的小屋是彩色的,她认为这是在说只有阿莫的生活是富有情趣的。的确,画家在这本书中使用的色彩很有限,所以在叙事上更有可能有特别的寓意。
我还请一位妈妈把译稿读给她5岁的男孩听,他一样很喜欢这个故事,而且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细节:阿莫戴的表不是手表,而是怀表!——是啊,阿莫这样一个老派的家伙,的确是适合带需要上弦的怀表的。
关于孩子们会喜欢上这本书,我是一点也不怀疑的。孩子的确有爱闹腾的一面,但他们安静下来时就像天使,而且我觉得他们比习惯于接受刺激的大人更懂得享受简单而安静。此中的乐趣难以言说,却非常真切。和孩子一起翻看《阿莫的生病日》,最好能静静地、慢慢地翻页,留意观察孩子的反应,你会发现这本书很可能会逗得他们咯咯地笑起来。或许你还会有点奇怪:这一页有什么可笑的呢?不过,如果大人也能和孩子一起心照不宣地会心一笑时,那便是最美妙的了。
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我自己就时常忍不住地笑起来,什么乌龟赛跑从没输过、犀牛担心自己的过敏症、那只爱听故事的猫头鹰怕黑……仔细琢磨的确很逗,结合画面来看更是滑稽,可作者和画家只是那么淡淡的一笔带过。这种不露声色的幽默才是功效持久的。
相信每一位初次接触这本图画书的读者,都可能误以为这是本颇有年头的作品,感觉插画家也一定是位上了年纪的功力深厚的艺术家。我最初也不敢相信这是一本2011年获得凯迪克金奖的作品——难道是今年开始时兴授奖给一本老书了?在查阅了一些资料后才发现:原来它的确是一本2010年刚出版的新书,而且作者和画家是一对非常年轻的80后夫妻档!
这本书的背后其实也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这对斯蒂德夫妇在高中就相识了,他们先后毕业于密歇根州的一所私立天主教中学(Divine Child High School),1982年出生的埃琳是2001年毕业的,菲利普是1999届的师兄。他们在大学毕业后都选择了与艺术和出版相关的职业,菲利普先一步选择了图画书的创作方向,先后出版了两本自写自画的作品,包括颇受人关注的《奶油金枪鱼豌豆吐司》,是美国图画书界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埃琳则一度考虑过从事纯艺术创作,拿她自己的话说就是那种“头戴黑色贝雷帽、成天叼着香烟的,很严肃的”女画家。但她终于搁下这个念头,打算在插画界一试身手。
菲利普和埃琳2005年结婚时还主要在纽约的布鲁克林打拼生活,后来他们在密歇根州的安娜堡共建了一个工作室,不必在外奔忙时,他们就一起在工作室里从事创作。据说《阿莫的生病日》最初的创意就诞生于2006年,菲利普打算停下自己手边的活儿,为爱妻写一个图画书故事,设计最适合她展现才华的形象与故事。因为埃琳说,实际上丈夫比她更了解自己擅长画什么。
当菲利普创作完故事初稿时,埃琳居然对此还一无所知。菲利普先说服了出版社的编辑,然后再一起约埃琳出去吃饭,席间他们才正式提出邀请,请埃琳答应为这本书插画,他们认为她一定能出色地完成这部处女作!这样的邀请怎么可能被拒绝呢。
埃琳为这本书整整画了一年!如此简单的书,怎么会需要一年时间呢?是的,在一个博客上,埃琳展示了自己绘画的工序,大致是这样的:先设计构图并画草图;然后再用木板制作模子;涂色、拓印,完成一幅图的背景和主要角色的轮廓;等画纸晾干后,再用彩铅画局部和细节。当然这只是在形成了清晰的设计思路之后的工作,在此之前还要苦苦冥想如何用图画叙述这个故事,形象与构图、线条与颜色……
埃琳说她最担心的是自己没有能力把故事画出来,同时也顾虑可能太多受到其他插画家的影响,因为她认为创作必须坦诚地表达自己。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她尽力避免去看其他画家的作品。她最喜欢的画家是美国的莫里斯·桑达克(《野兽出没的地方》的创作者)和德国的塞巴斯蒂安·麦什莫泽(《松鼠先生和月亮》的创作者),不过这本处女作显然没有他们的痕迹。但埃琳也承认,在颜色的选择上她多少参考了一点前辈画家爱芙琳·海斯(《姗姗的月光》的创作者)的技法。
可是,她不可避免地深受另一位插画家的影响,那就是她的丈夫菲利普!因为这对神仙眷侣差不多总是在一起创作,在工作室里随时把草稿与作品递过来递过去,帮对方出出主意甚至画上几笔。比方说埃琳在设计犀牛形象时遇到了瓶颈,是菲利普帮她脱离了困境。埃琳说,她实在无法想象独自一人怎么可能完成!
