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猬(学名:Mesechinus hughi)是猬科、林猬属动物。体长平均178毫米。耳较短,平均23.2毫米,其长不超过周围棘刺之长。体背具棘刺,头宽而吻尖,爪较发达。背棘暗黑褐色,棘刺较普通刺猬细短,且由两种颜色的棘刺组成,但几无纯白色棘。头骨较细弱,颌关节盂后突与颞乳突等长。
林猬是林猬属惟一栖息于1400-2100米山地森林景观的种类。营地面生活方式。属夜行性动物。通常白天在灌木丛、岩石旁、大树根边、树叶下,以天然的石穴、树洞、土穴为巢。有冬眠习性,在秦岭及陇山地区,大致在10月中旬左右开始陆续进入冬眠。当时气温最高15℃,最低7℃。冬眠时,体温下降,和气温仅相差1-2℃。林猬的食性亦基本与普通刺猬相似。以剖检胃食性分析,动物性食物为蚯蚓、甲虫、蚂蚁、蝉和昆虫的幼虫等;植物性食物为浆果和树叶,其中主要为浆果。中国特有种,分布于陕西、四川、重庆、河南、湖北、甘肃、山西中条山山区。
Thomas(1908)将采自中国陕西宝鸡的1个雌性刺猬标本定名为侯氏猬(Erinaceus hughi)。嗣后,中国国内外学者对其分类地位有所争论。Allen(1938)等人将其作为普通刺猬的同物异名Erinaceus europaeus dealbatus,而Corbet(1978)等人把它作为达乌尔猬(Hemiechinus dauuricus)的同物异名。马勇等(1964)将采自中国山西中条山的刺猬定名为Hemiechinus sylvaticus。陈服官等(1980)、吴家炎等(1982)将获自中国陕西秦岭的刺猬归属为普通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宋世英(1983)将产于中国陕西秦岭和陇山的刺猬列为Hemiechinus sylvaticus。
宋世英(1985)在调查研究了中国陕西省猬类后,认为侯氏猬(Erinaceus hughi)确系短棘猬一个独立的种,林炜等(1987)亦同意。同时指出侯氏短棘猬(Hemiechinus hughi)在陕西陇山同普通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同域分布。在陕西秦岭分布的刺猬绝非是普通刺猬,而是侯氏短棘猬(后订名林猬),河南商城地区所产的刺猬亦属该种。马勇等(1964)定名的Hemiechinus sylvaticus实系林猬(Mesechinus hughi)。
经过查看了中国陇山地区大量的林猬和普通刺猬的标本,认为林猬在外形上比普通刺猬弱小,在体色上颜色比普通刺猬深暗,且背棘几无纯白棘。在头骨上外形较弱小,颌关节盂后突和乳突等长,且向内凹进。而普通刺猬则头骨粗大,颌关节盂后突短于乳突,且不向内弯进。在分布上,这两个种同域分布。显然,林猬并非普通刺猬,而是一个独立的种。
林猬在外形、毛色、头骨结构与达乌尔猬(Hemiechinus dauuricus)不但有明显的区别,而且染色体数亦有差别。林猬染色体2n=48,而达乌尔猬的染色体数则为2n=44。在生态地理分布上,林猬是林猬属惟一的山地森林种类,而达乌尔猬则是荒漠、半荒漠、草原种类。
Hemiechinus sylvaticus与林猬(Mesechinus hughi)的主要形态特征基本相同,但彼此差异亦明显。故将Hemiechinus sylvaticus作为林猬的地理亚种,即山西亚种(Mesechinus hughi sylvaticus)。
3亚种
中文名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分布范围
林猬指名亚种 Mesechinus hughi hughi Thomas,1908分布于陕西南部、四川、重庆、河南和湖北。
林猬山西亚种 Mesechinus hughi sylvaticus Ma, 1964 分布于陕西和甘肃。
林猬陕甘亚种 Mesechinus hughi miodon Thomas,1908 分布于山西中条山山区。
