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松骨头是江苏省苏州太仓市的特色美食之一,因制作原料来自制作肉松时剩下的“边角料”而得名。太仓肉松骨头的特点是色泽酱红,咸甜香鲜,骨肉相连,具有独特骨香。
1、选购新鲜筒骨、腿骨,切成大块,用温水洗净备用;
2、提前煮上一锅肉汤;
3、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倒入肉汤,开始熬制;
4、根据个人口味,加入桂皮、茴香、黄酒、酱油等调料;
5、开中火煮约50分钟,熄火焐约两小时;
6、再开大火收汁,其间用勺子不停舀汤,淋在骨头上,这一操作可令肉松骨头更好入味,收汁结束后,即可享用美食。
太仓肉松骨头是太仓市老字号美食,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清朝光绪二年,名厨倪德在武陵开设倪鸿顺肉松店,生意日渐兴隆,成就“鸿顺骨头锅里煮,武陵老街三里香”的美誉。
太仓肉松骨头的骨头原料来自制作肉松时剩下的“边角料”,因此得名。取肉松原料时,需要去皮除膘剔骨,但并非将骨上精肉扒个干净,因为近骨之肉有些筋拉和软骨,不适合炒成肉松,于是倪德将骨头再加工,制成肉松骨头,又成就一道佳肴。
俗话说“好肉生在骨头上”,如今烧制肉松骨头时,要特地选用上好的猪筒骨,每块重3两至4两,含肉量不得少于30%。一般来说,一头250斤左右的猪,能加工肉松骨头的原料约为50斤。
尽管上百年来,烹制设备变了一代又一代,但太仓一直延续传统肉松骨头烹制工艺。火候控制好,急火翻炒后,再用高温焖煮,还要灌入原汤,才能烧出肉质酥而不烂、腴而不肥、油而不腻的肉松骨头。