所以当人们问埃琳希望这本书向读者们传递怎样的信息时,她回答,菲利普和她只想着怎样让这个故事尽善尽美,在创作中非常诚实地表达自己,至于读者可以从书中获得什么,那是读者的事情,因人而异吧。至于她,早已从书中得到了属于她自己的收获。
作为读者和译者的我也是满载而归的,现在轮到你们了。
阿甲(儿童阅读推广人,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创始人)
名人推荐
瞧瞧人家阿莫是怎么过日子的——
每天起个大早,下床前摆摆腿,下床后伸伸腰;煮一壶水,泡杯茶,冲碗燕麦粥,还不忘跟糖罐子有商有量;吃饱肚子,拎个小包,从从容容缓步出门去上班;公共汽车到站了,他还会对司机夸一句:“6点整,很准时。”
阿莫是做什么的?——动物园管理员。他每天也有很多活儿要干,可总能抽出时间陪陪他最要好的几位朋友:跟大象下棋,和乌龟赛跑,陪企鹅静坐,给犀牛递手绢,为猫头鹰读书讲故事……
最初读到图画书《阿莫的生病日》时,我就被它迷住了,非常乐意能把它翻译过来,与大小朋友们分享。我以为这是一本适合所有年龄段读者的睡前读本,尤其是都市里忙忙碌碌的人们——当然啦,我主要指的是大人们。因为这本书首先打动的是我,而不是我的孩子。
至少在三年多以前,我也是一个整日价忙忙叨叨的城里人,作息时间混乱,三餐难得定时,手头的工作越玩命做越做不完,身后总好像有一条疯狗在穷追不舍……可是因为一场机缘我突然学会放慢了节奏。于是也能像阿莫那样,每天早早起床,从从容容地走路去上班,路经一个公园,能看到晨运的人们非常阳光的面孔,还有一年四季花草树木微妙的变化。特别有趣的是,我发现在节奏慢下来、学会享受有规律的生活后,能够完成的工作却一点儿也没减少,反而多出了一些时间多读自己喜欢的书,陪陪家人,常常给远方的父母打打电话。
所以当我读到这本图画书时,感到特别的亲切,它是那么安静、简单又富有哲理,於我心有戚戚焉!
译完初稿后,我读给女儿听。她上六年级了,但一样特别喜欢这本安静而简单的图画书,而且她还发现了一些原先我没有留意的细节,比方说阿莫去上班的那页有一个夹着书戴领带的小鸟,一个等公共汽车的小老鼠,还有公寓楼里的气球和小鸟,这些都是贯穿整本书的辅助线索。她还特别指出,这一页里的房子只有阿莫的小屋是彩色的,她认为这是在说只有阿莫的生活是富有情趣的。的确,画家在这本书中使用的色彩很有限,所以在叙事上更有可能有特别的寓意。
我还请一位妈妈把译稿读给她5岁的男孩听,他一样很喜欢这个故事,而且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细节:阿莫戴的表不是手表,而是怀表!——是啊,阿莫这样一个老派的家伙,的确是适合带需要上弦的怀表的。
关于孩子们会喜欢上这本书,我是一点也不怀疑的。孩子的确有爱闹腾的一面,但他们安静下来时就像天使,而且我觉得他们比习惯于接受刺激的大人更懂得享受简单而安静。此中的乐趣难以言说,却非常真切。和孩子一起翻看《阿莫的生病日》,最好能静静地、慢慢地翻页,留意观察孩子的反应,你会发现这本书很可能会逗得他们咯咯地笑起来。或许你还会有点奇怪:这一页有什么可笑的呢?不过,如果大人也能和孩子一起心照不宣地会心一笑时,那便是最美妙的了。
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我自己就时常忍不住地笑起来,什么乌龟赛跑从没输过、犀牛担心自己的过敏症、那只爱听故事的猫头鹰怕黑……仔细琢磨的确很逗,结合画面来看更是滑稽,可作者和画家只是那么淡淡的一笔带过。这种不露声色的幽默才是功效持久的。
相信每一位初次接触这本图画书的读者,都可能误以为这是本颇有年头的作品,感觉插画家也一定是位上了年纪的功力深厚的艺术家。我最初也不敢相信这是一本2011年获得凯迪克金奖的作品——难道是今年开始时兴授奖给一本老书了?在查阅了一些资料后才发现:原来它的确是一本2010年刚出版的新书,而且作者和画家是一对非常年轻的80后夫妻档!