指名亚种亚种与山西亚种的主要差别是体色较暗,绝大多数个体的头部、下吻、前胸部或腹部及前肢为赤褐色或灰褐色,而非白色;头骨人字脊绝大多数在其中部向前凹入或稍凹入,人字脊与枕骨相交的角度,在多数个体中亦非90°,而呈钝角。
中国特有种,分布于陕西(留坝、太白、佛坪、宁陕、柞水、山阳、洛南、商南、镇巴)、四川、重庆、河南(商城)、湖北、甘肃、山西中条山山区。
外形:体长平均178毫米。耳较短,平均23.2毫米,其长不超过周围棘刺之长。体背具棘刺,头宽而吻尖,爪较发达。
毛色:体背暗黑褐色。体被棘刺由两种颜色组成,一种为纯白色,为数极少;另一种为基部纯白或灰褐色,其后为黑色,第3段为淡白色或淡褐色,尖端为黑褐色。一般头部、前胸部、下颌部、腹部、体侧及前后肢的毛色为赤褐色或棕灰色,仅少数个体为灰白色或白色(约25%)。耳覆短毛,呈淡白或灰白色。
头骨:较为弱小,吻部短而稍细,鼻骨狭长,其后端尖削;额骨上“V”字形隆起不显著,二额骨之间不具明显的凹沟,整个额部较为平直。矢状脊不发达,但明显可见。枕部之人字脊发达,其中部向前凹进,仅少数个体向后突出,使整个人字脊呈弧状。眶间部前后约等宽。颧弓呈弧状,颚骨横脊窄而平直,颌关节窝后突和颞乳突等长,且向内弯进。
牙齿:第1上门齿粗长,第2上门齿甚短小,第3上门齿约为第2上门齿的2倍大。犬齿不发达,约等于第3上门齿或第1上前臼齿。第2上前臼齿呈三角形状,小于第1上前臼齿,第3上前臼齿冠面大,外侧齿尖发达。第1、2上臼齿齿冠面呈方形,第3上臼齿甚小,齿冠面脊状,且向内斜向排列。齿式:。
大小度量
性别 体重 体长 尾长 后足 耳长
雄性 185-750克 150-174毫米 - 31-45毫米 19-21毫米
雌性 300-345克 194-220毫米 19-22毫米 35-38毫米 21-33毫米
头骨
性别 颅骨长 腭长 颧宽 眶间宽 后头宽 上齿列长
雄性 47.8-50.7克 26-27.2毫米 28-30.2毫米 12.7-12.8毫米 24.3-25毫米 24.5-25.2毫米
雌性 50克 26.6毫米 30.6毫米 13.1毫米 25.4毫米 25.5毫米
行为:林猬是林猬属惟一栖息于1400-2100米山地森林景观的种类。营地面生活方式。属夜行性动物。活动时间大致在晚上8点到次晨6-7点。通常白天在灌木丛、岩石旁、大树根边、树叶下,以天然的石穴、树洞、土穴为巢。活动时常独来独往;如彼此相遇则发出“噗噗”的警告声,同时低头将头上的刺指向对方,然后后肢用力蹬,前肢猛然跃起,将头顶的刺向对方刺去,这样反复多次,直到将对方击退。如遇到天敌,其自卫的方式与普通刺猬相同,即立即蜷缩成刺球状。
冬眠:有冬眠习性,在秦岭及陇山地区,大致在10月中旬左右开始陆续进入冬眠。当时气温最高15℃,最低7℃。冬眠时,体温下降,和气温仅相差1-2℃。
食性:林猬的食性亦基本与普通刺猬相似。以剖检胃食性分析,动物性食物为蚯蚓、甲虫、蚂蚁、蝉和昆虫的幼虫等,其中主要为蚯蚓,约占胃内容物重的70-90%;植物性食物为浆果和树叶,其中主要为浆果。林猬的食量很大,一次可食蚯蚓200克,断食和水40天左右即可死亡。
每年繁殖1次,春季交配。在5月末剖检时可看到雌体子宫膨大增厚,阴道内有乳白色胶冻状黏液,即精栓。雄体睾丸下降,睾丸大小为18毫米×15毫米,附睾大小为20毫米×4毫米。到6月12日剖检时,可发现怀孕雌体,胚胎大小约11毫米。7月底8月初开始产仔,宫斑约为2-6个。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林猬捕食大量有害昆虫及其幼虫,对农、林业有极大益处。肉是美味佳肴,并有医治反胃之疗效。其皮入药,是常用而效果较佳的中药之一。
2022年7月,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生在大学生暑期实习中,在黄山风景区内发现了不同于常见刺猬的另一种刺猬:侯氏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