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氏蜈蚣是唇足纲的一种肉食动物。广泛分布于太平洋西部诸多国家和地区,所罗门群岛地区的个体身长可超过20cm。身长16-20cm,最长身长可达33厘米。哈氏蜈蚣的体长为200毫米,最大的可达350毫米。全体呈褐色,或头板和第一有足体节的背板为红色,而其他背板为褐色。步足呈浅褐色。触角分18节,基部6节无细密的绒毛。它们的共同特点主要在于尾巴,任何产地的尾巴都是比较粗而且很长的,尾巴内存有3颗明显突出的大刺,而尾巴下侧则有一颗不是很明显的小刺。
广泛分布于太平洋西部诸多国家和地区的蜈蚣品种,因为分布地区较Scolopendra subspinipes subspinipes 更靠近热带,所以体型也更大一点。把网上看到的一些说法综合起来,蜈蚣最终体形的大小与基因、体质、温度、含氧量、活动空间、喂食频率等因素均有关系。
哈氏蜈蚣的体长为200毫米,最大的可达350毫米。全体呈褐色,或头板和第一有足体节的背板为红色,而其他背板为褐色。步足呈浅褐色。触角分18节,基部6节无细密的绒毛。硕齿为6 6。背板纵沟线多从第四背板开始,直至第二十背板,脚板纵沟线从第二脚板至第二十脚板。最末体节的墓侧板突起末端有二小棘,也有一侧突起末端有一或三小棘的个体。第一至第十九步足各有一跗刺,第二十步足也有一跗刺。最末步足前股节的腹面外侧无棘,而内侧仅有一棘。前股节的背面内侧有一棘,也有少数个体一侧为一棘,而另一侧为二棘的。隅棘末端为二小棘。雄性生殖区前生殖节胸板两侧有细小的生殖肢。哈氏蜈蚣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等地都有分布,而海南省的个体数量较多。印度与东南亚诸国都有记载。
属肉食动物,性凶猛,喜食各种昆虫,主要有蟋螂、蝗虫、烟虫、金龟子、稻苞虫、牛角虫、蝉、蚱蜢、蜻蜒、蜘蛛、各种蝇、蜂类的卵或蛹,也吃蠕虫、蚯蚓、蜗牛、蛞蝓、马陆及蝙蝠、麻雀、鼠类、壁虎、蜥蜴、蛇类、蛙类等动物。此外,还吃鸡血、杂骨。有时也吃西瓜、黄瓜、苹果、梨之类的瓜果。初春食物不足时也偶尔吃些苔藓或青草嫩芽、根尖。极度饥饿或严重千旱时还会相互残杀而咬食同类。人工养殖时,以泥鳅、黄鳝、蛙类及小鱼、小虾、小蟹等为主食。饥饿时,1次进食量可达自身体重1/5,最多可达3/5左右。然而它很耐饥饿,10天、半月不给食也不至于饿死。
繁殖方式:卵生。
体形特征:它们的共同特点主要在于尾巴,任何产地的尾巴都是比较粗而且很长的,尾巴内存有3颗明显突出的大刺,而尾巴下侧则有一颗不是很明显的小刺,凡是具备这个特征的,90%应该就是哈氏蜈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