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篷车》是纳亚尔·胡赛因执导的爱情片,由阿莎·帕雷克、吉滕德拉、阿鲁娜·伊拉尼等主演,于1971年在印度上映。讲述富家女在经历其父被陷害和丈夫的背叛后,假扮乡下姑娘,藏身于流浪吉卜赛大篷车中伺机复仇的故事。
苏妮塔 饰 阿莎·帕雷克
莫汗 饰 吉滕德拉
妮莎 饰 Aruna Irani
Monto 饰 Mehmood Jr.
拉詹 饰 Ravindra Kapoor
苏妮塔之父莫罕达斯 饰 Sapru
乔尼 饰 Kishan Mehta
卡拉马长德 饰 Shivraj
莫妮卡 饰 Helen
苏妮塔(阿莎·帕雷克饰)是印度孟买一家大工厂主莫汉达斯的独生女儿,莫汉达斯死后,她听从他的遗愿与其心术不正的养子拉詹结婚,并答应拉詹会与他在坎达拉的一所小别墅欢度新婚之夜。驱车到达别墅时,苏妮塔遇到夜总会舞女莫妮卡,得知拉詹正是杀害父亲的凶手。凭借机智逃离别墅后,苏妮塔结识一个来自吉普赛的大篷车队,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莫汉(吉滕德拉饰)第一次走进她的视线,然而两人的爱情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如阴魂般的拉詹,是其中最大障碍。
制作人 Tahir Hussain
导演 纳亚尔·胡赛因
编剧 Sachin Bhowmick、纳亚尔·胡赛因
在印度影片《大篷车》中,有观众喜闻乐见并且成为印度影片特点的大段歌舞,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有惊险的殴斗,有善恶之争,有富于传奇色彩的吉卜塞人的生活,也有充满喜剧因素的情节片断。因此《大篷车》可以说是一部“娱乐片”。
但是《大篷车》也并不属于那种充斥于西方影坛的趣味低级的廉价娱乐作品,虽然影片没有提出重大的主题,在揭露社会方面也谈不上深刻,然而影片同情贫苦和社会地位低下的吉卜塞人,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乐观、正直和不畏强暴的可贵品质,把富有资财但作恶多端的拉加恩作为主要的反面人物来揭露和鞭挞,同情的显然是以莫汗为代表的劳动人民,因此《大篷车》不失为一部积极的、健康的影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痴情的吉卜塞姑娘妮莎的刻画,细腻而感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妮莎是个野性未脱的吉卜塞姑娘。她象水晶那样纯真,对任何情感都不加掩饰,使人一眼就可以看到她心灵的最深处。她的爱和恨都极其鲜明、强烈,而且她恨的程度正反映了她爱的程度。为了爱,她可以去杀人,也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在接受了善良的头人的教诲之后,她已从简单地维护自己的爱情升华到为所爱的人的幸福献身的高度,把对莫汗的一片痴情化为勇敢和无私的行动,充分展示了她的也是吉卜塞人的美好心灵。虽然影片对这个人物并没有着重刻画,但是由于演员的出色表演,妮莎的形象仍然生动、鲜明,使人经久难忘。最后,妮莎死了,她留给人们的最后一句话是;“你们不要忘了我。”确实,她的遭遇令人惋惜,她的命运令人同情,她的行为令人赞美,她的形象令人怀念。
当然,《大篷车》还有不足之处。《大篷车》的故事背景,虽然是今日的印度社会,然而影片并没有真正触及社会的矛盾。拉加恩的作恶似乎只是个别坏人的行为,苏妮塔小姐爱上莫汗并且最后决定跟随他过流浪生活,也缺乏具有说服力的依据。尤其是影片对吉卜塞部落生活的叙述,过多地强调了他们欢乐和光明的一面,这样,就使阶级的隔阂、种族的差异和社会的矛盾,淹没在载歌载舞而又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之中了。从艺术上讲,《大篷车》基本上做到人各有貌,故事的发展也还顺畅和吸引人,歌舞的穿插和悬念的铺陈都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影片的结构还不够严谨,人物和事件由于同社会本身缺乏联系,因而显得深度不够和缺乏时代感。
看了《大篷车》以后,我想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的许多兄弟民族都是以能歌善舞著称的。应当多拍一些载歌载舞的影片,来表现他们在社会主义祖国的幸福生活,这样的影片将是观众喜闻乐见的。《五朵金花》就是一个具体的例证。(原文刊载于1980-10-16《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