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月15日,爱德华·泰勒出生于奥匈帝国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年少时匈牙利所处于的政治趋势和改革,使他对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有了恨意。
1926年,离开了匈牙利前往德国,部份原因是霍尔蒂·米克洛什统治时所实施的大学学额限制。
1926年—1928年,在卡尔斯鲁厄大学学习数学和化学,并获得了化学工程理学学士学位。
1928年7月,就读于慕尼黑大学,师从阿诺德·索末菲学习物理学。
1929年,转到莱比锡大学。
1930年,在沃纳·海森堡的指导下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涉及到氢分子离子最早的一次准确量子力学论述。博士毕业后前往哥廷根大学。
1933年,在犹太人援助委员会的帮助下离开了德国,在英国待了一阵子后就搬到哥本哈根住了一年,在尼尔斯·玻尔的指导下工作。
1935年,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邀请出任物理学教授一职,直至1941年,期间与乔治·伽莫夫共事。
1941年,加入美国国籍。
1942年,受邀加入罗伯特·奥本海默在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夏季研讨会,计划开展曼哈顿计划,也就是同盟国研发第一批核武器的主力。在战时加入了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理论物理学部。
1946年,离开洛斯阿拉莫斯回到芝加哥大学任教。
194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54年,在罗伯特·奥本海默的安全调查听证会上作供指证身为洛斯阿拉莫斯前主管兼原子能委员会会员的奥本海默,他的证词导致奥本海默威望扫地,并且使他的安全准许证被吊销。
1950年,回到洛斯阿拉莫斯进行氢弹研究。
1951年,占有了乌拉姆的一个创新构想,并将其开发成第一个可行的百万吨级氢弹设计,成了后来的泰勒-乌拉姆设计方案;11月1日,第一项使用泰勒-乌拉姆设计方案的热核武器常春藤“迈克”被引爆,爱德华·泰勒没有出席核试,而在柏克莱一栋大楼的地下室看地震仪的结果。
1952年,离开洛斯阿拉莫斯;同年,与欧内斯特·劳伦斯共同创建了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
1954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1958年—1960年,担任劳伦斯利福摩尔国家实验室主管,卸任主任后继续出任助理主管。
1959年,主持建立了伯克利空间科学实验室;同时,出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
1963年,建立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应用科学系及劳伦斯利福摩尔国家实验室,该大学有以泰勒命名的资助教席。
1975年,退休后被劳伦斯利福摩尔国家实验室任命为名誉主任,以及被胡佛研究所任命为高级研究员。
1979年,在三哩岛核泄漏事故之后,女演员简·方达在推广她的新片《危机》时宣扬反核能,爱德华·泰勒对此作出回应,游说各界支持核能,为其安全性及可靠性作证,并在这样的一阵活动后心脏病发。
1980年代,发起一个后来被称为战略防御计划的运动,由于内容包括使用激光或卫星摧毁来犯的苏联洲际弹道导弹,故被评论家称为“星球大战计划”。
2003年9月9日,在美国斯坦福去世,享年95岁。
1937年,爱德华·泰勒对姜-泰勒效应进行说明,其中描述了电子云在某些情况下的几何扭曲;在描述金属的化学反应时有作用,尤其是跟某几种金属染料一起时。
1937年,与布鲁诺尔及埃米特的合作下,在表面物理和化学方面三人一起发现布鲁诺尔-埃米特-泰勒(BET)等温线。
1939年以前,爱德华·泰勒作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从事量子、分子和核物理领域的研究。
1941年之后,他的兴趣转到核能量应用方面,包括:裂变和聚变的核能量。爱德华·泰勒作为曼哈顿计划的早期成员,参与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在加州理工学院空气动力学家及同是匈牙利移民的西奥多·冯·卡门的建议下,爱德华·泰勒跟他的朋友汉斯·贝特合作开发了一套振荡波传播理论,他们为这种波背后的气体表现所作的解释有助于研究导弹返回技术。
1945年,提出裂变加速这个概念。
1953年,与尼古拉斯·梅特罗珀卢斯及马歇尔·劳森布卢夫共同写了一份论文,是为统计力学上蒙特·卡罗方法应用的标准开端。
194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54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1958年,获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
1961年,获得金盘奖。
1962年,获得恩利克·费米奖。
1975年,获得哈维奖。
1978年,获得赫茨尔奖。
1980年,获得埃林根奖章。
1982年,获得国家科学奖章。
1986年,获得西尔瓦纳斯·塞耶奖。
1989年,获得总统公民奖章。
1991年,获得搞笑诺贝尔和平奖。
2003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