这本书的背后其实也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这对斯蒂德夫妇在高中就相识了,他们先后毕业于密歇根州的一所私立天主教中学(Divine Child High School),1982年出生的埃琳是2001年毕业的,菲利普是1999届的师兄。他们在大学毕业后都选择了与艺术和出版相关的职业,菲利普先一步选择了图画书的创作方向,先后出版了两本自写自画的作品,包括颇受人关注的《奶油金枪鱼豌豆吐司》,是美国图画书界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埃琳则一度考虑过从事纯艺术创作,拿她自己的话说就是那种“头戴黑色贝雷帽、成天叼着香烟的,很严肃的”女画家。但她终于搁下这个念头,打算在插画界一试身手。
菲利普和埃琳2005年结婚时还主要在纽约的布鲁克林打拼生活,后来他们在密歇根州的安娜堡共建了一个工作室,不必在外奔忙时,他们就一起在工作室里从事创作。据说《阿莫的生病日》最初的创意就诞生于2006年,菲利普打算停下自己手边的活儿,为爱妻写一个图画书故事,设计最适合她展现才华的形象与故事。因为埃琳说,实际上丈夫比她更了解自己擅长画什么。
当菲利普创作完故事初稿时,埃琳居然对此还一无所知。菲利普先说服了出版社的编辑,然后再一起约埃琳出去吃饭,席间他们才正式提出邀请,请埃琳答应为这本书插画,他们认为她一定能出色地完成这部处女作!这样的邀请怎么可能被拒绝呢。
埃琳为这本书整整画了一年!如此简单的书,怎么会需要一年时间呢?是的,在一个博客上,埃琳展示了自己绘画的工序,大致是这样的:先设计构图并画草图;然后再用木板制作模子;涂色、拓印,完成一幅图的背景和主要角色的轮廓;等画纸晾干后,再用彩铅画局部和细节。当然这只是在形成了清晰的设计思路之后的工作,在此之前还要苦苦冥想如何用图画叙述这个故事,形象与构图、线条与颜色……
埃琳说她最担心的是自己没有能力把故事画出来,同时也顾虑可能太多受到其他插画家的影响,因为她认为创作必须坦诚地表达自己。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她尽力避免去看其他画家的作品。她最喜欢的画家是美国的莫里斯·桑达克(《野兽出没的地方》的创作者)和德国的塞巴斯蒂安·麦什莫泽(《松鼠先生和月亮》的创作者),不过这本处女作显然没有他们的痕迹。但埃琳也承认,在颜色的选择上她多少参考了一点前辈画家爱芙琳·海斯(《姗姗的月光》的创作者)的技法。
可是,她不可避免地深受另一位插画家的影响,那就是她的丈夫菲利普!因为这对神仙眷侣差不多总是在一起创作,在工作室里随时把草稿与作品递过来递过去,帮对方出出主意甚至画上几笔。比方说埃琳在设计犀牛形象时遇到了瓶颈,是菲利普帮她脱离了困境。埃琳说,她实在无法想象独自一人怎么可能完成!
所以当人们问埃琳希望这本书向读者们传递怎样的信息时,她回答,菲利普和她只想着怎样让这个故事尽善尽美,在创作中非常诚实地表达自己,至于读者可以从书中获得什么,那是读者的事情,因人而异吧。至于她,早已从书中得到了属于她自己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